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宋遗民 » 第四十二章 新生活

第四十二章 新生活

    到了目的地,桑吉发现这里与之前见过的大片土地很相似,只不过规模小一点,却有更多的铁疙瘩在不远处冒着浓烟,它们居然在推土。还有的一头连着绳子在拉树,那些合抱的大树就这么硬生生地被拉倒了。

    来不及多看,他们就被带到一块空地,前面是一排简易的木棚子,但是很宽敞,里面坐了一排身材彪悍的男人,看样子不是监工就是奴隶主。

    这些人依次用不同的语言大声吼叫着什么,还举着个旗子挥动着,奴隶群中开始有人向前走动。

    “孟族的,站到这边来。”一句熟悉的语言传入他的耳朵,桑吉循声望去,发现是一个身穿灰布短衫的壮汉,他的衣服上有很多兜,并不是孟族人的服饰,跟那些押送监工的着装倒有几分相似。

    桑吉拖着脚镣,毫不犹豫地朝那男子指示的方向走去。他觉得这人有一股和善之气,不像是阴狠之辈。陆陆续续也有其他奴隶跟了过来。

    “欢迎来到拓荒七村,这将是咱们的新家园!我是你们的教官索朗。”见空地上的奴隶们都各自站好了队,眼前的男子开始用同族语言跟他们交流。

    桑吉对教官这个词并不太了解,但大致可以猜测是监工的意思。看着男子激情四溢的样子,他应该是掌管一群奴隶的人。其他几组监工看起来也兴高采烈,然而他们这群奴隶却不太捧场,一个个表情木然。

    “现在你们是自由民了,人人有土地,五年不用交税……”当听到自由民几个字时,几乎所有奴隶的眼神都闪亮了起来,他们张大下巴一脸不可思议,彼此交换着目光,以确定自己没有听错。

    桑吉也是脑瓜子嗡嗡的,那教官后面说了些什么也没听清。只见一群劳工开始给他们解开脚镣。

    脚镣一一解开,这些教官开始带着各自的族人走进身后的房子。桑吉慢慢脱下脚镣,释放出被束缚了许久的脚步。不禁仰头看向天空,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情感。或许,这个未知的“拓荒七村“会是一个新的开始。

    “走吧,先进去吃饭。”索朗也开始招呼族人跟着他排队进去。

    进到屋内,里面很宽敞,一片热闹和香气扑面而来。屋内摆了很多大桌子,上面堆满了白乎乎的食物,还冒着热气,粮食的香气让他们不住的咽口水。在船上的时候他们每天都吃得挺饱,也是见过世面了,倒没有哄抢食物,规规矩矩地围着指定的桌子坐好。

    桑吉看着桌上那白乎乎的东西很是好奇,是米糕吗,看质感又不太像,桌上还有一个大坛子,旁边还有一摞土碗。

    待大家都入座了,索朗走过来对着他们这几十个族人说:“大家旅途辛苦,这是宋国特色点心包子,管够。还有果酒,那边的兄弟快打开坛子,给大家分一分,每人一碗,解解乏!”

    这居然是酒,众人无不惊叹,这可是主人一家才有资格喝的,“佛陀保佑,让我也能尝到酒的滋味。”“香,真香!”“真甜”众人赞不绝口,一点点地抿着,慢慢享受着美味。

    一个奴隶拿起面前的包子,咬了一口,然后惊讶地叫了起来:“哇,里面还有肉!”

    大家听了,纷纷拿起肉包子大快朵颐。

    “慢慢吃,别噎着了。”索朗爽朗地笑起来,关切地提醒着大家。接着,他欢快地说道:“等大家吃完,我会为你们分配宿舍,让大家有个安稳的休息地方。“

    “来来来,咱们举碗喝一口,祝贺大家获得新生!”在欢声笑语中,他们共同举起了酒碗,为这新的生活起航干了一杯。

    ……

    第二日一大早,桑吉一行又来到昨天吃饭的饭厅,他们眼前的景象令人惊讶,孟族人昨天所在的区域又多了二三十个女奴隶,估计是晚些时候运过来的。加上他们,如今孟族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五十人。

    用完早餐,索朗带领着他们来到一间宽敞的大屋子里。屋子布置得很简单,除了一排排桌椅,还有一块上了黑漆的大板子,没什么特别的了。

    示意大家入座后,索朗拿起桌上的石膏棒,在大黑板子上一边画起来,一边说着:“在分配土地之前这两个月,我们将要先学习大宋的官话,这是成为宋国子民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说话间,索朗已经写上去几个大字,然后拿起桌上一个物件晃了晃,对着众人解释道:“这个东西叫书,你们要学的东西都在里面,我们先看第一页,就是我在这黑板上写得几个字。”

    “大家小心点翻,纸张质量不太好,容易撕坏,也不能沾水。”索朗又补充道。

    桑吉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他发现每个字还对应了一副图,应该就是为了帮助理解字的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月很快过去了。这段时间里,第一批两千多名来自不同族群的奴隶们已经能够用宋国的官话进行简单的交流了。在这期间,他们还被带去观摩了土地的平整、庄稼的种植、水泥路的铺设等现场,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技能。

    这群人也如愿分到了土地,每人3亩,不算多,也够养活自己了。除此之外,他们还得到了各类种子,以及几贯铜钱作为启动资金。最后,大家还登记了户籍,从此开始成为大宋的子民。

    为了维护治安,方便管理,这些人还是半封闭式管理,男女分区,住着集体宿舍的大通铺。每天听钟而起,结队而出,各自前往自己的土地,开始一天的劳作。干多干少看各自心情,不过每个阶段都有评比表彰,这种方式也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

    每隔7天左右,流动的文娱队和商队都会来一次,进行慰问演出,讲点画本故事,表演一些杂耍技艺,流动商队也会带来一些工具、调料和新奇小玩意之类的,俨然一座繁华的草市。

    男女之间也可以申请结为夫妻,那样就可以申请单独的住所。而一旦有了孩子,还会有额外的补贴。这种制度让大家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主权,同时也鼓励了家庭的稳定和发展。

    这样又两个月过去了,眼见着地里都种上了各种作物,大家就清闲下来了。这热带地区光照、雨水都很充足,地理的庄稼也不需要特别的照看,也就隔三岔五去除些杂草。施肥这些也不提倡不反对,不指望多大的丰收,够他们自己吃就行。

    精耕细作肯定可以增产,但是这么多壮劳力,都窝在地里未免有些浪费。所以农忙一过,官府就来人号召他们这些男人加入修路队,每天100钱工钱,包吃包住,顿顿有肉,比他们目前的生活水准又高了一截,因此招工非常顺利。就算有那么几个安于现状想留村里,也得连哄带强地带走,一村的妇女,留几个青壮男子,大家伙儿心里也不踏实。

    而那些女性则留在村里,帮大家照看农田,再学点进厂做工的预备知识,为今后进厂奉献做准备。

    陈文远看着户部的这些安排,很满意。随即下令按照此法继续引进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