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惊天大案淮安府 » 032

032

    前天在南乡连夜接受来访老百姓,经了风,李玉昌得了风寒,第二回来之后,便病倒了,浑身打摆子,盖上两只被子还是怕冷。

    觉持便让人熬了姜汤给他喝,接连喝了两天,也没见什么效果。

    秦路便去城里寻来一位老中医,把脉之后,面露难色,“老朽行医五十年,这是碰到的第二位,中了野风,很邪性,弄不好就中风了,一时半会儿怕是好不起来。”

    秦路他们四个长随便慌了,“老先生,我家大人像是风寒呀,怎么也得想个法子开个方子呀。”

    “中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一般均无大碍。只不过李大人这脉象过于紊乱,老朽一时半会找不出实症,难于对症下药啊。”

    顾小五有些着急,“你是什么医生,怎么着也得有个方子吧?”

    老中医有点不高兴,“老朽从不出诊,是你这位兄弟生拉硬扯把我弄过来的,我这医道不行,要不小兄弟你来?”

    顾小五被他一噎,头一缩,不再吭声。

    秦路小心翼翼地说,“老先生,不管怎么说,您老也不能见死不救啊,麻烦了。”

    “中风,初症见头痛,头昏,眩晕,耳鸣,肢体麻木,手足逐渐不利,疲乏无力,舌质淡紫,舌下脉络瘀阻,脉弦细等等,又叫小中风,给你们开几副药。”

    老先生提笔写下:“草决明30钱,川芎12钱,赤芍10钱,山楂15钱,丹参15钱,磁石30钱,(先煎),菊花12钱,葛根15钱,地龙10钱,豨莶草30钱,川牛膝15钱,水蛭6钱,煎服,一天一剂,每剂分早晚两次。”

    “如果这几副喝了有效果,后面就需益气活血,祛风化痰。”

    老先生提笔又写一方:生黄芪20钱,赤芍、防风、当归、川芎、地龙、红花、石菖蒲、远志各10钱,络石藤15钱,胆南星8钱,全蝎5钱。

    “此方亦是每日一剂,一剂两服,用于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肢痿不用,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舌淡暗、苔薄白,脉虚弱,证属气虚血滞,痰瘀阻络。”

    秦路把老先生送出善缘庵大门,老先生叮嘱,“如果前方有效,后方要喝上一月,不可轻易变方变量。”

    觉持看到李玉昌病例,也是成分焦急,但又无计可施。

    几副药下去,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重了,李玉昌连气都喘不上来。

    秦路非常担心,也怕承担责任,便跟李玉昌提议,派个人回老家捎个信,把这里的情况向家里说清。

    李玉昌摇了摇头,没有同意。

    也不晓得王圣汉怎么听到消息的,带着冯海过来探望。

    进了房间,李玉昌坚持坐了起来,王圣汉赶紧上前帮他后面垫上枕头,“李大人,你这是操劳过度啊,对命要紧,可自己的身体也要紧啊。“

    李玉昌刚要说话,王圣汉连打手势制止,“李大人这个样子,太虚弱了,你就不要讲话了,节省些体力,以便保养身体。”

    王圣汉搬只凳子坐到了床边,“要说李大人积劳成疾这事啊,王某也有责任。如果本县能把救灾事宜早日全部办得妥妥贴贴的,李大人来了之后走马观花就行了,就不会起早贪黑马不停蹄辛苦奔劳了,说起来,本县是上对不起你们这些钦差大臣,下对不起黎民百姓,罪人啊。”

    见他说得无比诚恳,李玉昌倒是心里起了点儿变化,莫非这王圣汉也有什么难言之隐?会不会本质也不坏呢?

    一个小小山阳县,驻有全国赫赫有名的淮关、漕运总督部院、河道总督,还有一个新近设立的淮扬道,再加上淮安府,这可是全国少有的情形。作为山阳县,夹在这里,可以说这个王圣汉每天是两股战战,一点儿也不敢掉以轻心。

    淮安这个地方,自己是初来乍到,应该有很多东西还不清楚。这些机关首脑之间曲径幽通纷扰复杂,王圣汉应该也是难以应付。

    如果这次赈灾什么大问题,会不会王圣汉也有难言之隐呢?

    为了迎接自己的宴乐楼接风盛宴一事,仔细想想,肯定也是官场惯例,自己不能一棍子打死人家王圣汉吧?

    想到这儿,李玉昌努力在脸上挤出点笑容,表示对王圣汉刚才这番话的认可。

    王圣汉第一次看到了李玉昌给自己的笑脸,心里也缓和了一些,“李大人,山阳这个地方一直是个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的好去处,虽然遭受了洪水之灾,但县里家底还是有一点的。我想拿出三百两银子买点粮食,在县城周围设立三个施粥点,帮助灾民们暂时渡过难关。”

    不管王圣汉是什么人,现在能做这个事情,就是李玉昌希望看到的,这次他的脸上笑容温和了许多,身上也好像有了点精神。“王顾王大人,你能这样想,真是朝廷之幸百姓之福。”

    “李大人,做为山阳的父母官,哪个不想全县老百姓安居乐业?可是大水无情啊。之前是三个月干旱,滴水不见,我王圣汉抬出城隍与他一起求雨七日,没想到雨是来了,瓢泼五日啊,黄河冲破淮河之声振聋发聩,听到那一声巨响,我就知道天塌下来了,山阳完了。”

    王圣汉说到动情之处,竟然泪流满面。

    李玉昌也想到了乡下惨状,也是潸然泪下。“王大人,认天命,尽人事,做好善后方是上策。眼下最急的便是让大家有口吃的,否则便会尸横遍野了。”

    王圣汉拿出手帕擦去眼泪,“李大人所言极是,好在我们这儿是南北交通枢纽,过往粮船络绎不绝,那本县这就告辞,组织人员马上采购,连夜搭灶升锅,通知各乡百姓,明早施粥开始。”

    看着王圣汉离去的身影,李玉昌陷入了沉思。

    要说自己过来查赈,也是困难重重,再想想王圣汉之类官员,他们未尝不是如此呢?只是各人自有各人的难罢了。

    不过,他发现听说王圣汉开始施粥一事,精神一振的感觉,浑身舒坦多了,“秦路,弄碗稀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