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从大礼议开始 » 第二十二章:现代化教育

第二十二章:现代化教育

    虽然这两个王府护卫跟了这些天,实在是没看出这个穷酸书生到底有什么本事。

    不过,朱厚璁的话他们还是要听的。

    所以他们现在迫不及待的想要把此次考试的范例透给张璁,避免到时候万一此人考不过,彼此之间都很尴尬。

    毕竟,按照朱厚璁的理解,对历史上这个大礼议事件中代表朱厚璁对着杨廷和的内阁开了第一炮,并且成为嘉靖第一任首辅的猛人,属于大明立刻就可以投入使用的优质野生人才。

    完全不需要培养的那种。

    朱厚璁可是对此充满了期待,以至于对了执行任务的王府侍卫下了死命令。

    无论如何都要把这家伙带到北京面见朱厚璁。

    最好是在殿试开始之前……这很重要。

    “这……”

    张璁愣了一下,他重新扫视了一遍面前的两人,尽管穿着一身儒生长袍,但是无论从行为举止还是眉宇间的神态,都像个武人而非是文士。

    “……”

    面前的两人对视了一眼。

    “得罪了!”

    还没等张璁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左侧的那名略瘦的男子便冲了过来,如铁钳一般的大黑手一把将张璁抓住,而另一人则趁机将题册塞进张璁的怀中。

    张璁,这个考取功名考了三十年的儒家士子,完全没料到在光天化日之下竟然还会发生这种事。

    片刻之后,他反应了过来,想要挣扎,但面前的两人眼见事情已经办妥,于是转身,像是生怕张璁追上自己,竟然连楼梯都懒得走,直接从茶楼二楼处的围栏翻了下去。

    只在空气中留下一句。

    “预祝大人高中,早日见驾。”

    令张璁不知道该是喜是忧的祝贺。

    草……

    张璁整理的了一下自己的衣服,看了眼怀中那两用针线草草装订的题集。

    他来到栏杆处,看着离地面足足有三米高的围栏,还有那迅速的消失在人海中的两人。

    陷入了迷茫。

    这个高度自己这小身板是绝对调不下去的,即使跳下去也绝对找不到那两个题贩子。

    不过——

    张璁看了看怀中的小册子。

    这次的辩论的题目,是国家“礼仪制度”吗?

    张璁想着,经历了此事,也无心再在此处喝茶,听年轻士子们唠嗑。

    付了茶钱后,便匆匆回到了住处。

    打开题册,里面案例解析一应俱全,尽管张璁表示从未见过这种新奇的题册。

    数筹之学,竟能和道德文章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而百分制?

    简直闻所未闻?

    但细细品味,又惊觉条理清晰,逻辑顺畅,得分要点一目了然。

    甚至……比起我大明的最高考试,看上去都要更加的清晰,公正。

    这……

    越看,张璁就忍不住越是震惊。

    仅仅这一个小小题册,就已经透露出了太多令他震惊的东西了。

    一个成熟的体系,一套完善的评价理论。

    这究竟是和人所写,恐怕单论对学术的分析整理已经不亚于古今圣贤,大儒。

    此法一出,恐怕当今能与之媲美的也就寥寥几人的罢了。

    一边想着,张璁对于那位题目编纂者的敬佩便更加浓郁了几分,另一边,他对于在此次文试上夺得名次更加有信心了几分。

    毕竟,礼仪制度……本就是我的强项。

    张骢想到。

    本来,他向朝廷申请的岗位便是如礼部任职,而历史上他也确实是进入了礼部当了个观政。

    这次实战,一定要把握住时机。

    外面天色已经近夜,张璁点上了烛火。

    他打开了那本高人所写的题册,细细的阅读着,把握着书中所写的得分技巧和解题方略。

    他要抓紧时间,毕竟朝廷随时都有可能重新召集殿试。

    “杨廷和此僚真是欺人太甚!”

    在京城临近城南的一处酒楼中,在左都督蒋宁组织的送行北方使团的送行宴会上,宁夏副总兵路瑛一边大口大口的往嘴里灌着酒水,一边含糊不清的对着身旁同样前来朝谒新皇的九边代表说道。

    此言一出,引起了一同参加酒会的延绥游击将军兼任都指挥同知刘玉,和甘肃游击将军都指挥佥事李义的附和。

    毕竟,他们作为北方将士的代表来到这里祝贺新皇登基,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甚至还遭到了莫名的羞辱。

    内阁几乎是迫不及待的要把他们这些武夫给赶出京城。

    一时之间,北方边将对于这些南人的打压的愤怒几乎被完全点燃。

    或许以往,他们自觉不是杨廷和等一帮掌握了大明经济命脉和朝廷中枢的内阁官员的对手。

    但是今日不同。

    在场的很多人都不留痕迹的将目光看向了正坐在最上座,现在正盯着手里的西域进贡的玉杯,似乎要从那并不算繁杂的纹路上看出花来的新任前军左都督,当今天子亲舅,蒋安。

    谁不知道,当今天子进京,他的两个舅舅是天子最为信任的两个人。

    一个在皇宫内拱卫圣驾,另一个则是受命在京城外管理京军。

    可惜,令很多人失望的是,即使是看到边将对于首辅和内阁专横如此不满。

    但蒋定的脸上却依然没有任何的表情。

    这令不少原本有着不少小心思的某些人感到失望。

    “此言过矣……”

    此时,现任大同副总兵时陈叹了口气,他似乎是下定了什么决心,眼神变得坚定了起来。

    也许,这是他此生唯一一次可以北方将士们的心声传达给当今天子的机会了。

    于是他一边扫视着周围的同僚,一边沉声说道。

    “我等武将世受皇恩,上保天子,下安百姓,又怎么能够因为个人荣辱而损伤朝廷的威仪呢?”

    时陈扫视众人,这个在历史上在嘉靖三年因朝廷常年拖欠北方官兵粮饷造成北方将士哗变,叛军一度攻占大同,威逼北京,而他则同游击将军叶宗前往安抚,叛乱才稍微平定,但不久士兵们就因无法忍受饥饿和常年远戍而再次叛乱。

    他沉声说道。

    “我等武人真正应该忧虑,并向朝廷谏言的是,关于大同宣府两地战兵朝廷已经欠饷多年的问题。”

    “军屯土地年年被私人侵占,朝廷在北方的支出却与日俱增,但官吏克扣不止,随意驱使奴役军户,如同奴隶,随意打杀,士卒心中心怀怨愤,将兵冲突屡禁不止。”

    “而自洪武朝拨给军户耕种之田早已被侵吞殆尽,军户不堪痛苦,逃亡者甚多,九边兵屯早已难以维持……为保生计,军户三五成群劫掠沿途商旅之事时有发生,兵民关系势同水火,基层军户怨声载道——长此以往,恐怕军旅有骚动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