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夭寿了,老朱竟夸咱了 » 第三十四章 这藩就不了一点!(求收藏追读!)

第三十四章 这藩就不了一点!(求收藏追读!)

    在徐达深感朝堂风云变幻之时,其他文武百官同样一脸凝重。

    汤府。

    汤和背着手,在屋中来回踱步,长子汤軏恭敬的候在一旁,等着自家父亲做出决断。

    在汤和醒酒后,他第一时间便将昨晚东华门外发生的事,事无细巨,都告诉给了父亲汤和。

    与徐达初时的惊诧反应不同,汤和听到他们自愿向国库捐献钱财时,虽同样心惊,却是沉稳了不少。

    他其实同样惊愕。

    只不过很快就反应了过来,也几乎是瞬间就明白了陛下的用意,他跟徐达不同。

    徐达擅军事。

    而他相较更长于政事。

    他挑眉,在脑海中细细盘算着昨夜宫中、东华门发生的事。

    也渐渐品出了一些眉目。

    为什么昨日陛下一定要他们不醉不归?为什么陛下要将胡惟庸谋反的事主动说出来?

    真就只是为了了结昔日恩情?

    只怕不是。

    而是为了给他们一个赎罪的机会,至于为何要灌醉,多半是想让他们体面一点。

    不至于太难堪。

    若是有人不打眼,真觉得自己没说这话,就跑去质问,那便只是说明了一件事,此人该死!

    只是交上足够的钱就够吗?

    只怕不够。

    因为这是牵涉到谋反的大事。

    陛下对臣子已生出了戒心,也生出了不信任,若是不能够让陛下再度信任,早晚有日,还是会大祸临头。

    汤和想到了很多。

    他转过身,手指着汤軏,神色严肃道:“軏儿,你现去把府库打开,将其中的金银细软全部拿出,全部要上好的。”

    “切记别以次充好,更别想着随便糊弄,虽然都是金银细软,但金银细软跟金银细软之间还是不同的。”

    “我汤家不能在这种小事上栽跟头。”

    “这时候千万不要心疼钱,钱这种东西,在现在算不得什么,只要人不出事,我汤家便可安然无恙。”

    “而今朝堂的水已经浑了。”

    “在不知道哪些人参与了胡惟庸谋反之事前,你不要随意的跟其他人走动,也要严加约束族人。”

    “我汤家身受皇恩,不能因一些小事,而将一家人折在上面。”

    “这次的事之后。”

    “陛下恐会再度拔刀了。”

    “也不知这次,朝堂的这些大臣,有多少人能活到最后。”

    汤和感慨一声,满眼唏嘘。

    他并不担心自家会出事,因为他在朱元璋的眼里没有威胁,他汤家之所以有如此显赫的地位。

    主要是因为从龙之功。

    诚然,他的战功同样赫赫,但如果真的细看,却会发现,他大多时候都是担任的偏将军、副将。

    他能为将。

    至于为帅,相较常遇春、徐达、李文忠、邓愈等人,却是差距不小,而且当年有一次为主帅,还险些酿成大祸,还为朱元璋骂了一顿。

    此后,他几乎就只当副将了。

    军事比上不足。

    而在内政方面,同样比不上胡惟庸、李善长、刘基等人,身居高位,更多的还是得朱元璋信任。

    因而只要他汤和不惹事,不去做太放肆的事,保持老实本分,基本不会出什么大事,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管教族人。

    汤軏郑重的点头。

    汤和拂袖,让汤軏下去准备。

    等汤軏离开屋子,汤和却是蹙眉起来,他跟朱元璋一起长大,对方的性格,他太清楚了。

    朱元璋不会善罢甘休的。

    这只是前奏。

    这次或许有大臣能够幸免于难,但朱元璋只怕在心里,早就给这些大臣罗织好了罪名。

    他也未必会例外。

    他没有其他大臣给朱元璋那么大的威胁跟压力,也没有其他人在文治武功方面那么卓绝的才能,但早晚有一天也会轮到自己的。

    他那时又该如何脱身呢?

    汤和深思着。

    ……

    李府。

    李善长在稍作惊愕后,很快就理清了状况,也知道这些钱财非交上去不可,只是多少还有些不舍。

    不过他也清楚。

    事到如今,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也不能耍任何心思,陛下要看的就是一个态度。

    若是连此事都扭扭捏捏,恐会引得陛下不满,到时只会给自己遭来祸端。

    他自不会让自己涉险。

    李善长道:“来人,去把我昨日向陛下承诺捐献的钱财数取来,而且要多拿一点。”

    话说出口。

    李善长又有些肉疼。

    毕竟这拿出的可是真金白银,还一口气拿出大几十万,即便他的家底颇丰,也感到一阵肉疼。

    临末。

    李善长想到了一个折中之法。

    他露出一抹得意,开口道:“向陛下捐献的钱财足额,另外再取三千两,不,一万大明宝钞。”

    “一并上交朝廷!”

    “这一万大明宝钞,是我李善长主动为国多捐的。”

    在李善长等人开始筹集钱财时,其他官员一阵惊疑惑跟愤懑后,也只能压下心头不满,开始筹集钱财。

    只是态度不尽相同。

    有的恭恭敬敬的筹钱,而有的则相对敷衍,想着以次充好,还有金银珠宝混搭大明宝钞,更有甚者,直接去地方低价收取大明宝钞,想尽可能的留住自家钱财。

    文武百官心思不一。

    整个应天府在这一天都显得相对的静穆。

    而在百官想方设法筹钱的时候,周王府却是有几辆大马车,大摇大摆的开出了王府,朝着宫里行进去了。

    朱橚便坐在其中一辆上。

    朱橚掀开一点帘子,望着外面来来往往的人流,眼神却很冷淡。

    他并不关心市井的生活。

    他只关心钱。

    朱橚冷笑道:“大明朝中的这些官员,很多都算是穷人乍富,让他们一口气拿出这么多钱,跟要他们命一样,也不知到时会有多少幺蛾子。”

    “不过这些丑态越多越好。”

    “水越浑。”

    “对我越有利。”

    “你们露出的破绽越多,我能抓住的把柄也越多,继而揪出的官员也更多,唯有让你们被杀的人头滚滚,我朱橚的重要性才能凸显出来。”

    “我还要靠你们,哭着求着,让老朱要我去就藩,继而让我得以顺利的被留在应天府。”

    “这藩就不了一点。”

    “这藩要是真就了,我这人也基本就没了。”

    “我可不是历史上的朱棣,来不了靖难之役,我朱橚就要堂堂正正的留在应天府。”

    “去搅动天下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