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武王伐纣起创立千年道统 » 第二十二章:向帝国挑战的剑侠

第二十二章:向帝国挑战的剑侠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认识过这样的人。

    有这样一种人,你会感到他像一座山,当你在山底的时候你以为他不过如此,当你在山腰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有动人的风景,如果你有幸能够登上去山顶,你会发现他的心胸是何等壮丽。

    孔子就是这样的人。

    他的大弟子颜回曾经说过:“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你越是了解他越是会敬佩他。

    一开始我浅薄的认为孔子是一个腐朽的封建势力代言人,后来我发现,解构是容易的,批评是容易的,而建构是困难的。

    我们可以轻易地去批评别人的思想,但是我们很难提出新的思想。

    当泰山学宫的弦歌声响起时,当严厉而方正的声音敦促学子们努力读书时,当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制止一次次不同学说之间的争吵时。

    我承认,我被那个老头打动了。

    一个平凡的人当一个好人是很容易的,但是一个权力很大的人当一个好人是很艰难的,这需要伟大的人格力量来驾驭他所拥有的权力。

    孔子就有这样的力量。

    他是泰山的圣人,在天子蒙尘的时代,他就是天下间权力最大的人。

    但是他公正而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包括曾经对他拒而不见的君主。

    虽然我鼓吹平等,但是我扪心自问,我并不能公正的对待欺辱过我的人,倘若我拥有权力,兴许我会悠闲地懒政。

    人们把圣人放在高位,天下就能安定下来,至少能安静大半。

    至少在泰山,我真切的看到了在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领导下,人事之间是何等的和谐。

    和谐,是大自然之间最理想的状态。

    很多人的异化和黑化都是因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圣人不会不公正的对待别人,他的智力不会让他无意间伤害别人,他的道德也不会让他有意伤害别人。

    即使是受到他惩罚的人,也能够心甘情愿,心服口服,甚至很大可能会变成一个好人,不管他是被迫还是主动变好。

    倘若把孔子比作一个太阳,泰山就是沐浴他阳光最多的地方。

    在泰山的几年之中,我跟着他学到了很多很多。

    这天

    泰山学宫

    “你听说了吗?楚王打算北伐宋国,进犯中原呢。”

    “什么楚王,那是楚子,你懂不懂礼数。”

    “好好好,楚子就楚子,我们现在不讨论这个,重点是楚人进犯宋国了。”

    “楚人真是太贪婪了,他们有这么大的国土,还要贪图别人的国土。”

    “这你就不懂了吧,宋国地处中原膏腴之地,人口密集,物产丰饶,比起不开化的南方,要强得多,如果能得到宋国,楚国的实力会增长一大截呢。”

    一些学生的讨论引起了我的兴趣。

    “先生,您不是说应该帮助弱国保卫自己的国家吗?”

    有的学生问我。

    “唔,不错。”

    “那您打算如何做呢?”

    我思量了一下,相较于几年前我已经变得沉稳了许多。

    许久,我下定决心,坚定的说:“我会亲自去帮助宋国的。”

    我的朋友子路听说了什么道理就一定要做到,如果他做不到他就唯恐自己听说了这个道理。

    我被他这种知行合一的人格所打动,因此,也在努力的去少说多做。

    孔子和他弟子的高尚人格早已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也许这就叫近朱者赤吧。

    于是我收拾好行囊,准备下山。

    子路子夏等人纷纷来送行。

    我看着这个住了好几年的泰山,恋恋不舍,但是依旧坚定的走下山去。

    重整乾坤的重任在我肩上担着。

    我不知道的是,三百年前的文王也是这样不舍而坚定的走下泰山的。

    “你什么时候回来!”子路冲我大声的喊到。

    “到该回来的时候,就回来了。”我转过头,灿烂的一笑,而后就离开了。

    包括我自己,这时谁也没想到,这一去就是二十年。

    二十年后。

    一个风尘仆仆的身影,走向泰山,他腰间别着一把长剑。

    是墨子

    他在这些年帮助许许多多的小国抵御了大国的欺凌。

    还传授给了他们一些来自后世的工匠技术。

    渐渐的,他也有了很多门生,门生们都尊称他为墨子。

    墨家不像儒家一样峨冠博带的讲诵弦歌,而是沉默冷酷的行走在大地上,帮助需要帮助的国家。

    如今,他听闻孔子病重的消息,连忙赶回来见他最后一面。

    “你回来了,迪。”孔子虚弱的看着我。

    “先生,我回来了。”我哽咽了,曾经健壮而高大的长人已经缠绵病榻。

    虽然我并没有拜入他的门下,就连学说也跟他大异其趣,但是我早已在内心把他当做了自己的老师。

    “迪啊,你可寻找到了治愈世疾的办法了吗?”理想主义者们即使多年不见,一开口还是询问拯救天下的办法,这是我喜欢跟他们交往的原因。

    “先生,我只知道教给老百姓发明创造,这样他们日子就能过得更好,这样,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家间也许就能减少很多争斗了吧!”

    “迪啊,我听说了你的事,你比我的弟子们有出息。”

    “这顶桂冠就交给你了。”孔子颤颤巍巍的拿出了掌教的桂冠。

    “不,先生,我不能要,我没有资格。”我练练推辞。

    “你有......”

    “接下他吧......”

    孔子虚弱而坚定的说。

    我不再推辞,我不能拒绝一位病重的老人。

    “先生,子路呢?”我环视一圈,发现只有子贡子夏等人。

    “他啊.......他去担任了一个国家的司马,然后在国都被围的情况下,宁死不屈,战死了。”

    “真是应验了多年以前老子说的那句,强梁者不得其死啊。”

    “迪,你能创造一个强梁者也能颐养天年的时代吗?”孔子希冀的看着我。

    “我会尽力的,先生。”我也只能说尽力而为罢了。

    孔子不可能不知道现在还不能创造那样的一个时代,但是他还是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问出了这句话,并且希望得到肯定的答复。

    “道阻且长,君且......勉之。”

    文王历公元378年,孔子逝于泰山。

    泰山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地动,一些山峰倾斜倒塌。

    “泰山坏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