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追随朱棣,做大明国公 » 第十二章 机会唾手可得

第十二章 机会唾手可得

    “没有机会了。”

    “我完了。”

    忍了好一会,等彻底离开李奇那帮人,王真再也忍不住,十七岁的年轻人,哭的像个孩子。

    王真瘫坐在地上。

    郑全低着头,不知道如何安慰三弟。

    房安只觉得好笑。

    现在哭的人,未来是靖难功臣;反而是想要安慰别人的人,他日被抄家杀头。

    果然老话说得好。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不对,三五年而已。

    王真哭了一会,见到房安没事人一样,忍不住哽咽道:“三弟,你真的一点也不难过吗?”

    郑全也不可思议。

    说实话,二弟流眼泪,不像个男儿,可自己一点也没有瞧不起他,因为换做是自己,自己恐怕也会难过不已,表现的可能还不如二弟。

    他们这辈子,可能只有这一次改命的机会。

    “不就是机会嘛,机会多得是。”

    房安看向了远处。

    那里有许多的人,刚刚入营的人。

    机会这玩意,别人梦寐以求也得不到,自己却随随便便也能找个机会出来。

    王真擦了擦眼泪,不好意思的爬起来,郑全忍着笑帮忙上前拍灰,两人顺着房安的视线看过去,原来是补给队。

    太阳西下,金山顶峰的白雪映衬的红通通一片,朵朵夕阳,仿若绽放的花骨朵。

    来自北平府的补给队伍把物资运送到仓库,交接等事务自有军中书吏负责,底层劳累一天的民夫们,急匆匆的跑向吃饭的地方。

    民夫多是余丁,余丁同样来自卫所。

    卫所里的每户军户,根据战事的规模,或十抽一,或十抽三,甚至更高的比例,每户出一正丁和一余丁,其余没有抽到的则负责种卫所的军田。

    正丁负责作战,余丁负责后勤。

    如有正丁战死,余丁补上。

    余丁是地位最低的。

    那里难道有二弟认为的机会?

    王真看不懂房安。

    不光是王真看不懂,郑全也看不懂。

    “你可别看不起他们。”

    “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他们来自北平。”

    房安意有所指。

    王真与郑全面面相觑,郑全学着房安的动作耸了耸肩,两眼里放光,俺这三弟,又开始神神叨叨了。朴实的小伙子,最信这一套。

    俺这三弟上辈子应该是得道的和尚。

    郑全如此想到。

    王真打量了房安的神色,想要辨认对方是不是认真的,然后又看到了郑全脸上隐隐透出虔诚,仿佛烧香的农户,内心颇为无语,他已然忘记了刚才自己还在掉眼泪。

    有同伴在一起的感觉真好。

    “走,去那边逛逛。”

    房安说走就走,郑全没有犹豫跟上,王真张了张嘴,随后摇了摇头,无奈的跟上去。

    有人说如果在帝都扔一块砖头出去,能砸倒一片干部。

    这句话当然是夸张的,却也较为形象的描绘出帝都的生态圈。

    那么北平呢。

    永远不要瞧不起任何人,今天你瞧不起的人,他日是你高攀不起的存在。

    如此中二的话语,却是北平的真实写照。

    随着日后燕王朱棣造反成功,当上了皇帝,北平城里许多人们看不起的苦哈哈们,以后真的成为了高攀不起人。

    国公伯爵侯爵,指挥使佥事千户。

    六部尚书与侍郎员外,布政使知府知州。

    这么说吧。

    如今北平城里逛一圈,遇到的行人里头,十个里至少有一个,不是未来的千户指挥使之类的武官,就是未来的地方官,甚至六部堂官。

    房安就知道一个人,比如北平城有个叫做李友直的,当下不过是身份低微的差吏而已,日后可是大明的工部尚书。

    一个厅官。

    他老家的狗都能有编制。

    那么明朝堂堂的工部尚书呢。

    现在来自北平的补给队,当然人们看不起,可是房安很相信,里头不少人未来至少混个小官。

    因为他们现在能为北征大军运送补给,他日就可以为朱棣的大军运送补给。

    等朱棣登基,论功行赏,谁也不会错过。

    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夫战,勇气也。”

    “全军连续奔突,急行军一千五百里,当日拿下庆州,一口气不歇,南下一千里到金山,全凭心气支撑,结果却大失所望,恐怕庆幸之余,战心也的确散了。”

    王真想开了,决定回家前,把自己的家学传授给大哥。

    从身边的事分析,为什么军营里懒洋洋的。

    守军如此,他们也是如此。

    精神饱满的数千大军,才过了多久,仿若两支军队,人还是那些人,可军中肃杀的气氛荡然无存,许多人同样做好了回家的打算。

    郑全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他内心也有这种感觉,可是说不出来,二弟却能讲通透道理,让他恍然大悟。

    房安走在最前面,也不忘暗中记下身后王真的话。

    这小子的才能,历史已经证明了的。

    民夫们狼吞虎咽,好奇的看着远处的三名年轻人,他们进营的时候就看到过他们,知道对方的身份,不少人露出羡慕的眼光。

    只知道这批孩子有可能成为永昌侯的义子,不知道其实有两人已经淘汰。

    虽然汤泉嘴上说还有机会,谁也不会的当真。

    大锅里煮着滚烫的菜汤。

    民夫们手里拿着烧饼,喝一口热汤,吃一口烧饼,比起少年们的伙食要差一等,少年们吃的是炒面,用小麦粉、芝麻、盐等原料炒制而成,易于保存,又方便携带,偶尔会提供肉食,庆州的时候就美美大吃了几顿。

    正丁有军队提供行粮,余丁可没有,需要自带干粮。

    无论是行粮还是自带干粮,一般会统一制作成炒面或者烧饼,按日提供给队伍食用。

    “老金,你个头小,吃不了这么多,我帮你。”

    有个人吃完了自己的,笑呵呵的走过去,没有半丝不好意思,竟然拿走了别人手里未吃完的烧饼。

    那人三十四五岁,个头不高,穿着满是补丁的衣裳,却文绉绉的样子,看样子只是寻常的民夫,被人抢走了自己的食物,却敢怒不敢言。

    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看样子吃了不少的苦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因为贫穷。

    穷人需要在资源贫瘠的生态圈里去争,去抢,不是他们不文明,而是世道逼着他们这么做,因为世道让穷人们缺少吃的,缺少衣服。

    房安看见了,不过没有理会。

    后世人们逐渐富裕,这样的行为已经很少见,可是在八九十年代同样是常态,没有欺负人的本事,就会被别人欺负。

    “金忠,算啦,出门在外求平安。”

    有人安抚道。

    那中年人有了台阶,果然不敢行动,周围不少人嗤笑,听到笑声,那人脸色渐渐涨红,捏着的拳头仿佛要做什么,正当人们打算看好戏的时候,他却又低下头。

    房安迈开的脚停了下来。

    迟疑的回过头,认真的盯着那中年人。

    此人叫金忠?

    是自己知道的那个金忠吗。

    房安忍不住手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