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十四年奇幻录 » 第24节 拦枣

第24节 拦枣

    后来人们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苫布。买二十米长苫布,尽量地宽一点,这样直接铺在枣树下面。再一打枣,枣就会直接落在苫布上,打完铺苫布的几棵树后,把苫布从外向内一掀,小枣都会集中到树行中,成为一个大枣堆。

    这样,除了拾拾远处的蹦花,所有的枣都集中在一起了,直接用簸箕收到袋子中就行,然后用小推车把枣推到家里就行了。

    张宁远家分到的地比较分散,东洼有两块地,北洼有两块地,梨树行还有一块地,道东道西分别有一块地。因此,枣树种得比较分散。

    把枣收到家里之后不是就完活了,张宁远和李秀英需要连夜把枣中的叶子筛出来,然后再把枣倒在提前铺好的薄上。薄是由高粱杆和细麻绳编成的,用的时候地面上放着横立的砖,把薄铺在上面,然后就能把枣直接倒在上面。

    白天的时候,枣直接让太阳晾晒,到了傍晚,有了露湿,就会用席子盖上。

    因为在收枣的时候,会有很多坏枣参合进来,要想枣卖个好价钱,这些坏枣是一定要拣出来的。坏枣主要包括浆枣和油头,浆枣就是枣肉都融化成浆,一捏就破,这种枣连吃都不能吃,只能晒成枣皮来卖。枣皮可以用作养鸡的饲料,会有人来买。

    油头严格意义上不是坏枣,只是由于枣的一头糖分太高,都油光发亮了,让枣特别难看,这样的枣自然卖不出好的价钱。其实油头很好吃,人们经常把油头留下,蒸个粘糕什么的,把油头枣放进去,粘糕特别甜。

    把枣收到家里之后,要想把枣晒好,就不能铺厚厚的一层。因此,这时候,院子里,房顶上,配房上,都铺满了薄,用来晒枣。有的人家打的枣实在太多了,院子里和房顶上都放不开了,他们就会把薄搭在轧麦子的场里,这里宽敞,地面又平。这些人会在场里搭个帐篷,晚上就在帐篷过夜。

    这个时候,真的会出现一波小偷,专门来偷枣。他们有的直接来到房顶上,轻声轻脚地把枣运下去。很多人家的房顶都是泥塑的,有人在上面走路,屋里听得清清楚楚。主家赶紧起来爬上房顶查看,偷枣的知道自己被发现,也赶紧开溜了。

    还有的更大胆的贼直接上人家院子来,由于声音很小,主家第二天早上起来才发现枣被偷了。

    最可恶的就是偷玉米的,人家辛辛苦苦种下的玉米,又是除草又是上药,等到秋收季节,人们准备收获玉米的时候。偷玉米的却在晚上提前下手了,把玉米拧了下来,留下一片玉米秸。

    更嚣张的是,他们会在地头留下一张纸,上面写着:你忙活一个大秋,我忙活一个大宿,给你剩两行棒子,到冬天喝个黏粥。

    当然,这都是少数发生的情况,人们也没有太忧虑这些事情。

    李秀英有恐高症,小的时候,家里两米高的配房都不敢上,一站到梯子上腿就发抖,结婚生了孩子依然如此。

    但是房顶上的枣晒成什么样子了,她看不到心里又特别着急,张宁远也说不清到底晒成什么样了,只有她自己亲眼看到才能放心。她就让张宁远一边扶着她一边胆战心惊地上梯子,张宁远稍微扶不好,李秀英就连喊带骂。直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她终于爬上了房顶。

    到了房顶上,李秀英站都站不起来,直接在晾枣的薄上爬着走。从房顶西头爬到东头,直到把房顶上所有的枣看一个遍,心里才算放心。

    到了各家各户把枣都收到家里来的时候,就会出现这么一拨人,其中主要的是小孩,他们的任务就是拦枣。人们在打完枣树上的枣之后,难免一棵树上会落下几个枣打不干净,拦枣就是把这些没打干净的枣全都打下来。

    他们一般会背着一个布兜子,手里拿着一根长竹竿,把拦下的枣放在布兜子中。他们穿梭于各个树行之间,发现树上留下的不少枣后会显得非常激动,如获至宝。这样半天下来,也能拦个四五斤枣。当时的小枣大概三块钱一斤,这一天就相当于挣了二三十块。

    孩子们之所以这么热衷于拦枣,当然是和家长说好了,拦一斤枣给五毛钱的零花钱。面对这样的诱惑,很多孩子拦起枣来都是充满动力。他们一边拦枣一边用手颠颠布袋里的枣,感觉沉甸甸后,脸上就挂满笑意。

    到了天黑实在看不到树上的枣后,他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让父母把拦来的枣称一称,称完之后就是要对应的零花钱。大人们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失信于孩子,毕竟也辛辛苦苦地拦了一天枣。孩子们拿着零花钱,脸上挂满了笑容,想着明天去小卖部买哪些好吃的。

    那时候家家户户的枣普遍比较少,也就能打个二千多斤,枣树多的能打三千多斤。买枣的一般以二块七八的价格收走了,这样只靠枣树一年就能挣五六千,甚至更多。这一年下来,又是给枣树剪枝,又是打药,忙活一个大秋,终于有了回报,就是再辛苦也值得了。

    小枣的价格这么贵,大家都开始拼命地摘枣树。枣树长得也快,有个三四年就能长枣。家家户户的枣树很快就到了三百颗以上,地多的人家甚至到了六百颗。

    村西头有户人家,小枣质量特别好,量也很大。买枣的看了一眼,觉得特别好,直接给到了三块钱一斤。那户人家觉得还能往上涨个一毛两毛的,就没谈好,没有卖。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买枣的来看枣,觉得枣也是挺好,给了两块八的价格。那户人家一听,心想:给我三块钱我都没卖,你两块八就想买走,那更没门了。

    那户人家不知道买枣的旺季已经慢慢过去,枣价也在慢慢下滑。下一个买家只给了两块五的价格,那就更没得谈了。

    那户人家眼看着自己家的枣晒也晒好了,再这么放着就把枣放过劲,变干了。可是卖枣的给的价格越来越低,让他很是气恼。

    为了不让枣变干,他把枣挪到了村里的冷库里。这个冷库就是一个很大的地下空间,是村中种苹果的一户人家自己用来储存苹果的。全村种苹果的并不多,也就一两户,他家种得最多。把苹果收回来之后,放到冷库里,慢慢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