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顾虞志长安赋 » 序幕,七子乱天下

序幕,七子乱天下

    “一段历史,竟有七个版本,谁是谁非,谁又说得清呢……”

    黑夜里,黑暗宽敞的屋子,虽然残破但从残垣断壁中的破碎白玉石和熏黑镶金木,依稀可以看出曾经的华贵。

    老者轻轻地拍了拍书案上面的厚厚的灰尘,虽然动作很轻,但是由于房间过分的安静,这一动作还是发出了很大的噪音。

    他将手上端的烛火放在案上,而后把缓缓地将背上背的行囊打开,取出了洗净的毛笔,研好的墨,依次摆放到了书案上,最后取出已经缝订好的一本空白的书,老者用毛笔蘸墨在书的封面写下“梁末正史”四个大字,下面标注署名。

    “大虞朝,恒兆十年,皇甫筠凅。”

    接着,老者又端起灯走向房间的书橱,老者轻轻打开书橱,从里面取出了最左边的一本书,在烛火微弱的灯光照耀下,老者看清了上面的书名,满意地点了点头,拿起书回到书案,坐下翻阅起来。

    整个房间出奇的安静,只有阵阵的风吹动书本和老人的呼吸声。

    ……

    前朝大梁末代皇帝,崇武十年,国祚第一百年。

    群山燕都城!

    天上乌云密布,天下狼烟四起,天地被一致的灰色链接在了一起,只有上下两团黑色,但丝毫没有宁静可言。

    伤痕累累的古城墙上,一群绝望的黑脸士兵正一个个依靠在墙上,大口地喘着气,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喘息之机,城内靠近城墙的民居也都由于城外的投石车打击以及修补城墙而拆除的缘故,都变得破败不堪。

    城上城下,尸横遍布。

    在众多依靠城墙的人中,有一个身材高大魁梧,披头散发,灰头土脸的人,尽管面容狼狈不堪但霸气外露,与众多牺牲品们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

    尸海之中,他眼神空洞,傻傻地目视前方。而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城下黑烟滚滚,三路围城的军队像雨天之前的蚂蚁一般密密麻麻,混乱地向这个皇城涌动。

    静谧片刻,号角声再度起,强壮的蝼蚁们再一次展开了攻击。

    天公犹如一个观戏的观众一般,用闷雷做掌声,为这个人间的修罗场鼓舞。

    投石车再度向城墙上投来了燃烧着的火罐,不计其数的黑色士兵推着一架又一架的井阑,云梯,冲车向着城墙冲锋而来,士兵们的呐喊声,火罐的爆炸声,军阵的号角声,惨叫声不绝于耳,响彻天际。

    “皇上,快走吧!臣等愿舍命护皇上突围!”京师护卫总将宁护与十多个禁军将士跪倒在那人面前喊道。

    原来那个乞丐一般的人正是大梁王朝末代皇帝,崇武帝萧玄琦。

    崇武皇帝不情愿地扫了跪在地上的人,发现这些人哪还有宫廷禁卫的样子,个个灰头土脸,衣冠不整,身上都是伤疤遍布,战袍都被鲜血染成红色。

    “是啊,皇上,快走吧,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部将们都异口同声的说着。

    对于部下的劝说,崇武皇帝并没有行动,而是再次闭上眼睛瘫在了城墙上。

    “走?往哪走?这万里江山,还有朕的容身之地否?”

    宁护等人面面相觑,然后跪倒在地,低头不语。

    是啊,这三路围城的军队,有他最恨的人,也有最恨他的人,更多的则是他最信任的人,但基本上都是这天下最有权柄的人。

    这时,从北城墙边过来一将,只见他和众禁卫一样满脸黑土,身上是盔歪甲斜,拿着一把已经有好几处迸裂的砍刀,跟腿上的伤口是他犹如一个腿疾之人一般,一步三倒地走了过来。

    那人来到皇帝面前,愣了一下,而后单膝跪地,低头抱拳,哭诉道:“皇上!臣死罪,北城门……丢了!”

    皇帝生无可恋的脸上闪过一丝惊恐,瞬间之后,他苦笑起来。

    “丢了啊,丢了就丢了吧。”

    然后继续倚靠在城墙上躺了下来。场面一度十分寂静仿佛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了一般。

    “纳兰隐!”皇帝突然开口,打破了这些人心中的安静。

    刚过来的那名将军急忙跪倒。

    “臣在!”

    “传朕旨意!汝等即刻出发突围,向北赶奔绥远城,将此物交给安定王萧玄瑞!”

    说着皇帝从怀中拿出了包袱,正是传国玉玺,当年萧氏祖先以蛮夷入中原,将正统看的比血脉还要重要,所以这个传国玉玺在此时此刻的重量要远胜一个正统太子,他这是把帝国的最后一点火种交给弟弟。

    “皇上…这万万不可啊!”纳兰隐跪倒哭诉着。“臣愿护驾至绥远!”

    “纳兰隐!”崇武帝突然怒吼打断了纳兰隐。

    “你是朕的发小,难道连你也要违抗朕的旨意吗!”

    纳兰隐不敢回答。崇武帝此时也放缓了语气说道:“从北边突围,那里围城的是废帝萧玄珂,他只记恨朕一人而已,不会过于为难你们的。”

    “一定要将大梁的火种传递下去,你一定要活下去!”

    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用在残忍暴虐的崇武帝身上并不合适。

    绥远是北疆边防重镇,安定王萧玄瑞自幼随军再到后来掌控全军,经营绥远周边重镇十余年,威望甚重。

    所以,他害怕,他害怕绥远将士知安定王,不知皇帝,他害怕萧玄瑞背叛他,他被背叛的实在是太多了。

    若是与萧玄瑞产生隔阂,朝廷内乱,届时萧氏大梁将会再无残种。

    所以他决定让纳兰隐活着,顺带着也让他死命忠于大梁。

    纳兰隐听了只能将玉玺收下而后一个头重重磕在地上。崇武帝看着纳兰隐的反应满意地闭上眼睛,突然,他站起身如野兽一般嘶吼起来。

    “啊!!……”

    嘶吼了半天,最后的怒火发出去后,崇武皇帝的心里如同火焰烧过的田野,只留下黑暗的荒芜,他的心里陷入了恐惧的黑洞,双腿开始发抖,再没有灵魂能够支撑皇帝庞大的身躯,他双腿一软瘫倒在地,曾经的一幕幕浮现在脑海中。

    十年前,那年他正值青春鼎盛,关东平原上,少年鲜衣怒马,掌天下精兵,纵天下名将,在那片祖宗起家的地盘上,纵横驰骋。

    先帝驾崩,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仅率四千铁骑入关,打入京城,将亲弟弟萧玄珂赶下皇位下落不明,自己登上九五之尊。

    那年是何等意气风发,想到这,他闭上眼睛眼角留下了泪水

    他再次睁开双眼,眼前还是那个定局的战场,和那一年有什么区别,无非就是萧玄珂在外他在内,还有就是当年的两个部将,也在外。

    两年前江南的陈挺发动了起义,他收到了一个号称“江南暴动”的奏折并没有重视,然而谁能想到,仅不到两年时间,这个所谓的暴动如火烧燎原一般迅速蔓延,占据了整个江东四省。

    腐败的朝廷,面对势如破竹的起义军竟无所招架,一击即溃。这时,武将出身的他竟还没有意识到江南战情的严重性,仍然下令重金建设关外盛京新省,失去半壁江山的大梁王朝只能加重北方税收,此举致使治下百姓,彻底离心离德。

    陈挺顺势渡江进淮南,先头部队冒进过了黄河进了直隶,天子脚下的直隶军队的腐朽本质一览无遗,面对几千人的孤军竟屡战屡败,最后,汉人藩王东海王明抚远出兵歼灭了这支军队,才使京师无恙。

    此战,使朝廷彻底失去威严,藩王崛起,也是这时,崇武帝开始慌了,他引以为傲的铁骑竟与自己一再提防的藩王的差距竟如此之大,但都已经为时已晚。

    雍凉省的长安王顾默赟未得圣旨擅自违抗长安军不得大规模出关的命令,出大军平乱,并且兵分两路,只有小部分老弱病残走大路假装平叛,而精锐军队则是过太行山涌向京师。

    屋漏偏逢连夜雨,崇武皇帝一手扶持起来的心腹,他的最后的王牌东海王明抚远,也背叛他,朝直隶扑来。

    那日早朝,当兵部尚书说出明军开拔向京城前进的消息时,崇武帝整个人都愣住了,他当场瘫坐在龙椅上,整个大殿死一样的安静,片刻沉寂后突然站起来一把将顶戴皇冠扔在地上,浑身气的发着抖,一个字说不出来,而后突然瘫坐在龙椅上。

    前几日还是稳坐江山呼风唤雨,仅仅数日便成了笼中之鸟只待宰杀,身份变化的太快他有些接受不了。

    “迁都!”此时他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逃,逃到大漠去,那里是祖宗的发源地,自幼镇守边关的他完全可以积蓄力量卷土重来,但现实一闷棍将他打除了梦想。

    废帝萧玄珂,他回来了,并且已经过了燕山正朝京师挺进。

    此时已是深秋,一场秋雨一场寒了,阴沉的天气在这富丽堂皇的宫殿显得那么的突兀,刺骨的寒风不断拍击着他的脸颊。

    后来…

    思绪跟着时间回到了几天后也就是开头那一幕,此时皇帝依然是一脸的生无可恋。

    此时燕都城内外空气近乎凝固,数十万大军铺天盖地的矗立在这京城里外。上到王侯将相下到兵卒伙夫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的知道这扇门的另一面是另一个世界。

    战争的始作俑者们高高在上捏紧了权力的剑柄,等待着即将到来的青史留名。全副武装的牺牲品们握住了死亡的工具,注视着即将到来的丰功伟业。

    此时,北门而来的废帝萧玄珂亲自率领的先头骑兵已经攻破了皇城,向着皇帝所在大殿疾驰而来。

    而此时空荡荡的大殿从里到外冒出黑色的浓烟,萧玄珂察觉不妙,猛地推开大门冲了进去,只见只有中间盘坐着一个焦黑的身躯,那个犹如黑熊一般的身躯心脏处插着一把金色的弯刀,而那副身躯周围则是遍布火焰燃烧后的黑烟,萧玄珂失去理智一般冲入大殿,一把推开那个躯体发了疯似的寻找些什么,不顾烟熏的双眼布满了血丝。

    等身后的士兵进入大殿后,只见萧玄珂笔直地站立在大殿中间,手中并没有他想要的东西,只有一个司天监的竹排。

    上书:

    “七子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