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鉴宝:被幸运星砸中 » 第五十八章 点破

第五十八章 点破

    “算是吧,你如何得知此事?”宁教授诧异不已。

    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旧址,发现了汝窑窑口,出土了大量品质、颜色、器形超越当时认知的汝瓷。

    从前都认为汝窑就是“雨过天青云破处”,颜色偏青,遗址却出土很多月白、天蓝、豆青、葱绿等釉色。

    从釉色多变来看,汝窑烧制颜色并非定向,带有随机性,这更表明正色天青的稀有珍贵。

    宁教授这笔洗倒不是“顺”来的,而是在宝丰县内走访的时候买的,花了大钱。

    “真是宝丰那边来的?我说你下手挺快啊,江州当时不少人都去了,别说整器,残器的影都没见着!”周老摇头叹气,满脸可惜。

    “什么下手快,中了人家的套!”宁老咬牙切齿的说道。

    几人听后一愣,尤其是韩奇,理解不了怎么有人拿真汝窑做局。

    “下套?此话从何说起?”周老说出了大家心中疑问。

    宁老转动茶杯,低头注视微微晃动的茶水,“这话说起来就长了。”

    当年曝出河南宝丰清凉寺旧址发现汝窑窑口,全国上下甚至国外的人,都蜂拥而至宝丰。

    宁老人脉广,消息较普通人灵通,是最早到宝丰的那批人。

    大家去了没别的目的,就是想淘件汝窑收藏,汝窑实在太过难得,极端的说,就是倾家荡产购得一件也在所不惜。

    当时到宝丰,旅馆、招待所早都客满,二人只能花大价钱住到了老乡家。

    赶了一天路,到那天都黑了,实在累得困乏,就在老乡家睡了。

    准备明天去清凉寺,路上再打听打听消息。

    第二天,吃完饭,便往清凉寺而去。

    说来也巧,歇脚的时候碰到一伙本地人,扛着铁锹、镐头跑着往某处聚集。

    嘴里还说着什么“青瓷片”“发了”之类的话。

    宁老与朋友对望一眼,同时冒出一个念头:难道这帮人挖到汝窑了?

    外地人都奔清凉寺而来,现在去清凉寺,不一定能有好东西,不如跟着这帮人看看,万一真有汝窑,价格肯定不会太高。

    俩人也不歇了,小跑着跟上这群人。

    这群本地人极排外,以为他俩是想捡现成的,板着脸骂骂咧咧的不让他俩靠近。

    二人出示了工作证,又说明想高价收购瓷器,对方才放他们过去。

    五个大汉在坑里,三个挖土装框,两个把框抬到坑上,再由上边的人倒土,用木棍拨找土内的瓷片。

    瓷片很多,天蓝、甜白、干青等应有尽有。

    宁老与朋友都刚入行不久,无法分辨瓷片真假,不过这些瓷片的做工比以往见到的任何瓷片都漂亮,就推断,大概率是真的。

    第六框上来,一下扒出三件完器。

    正挑瓷片的宁老与朋友,疯了似的冲了上去。

    宁老动作晚了点,只抢到了这件笔洗,三足炉和盏托被朋友一手一个抓走了。

    挖土的当即要价五千,半分都不能少。

    当时工资才六十不到,一年也攒不了几个钱,好说歹说,嘴皮子都快磨破了,终于讲到了三千一件。

    就这钱,还是来时东拼西凑的。

    二人怕有别人来截胡,更怕这几个本地人反悔,当场付完钱,没在宝丰多呆一分钟,就回了江州。

    找古玩行大家瞧了,都说看不准。

    二人心都凉了。

    啥叫看不准?

    就是这东西不真,直白一点就是假货,人家不愿意得罪人,才说看不准。

    这时二人才如梦初醒,知道挖土是别人做的局。

    哪有那么巧,歇脚的时候听到有人挖瓷器,荒郊野外几铁锹下去,就有汝窑成器,前前后后各种事情一揣摩,根本经不起推敲。

    二人偷着回宝丰查过,那伙人接连做了几笔大生意后,彻底销声匿迹了,无奈二人只得又返回江州。

    宁老的朋友为把两件汝窑都拿下,借了大钱,如今如何能承受得住?直接心脏病犯了,在医院呆了半年才好转。至于外债,是将家传的两块玉佩买了,才凑够。

    从那以后,这位老朋友整日茶饭不思,身体越来越差,十几年前就去世了。

    而宁老,觉得笔洗不假,又不好去找行家里手受挫,便自学瓷器鉴定。

    经过多年的研究,不得不承认笔洗不真,为赝品,当年打了眼。

    韩奇不解的问:“不知宁教授能否告知,您发现笔洗上哪一点不符合汝窑的特点?它最大的破绽是什么?”

    宁教授本就觉得韩奇年纪轻轻靠不住,要不是周老一再推荐,早就走了,哪会喝着茶等到现在。此时态度有些冷的反问,“见过真汝窑没?不觉这件汝窑洗,颜色偏亮,贼光晃人吗?”

    韩奇笑了。

    宁教授皱眉道:“我说的有问题?”

    周老不明白韩奇笑什么,但对韩奇有种难言的信任,“瓷器鉴定,最注重包浆,也就是宝光。初入行的新嫩都知道,火气重的瓷器绝对不能买,难道这件笔洗有什么说道?”

    韩奇摸着下巴,不答反问道:“二位是不是认为,埋在地下,即使空气再稀薄,经过近一千年,表面也得被氧化,火气早就褪掉了?火气大,表明汝窑是新烧?”

    周老与宁教授对视一眼,异口同声的答道:“对啊!有什么问题吗?”

    韩奇继续道:“如果它泡在水里或者油里,会怎么样呢?如果它因为器形不合格,少了几道最后的堪称‘点睛之笔’的工艺呢?”

    “你是说笔洗一直存在封闭的环境里?氧化的极慢?被那帮人得到后,也以为不真,才拿来做局?”宁教授看看韩奇,看看笔洗,哎呀一声,恍然大悟,“有可能!极有可能!”

    这点不难想,只是宁教授认为自己被下套,尽管嘴上说不相信笔洗是假的,一直在求证,但内心早就默认笔洗为假,看书求证只是在欺骗自己而已,自然想不到这点。

    周老拿起笔洗,又摸又看,疑惑的看向韩奇,“泡在水或油里,好理解。最后几道工艺又是什么?”

    不是周老浅薄,汝窑烧制时间段,才十年不到,加上战乱频发,秘法早已失传。清三代热衷瓷器烧造,可以说举国之力仿造,也没造出汝窑来,可见其工艺之难。

    现在韩奇说什么“点睛之笔”,引起周老强烈的好奇。

    韩奇笑笑:“我就随口一说,哥窑烧好不也得在铁溶液中过一圈吗?”

    周老点点头,“这倒也是”。

    宁老小心翼翼拿起笔洗,喜不自胜的看了又看,转头问韩奇:“年头太远,想证明此物被水或油或其他东西泡过,或者封在密闭环境里,很难!有没有其他的点,能显著说明此物为真?”

    光靠一面之词难以说服众人,最好有实质性的证据,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韩奇想了想,说:“汝窑的特点,除天青色,香灰胎,鱼鳞状开片,蟹爪纹,裹足釉,芝麻钉外,再有就是颜色虽多但整体偏青而非灰,另外器壁与底都很薄,釉却非常厚。”

    听着挺简单,但光这天青色就会难住一大批人,什么叫天青?

    又什么样的胎是香灰胎?什么叫鱼鳞状开片?

    瓷器鉴定类书籍,宁老读过不少,还去博物馆近距离看过,但天青是什么颜色,也只能说个大概。

    这点韩奇也无能为力,天青就是个描述词,没有严谨的科学参数,无法直接带入公式进行验证,全凭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