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宋遗民 » 第七章 民族大融合

第七章 民族大融合

    一口吃下十倍于己的领土、人口,需要细细消化。除了免税的措施,陈文远和他的部将们也积极商讨着安民对策。

    其实在这种松散的部落里,早就有一些对酋长不满的头领,他们趁着这次大乱,拉着队伍或是占山为王,或是投靠其他势力,剩下的人口不过两三万人。但是对于宋人这边,基本盘已经扩大了好几倍,而且有着之前交流融合的基础,发展前景肯定是更好了。

    首先是治安问题,宋军这边筛选了一些愿意亲宋的大小头目和平民作为各级管理者,担当中间人的身份,同时也限制他们的权力,监督他们的行为,防止两面三刀、架空上层。

    接着是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体现对当地土著的重视、关怀。比如,他们组织了一场盛大的文化节,邀请了当地的艺术表演者和乐师前来演出。宋人带来了中国传统的舞蹈、音乐和戏剧,而当地的土著则展示了他们的传统歌舞和乐器演奏。在这场文化交流中,两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让双方都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魅力和互相尊重的重要性。

    此外,陈文远还建立了一所书院,为当地的孩子们提供了基础教育和汉语教育,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宋朝文化。在书院里,学生们可以学习汉字、算数、历史和地理等科目,同时还有一些课外活动,例如中国武术、书法和绘画等,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除了这些活动,宋人还积极参与当地的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中,宋人与当地的土著一起欢度,分享食物和礼物,并且了解当地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在这样的交流中,两个不同的文化不断交融,彼此学习,共同成长。

    关于跨民族通婚,之前双方都积极性不高,宋军这边觉得人丑,渤泥族这边觉得不靠谱。现在宋军地位不一样了,成了统治阶级,那不是随便挑。说实话对于外貌这方面,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虽然黑点,人家也有五官端正、身材匀称的妙龄少女,再加上看多了,一来二去也就顺眼了,毕竟自己也变的黑不溜秋的。

    “终于实现了对你们的承诺,八百将士终于人人有家庭了”,酒宴上,陈文远端起酒杯自豪的说道。

    “接下来,我们的人口两年十倍计划有了实现基础的条件,大家可要再接再厉呀!”这话听得众人哭笑不得。

    又是两年过去了,陈文远也三十五了,他在这片曾经陌生的土地上,安定了下来,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儿女。所辖领土上也逐步建起了两座繁华的城池,一座是当年海岛上的“海滨小城”,称之为新临安,人口一万有余;另一座是在原巴拉望部落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称之为新开封,人口达到五万之多。加上其他一些零散的居民,治下人口也有了七八万了。

    这期间也有其他部落和脱离掌控的巴拉望旧部,不断袭扰这个新兴的势力,但都被宋军坚固的城防挡了回去。由于利民的政策、良好的营商环境,加上不断的宣传,流入的人口越来越多。为了便于统治,陈文远在众将拥立下自封为王,国号仍为宋,史称陈宋,相应的成立了六部等国家机构,以及几个直属国家的生产部门。这其中包括酿酒坊、火器局、钢铁厂、瓷器窑等,这些生产部门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和壮大国家而设立的。虽然现在还是个弹丸小国,好歹也是打下了壮大的基础。

    在陈宋国,汉语和渤泥语作为两种官方语言并行不悖,这是因为陈文远深知民心所向,必须尽可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虽然宋军是统治阶级,但是由于宋人的人口基数较少,他们需要争取到当地群众的支持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此外,外围的一众部落都是渤泥族,这就意味着渤泥语的普及对于征服这些部落也至关重要。

    陈宋官员们深入了解当地的语言和文化,学会了渤泥语,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沟通当地居民。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和渤泥语在陈宋国越来越普及,成为了当地人民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对于宋人的强势发展,绝大多数渤泥族的实际统治者——伊班国国王也心存忧虑。

    “陛下,我认为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宋人的发展速度之快,我们必须要抓住机会,在他们壮大之前先发制人。”伊班国国王正与一位亲信商讨着如何应对宋人的威胁,他们已经得知宋人建国了。

    国王沉思了一会儿,接着说道:“可是我们的部落内部实力不均,如果不是所有的部族都站在我们这一边,我们就很难有胜算。前些年我就几次想要发兵围剿,却因那些酋长们勾心斗角、各怀鬼胎,打乱了我的计划。”

    亲信是一名年轻的武士,身材高大,脸上的疤痕凸显出他的勇武。他点了点头,沉声道:“陛下所言极是,我们需要争取到所有的部族的支持。如蒙不弃,我愿前往各部族游说。”

    各大部族终于达成一致,纠集数万大军前来讨个说法。此时的宋军,虽然才发展到五千人,装备质量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燧发枪研制出来了,地雷、手雷的初阶版本也得到广泛运用,“火龙箭”飞得更远、炸得更凶了。在陈文远的“指导”下,他们还将亚麻布糊上纸浆,制成了巨大的囊,运用孔明灯的原理升空,也就是一个能飞数百米高、几十里远的热气球,用以侦察敌情、散布传单,那真是如虎添翼。

    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渤泥族大军的脸上,他们手握长矛,头扎羽毛,身披虎皮,迈着有力的步伐向新开封城前进。战鼓声越来越响,响彻云霄。他们高喊着战争的口号,充满了野性和嚣张。

    在他们的队伍中,一位身高九尺的壮汉高举着鹰羽制成的旗帜,他是渤泥族最勇猛的战士之一——哈桑,曾经在多次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部族中的英雄。他看着前方的新开封城,露出了一丝狰狞的笑容。他心中充满了对宋军的轻蔑和战争的欲望,他相信他们可以轻易地攻破城墙,夺回自己的领土。

    这个队伍后面,是一支由弓箭手组成的小队,他们手持精良的弓箭,准备在战斗中展现自己的实力。整个队伍行进在丛林间的道路上,风吹起他们的发丝和羽毛,透过阳光显得格外英勇。他们的目光中透露出了不可阻挡的战意,他们已经准备好了与宋军一决高下。

    而宋军的士兵也在准备迎战。陈文远站在城墙上,看着士兵们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信心。他深信,只要有了现代武器的加持,他们绝对可以打败任何敌人。

    “出击!”陈文远高声喊道。

    随着一声号角的响起,宋军冲出了营地。他们迅速的占领了战场的制高点,并用燧发枪进行射击。敌人开始发动攻势,但宋军的防御体系紧密,各种陷阱和地雷成功的控制了敌军的进攻。

    就在战斗的最激烈时刻,宋军的侦查气球升上了天空。高高的气球上,悬挂着一面用渤泥语书写的大旗,上面赫然写着“天神助宋,速速投降”。渤泥人看到这一幕,惊愕不已。哈桑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气球,更没有预料到宋军会用这种方式来传达信息。

    在惊讶之余,哈桑也察觉到了气球对己方的威胁。因为一些士兵开始跪地膜拜,认为这是神的意志;一些士兵丢下武器惊慌失措地逃跑;还有一些不信邪的头目,开始指挥士兵对气球放箭射击,然而弓箭的射程远远不够气球的高度。

    与此同时,宋军也利用敌军的注意力,发动了一次猛烈的攻击。燧发枪嗖嗖作响,一枚枚手雷从空中落下,地面上的敌军被炸得七零八落。一发“火龙箭”飞入了敌军的阵营,炸开的散弹引起阵阵哀嚎。

    就这么一局对抗下来,渤泥族的勇士们被打得丢刀弃箭,再也不敢说自己能打善战了。或许,现在只能用能歌善舞来赞美他们了吧。为此,伊班国国王不得不献上礼物求和免灾。终于,宋人也体验了一把当列强的快感。

    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宋王,陈文远看到伊班国的颓废,自然也是得寸进尺,步步紧逼,伊班国国王只好一次次的割地赔款,领土不断被蚕食着。

    随着每一次胜利,宋军的实力逐渐增强,渤泥族则变得越来越软弱。他们不再有嚣张的气焰,逃兵和叛变者也越来越多。每一次投降,宋军都会遵守承诺,给予他们安置和保护。而对于坚持抵抗的敌人,宋军则会给予严厉的打击。

    每占领一个地方,宋军就派出官员接管,辅以免税、治安、通婚等抚民政策,不断促进文化融合,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扩大实际控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