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十四年奇幻录 » 第10节 家庭苦力

第10节 家庭苦力

    凡界,李秀英的两个女儿看着自己刚出生的弟弟,脸上也是充满欣喜。大女儿叫张悦澄,八岁;二女儿叫张晓禾,三岁。孩子刚出生,还没有取名字,张宁远的娘是个识文断字的人,想了想。

    “小名就叫硕硕吧,都带个石头,长大后像石头一样结实。”

    “硕硕”这个名字也不算难听,大家都同意了,大名取成了张硕硕。

    很快就到了十二晌,是给硕硕庆祝的日子,张宁远兄弟多,刘秀英姐妹多,因此家里好好地摆了两桌。亲戚族人都在跟着忙里忙外,刘秀英看到婆婆在屋里晃来晃去什么都不干就来气。刘秀英的婆婆长得个子高,人又胖,吃饭的时候吃了三碗饺子,小脸吃得粉红。

    “我吃饱了,和何老太说好了,要去打牌,我就先走了。”她一推饭碗,就晃晃悠悠地离开了。

    李秀英气呼呼地看着婆婆离开,心想:你也就在这摆谱装个人,在老三家你就是个奴才,做饭给人家吃。

    李秀英和张宁远是同村人,要说他们两个的婚姻,还真不是因为爱情。

    张宁远兄弟五人,排行老二,还有一个妹妹。李秀英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妹妹。

    在村里,一家有五个儿子的并不多,再加上这兄弟五人脾气都不是很好,村里很少有人敢惹,这也是张宁远的娘可以在村里有些大声说话的底气。

    张宁远兄弟五人,只有他算是没有上过学,不识字。那一年,他正好九岁,上学也有一年半的时间,他娘也给他准备了一个绿皮兜子作为书包。

    村里的学校是用土坯房建成的,非常简陋,而且经常换老师。不久之后,学校就因校舍安全问题停课了。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校舍终于修葺好了,村里的小学又恢复上课了。张宁远却这几个月玩疯了,他经常和村里的大梁玩,大梁从来没有上过学,撺掇的张宁远也不想上学了。

    到了开学的日子,张宁远的娘看到他没有去上学,就开始责问。

    “娘,我不想去上学了,上学有什么意思!”

    “说的什么话,整天和梁子在一块,他不上学,你也不上学?”

    张宁远下定决心不去了,他的倔脾气从小就有,张宁远的娘都拿他没办法。

    “你不上学,将来别后悔就行。”张宁远的娘说道。

    “不后悔!”张宁远笑着说。

    就这样,张宁远彻底离开了学校,他总共上了一年半的学,认识的字也都还给了老师。

    随着张宁远渐渐长大,他开始在生产队干活,因为多一个人干活,家里就可以多记些工分,这样分到的粮食蔬菜就多一些。别看张宁远年龄不大,力气可不小,干活不怕吃苦。

    到了十四岁的时候,他就跟着大伙去挖河,那时候干活在工地,吃住都在工地,条件虽然比在家苦了不少,但是却为补贴家用帮上了大忙。

    到了十六岁,张宁远就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闯东北生活,在东北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建筑,四处去盖房子,也在伙房给大伙蒸过馒头。在伙房那段时间,由于吃得比较充足,体重到了一百四十多斤,在当时就算是胖的了。

    张宁远学了一手的好瓦匠,干活深得包工头的欣赏。有一天,他把张宁远叫到屋里,大声说道:

    “张宁远这砌墙的本事不错呀,我这现在还需要一个记工的,你把这活也抄起来,我给你再涨点工资!”

    张宁远一听这个哈哈大笑起来,说道:

    “老板你真会找人,一找就找对了,我没上过学,斗大的字认不得几个!”

    不认识字连人名都区别不出来,张宁远失去了一次向上发展的机会,也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不识字的苦涩。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他一年从东北回来一次,每次回来,他娘都笑得合不拢嘴。因为她知道,儿子从东北抓钱回来了。他一年在家也就个把月,这个把月,他娘什么活也不让他干,对他说话非常好。因为她知道张宁远脾气不好,反正在家一晃就又出门打工了。张宁远在家的日子里,就是东逛逛,西串串,到处晃悠着玩。

    张宁远的娘从小偏待着他这个二儿,有一回家里蒸了白菜馅的团子,还没等张宁远回来,他们就把团子吃完了。张宁远从生产队干完活回来后,知道这件事之后,气得脸色铁青。他到西屋的小筐里一看,还有几个鸭蛋,心想:不是不给我吃团子吗,我自己煮鸭蛋吃!

    等张宁远的娘从外面回来的时候,就剩下一地鸭蛋皮了。

    “哎呦,把几个鸭蛋全吃了!”她知道自己这个儿子脾气倔,有时候也是无可奈何。

    张宁远的爸爸个头不算高,但是看起来脾气不小。张宁远的娘睡觉打呼噜,声音还挺大,张宁远的爸爸被吵得睡不着,就用扫炕的扫帚另一头狠狠地敲打炕沿,直到把她敲醒为止。

    可是不到一会儿,张宁远的娘又睡着了,呼噜声再次想起。张宁远的爸爸没有办法,抱着被裹卷跑到西屋去了,从此两个人开始分屋睡。

    张宁远的爸爸对张宁远也不好,小的时候哥哥弟弟犯了错,他就会拿着鞋底子狠狠地抽张宁远,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几个弟妹见爸爸打二哥这么狠,也就被吓得不敢捣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