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挽宋倾 » 四十六 名人效应

四十六 名人效应

    四月廿一,中午,一人飞奔至城门,大叫道:“王公至矣~王公至矣~”

    “王公至温州,实乃温州之幸。”

    “得见王公,足慰生平。”

    “快带二郎去,沾一沾王公文气好考进士。”

    纷纷扰扰中,百姓们纷纷出城去迎接王应麟,那阵势皇帝看了都要羡慕到壁质分离。

    想当初朝臣们护着二王进入温州,百姓们倒是没有闭门不见,却也冷眼旁观,哪有如今的热情?

    想想也正常,老百姓信不过一帮丧家之犬,又不觉得区区幼儿能成事,自然不管不顾。

    王应麟可不一样,三字经乃是幼儿启蒙必备,人尽皆知,对读书人来说,他的《科考》是科举考生之宝典,更不必提其他著作以及为官成绩。

    如此人物,若非因为宋亡后而自晦,是有可能进入孔庙的。

    城外十里处,王应麟带着千余人人,百多辆车,浩浩荡荡走向温州城。

    百姓迎上来拜见,王应麟也不倨傲,一一回应。

    走走停停,到了城门口,秀王赵与檡迎接,抵达行在,赵昰出门迎接。

    王应麟大礼拜下,道:“臣王应麟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昰上前扶起王应麟,道:“闻公将至,朕翘首以盼,今日得见,喜不自胜。”

    王应麟回道:“臣薄德无能,岂敢让陛下如此。”

    赵昰道:“公莫要自谦,若论文学,谁出公之右?论治政,公岂居人下?”

    君夸臣让,说了几句,王应麟又介绍了其他人。

    放在后世都是没什么人知道的,但是此时最起码是一县名人,人尽皆知的那种。

    比如胡三省,与王应麟、黄震并称“浙东学派三大家”,当初赵与檡派人寻访,因对局势绝望且要继承父志重新编撰流亡途中散失的《资治通鉴广注》而拒绝。

    比如张伯淳精通律法,初为太学录,后历任税监、推官,无不明察秋毫,朝廷投降后归乡隐居不出。

    又有杨镇龙,宁海县首富,虽勇武有韬略,但不愿意上赵昰这条破船。

    胡三省是王应麟亲自拜访说服的,然后胡三省说服了杨镇龙,而看到杨镇龙出仕,其同乡厉森、楼梦才、李祥、李继等几百人纷纷来投。

    张伯淳家在湖州,王应麟写信给他召唤而来。

    这就是王应麟重新出仕的意义,不止多了一个可用之才,更有一种名人的广告效应,会让更多的中立派选择投效。

    接受了大家的参拜,像厉森这样只是投军的普通人都去军营安顿,有名有姓的进入行在。

    又一番废话后,杨镇龙说道:“臣受王公感召,变卖家产投献朝廷,请陛下笑纳。”

    “毁家纾难,忠义可嘉。”赵昰努力克制着看向陈宜中的欲望,继续说道:“目下朝廷用度不足,卿等投献犹如雪中送炭,可解燃眉之急,不能不报。

    朕意,待社稷恢复或朝廷用度宽裕,当偿还,以三成利计息,诸卿以为如何?”

    王应麟当即拒绝,道:“臣为朝廷效力,理所应当,何求回报?”

    杨镇龙说道:“臣亦不求回报,只求建功立业。”

    王应麟姗姗来迟,除了招揽人才,还寄托自己的书稿并变卖家财筹措钱粮,所以随行车辆百余,并非他排场大行李多,而是装的钱粮。

    什么是负薪上班?这就是!

    然而这里只有拳拳爱国心,没有任何蝇营狗苟。

    赵昰说道:“若天下皆如卿等,何愁天下不定?然人有后顾之忧,终究难以敬献家财,今为鼓励民间献纳,卿等当为表率。”

    王应麟道:“陛下计深远,臣愧领。”

    赵昰拍板:“如此,以后但有献纳钱粮者,皆登记造册,朝廷宽裕后即行归还。”

    这算不上正儿八经的债券,却也有了那么些意思,因为此时的宋庭势弱,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凉了,实在不是一个好的投资对象。

    但是如果心怀忠义,大概率会尝试一下的,至于是否如此,再看。

    随后,自然是给各人安排职位。

    这么多人才,大家都眼馋的紧。

    陈宜中道:“陛下,政事堂人员紧缺,臣请复舍人院与五房,需知制诰、检正五房公事,检正公事各二人,提点公事各二人。”

    好嘛,一张口就是十二人,真当来的都是进士出身?

    陈文龙不甘落后,道:“臣请派侍御史与巡查御史,各……”

    “诸卿莫要争抢。”赵昰打断了诸人,说道:“目下朝廷缺人稍减,终难复以前,朕意精简机构,提升效率。

    政事堂设左右丞相各一,参知政事五人,处理全国政务,下设直舍人院。

    取消政事堂五房并三司使,恢复六部职权,皆属政事堂,其中兵部负责兵员招募训练、将官选拔迁贬、兵甲、粮草等事,无调兵用兵之权。

    枢密院只负责兵将调动、规划防务、方略、对外征战等事。”

    “陛下圣明。”陈宜中立刻附和。

    三司使本为全国财政机构,独立于三省六部外,其存在极大地限制了政事堂的财权,而枢密院让兵部毫无存在感,让政事堂不能染指兵权。

    如今赵昰一改,政事堂权力大增,陈宜中当然愿意。

    “臣以为如此设置,枢密院恐将受制于政事堂,宰相权势太大,易霸凌皇权,历朝之鉴,陛下不可不察。”陆秀夫说道。

    陆秀夫不得不反对,因为他是枢密院代表,不据理力争肯定被批评的。

    但是他说的有道理,因为相权与皇权天然有矛盾,所以相权一削再削,到了明清直接取消了宰相。

    陈宜中道:“所谓权臣,不过皇帝放纵而已,蔡京、秦桧、史弥远、贾似道之流无不如此。

    然国朝制度之下,即便此等奸佞权倾朝野,常常失礼,却不敢僭越,为何?”

    制度不允许呗。

    编观历朝,赵氏的制衡术最为登峰造极,无论文臣武将都没有造反的可能,当然,小规模的军事政变是有的,这是用人问题,非制度可解。

    看两人又要争执,王应麟说道:“陛下睿智天成,果决有谋,胆略过人,谁能欺之?

    且陛下有言,利国事则行,不利则止,简化政事堂复六部职权有利国事,当行。

    当前以征战为先,枢密院不宜削弱,臣意,废兵部,其兵甲归工部,将官谴谪归吏部,钱粮归户部,军纪督查归御史台,审查不法归刑部与大理寺,余者不变。

    天下无完美之事,些许间隙亦可容忍,待国家中兴,天下承平,仔细筹谋亦或恢复旧制不迟。”

    “卿所言有理,便以此办理!”赵昰拍板。

    见王应麟的谏言被采纳,新来的众人纷纷进言。

    其中前殿中侍御史陈仲微说道:“今以效率为先,然官制依旧,非为表率。

    臣意,以职事定官位,官位定品秩,品秩定俸禄,余者皆罢,若嘉奖功勋,可重设爵位,文武同一。”

    宋朝的官制很复杂,分别由差遣、本官阶、散官阶、勋官、爵位,贴职等组成,比如陈宜中,全称少师、光禄大夫、上柱国、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右仆射、右丞相。

    右丞相是差遣,实际做事用的,右仆射是本官,也称寄禄官,领工资用的,少师和光禄大夫是散官,决定地位用的,资政殿大学士是贴职,装逼用的,上柱国是勋官,荣誉头衔。

    而地方上的知州,你不加个某某殿/阁的待制/直学士/学士,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说出去确实是很有面子,但是真的繁杂。

    “此言甚好,诸卿商议细则。”赵昰看了看时间,发现挺迟了,便道:“此事不急于一时,日后商议不迟。”

    太后的劝诫总归还是有用的,不然明天的这个时候,皇帝就要让大臣们交作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