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流沙河随想 » 64

64

    朱志远的军旅生涯异于他的那些高中同学们。

    这年的夏天,朱志远所在部队举行了一次以排为单位的野营拉练。

    除了整个建制排外,连里给每个排安排了三名炊事兵。

    野营拉练为期三天。

    第一天的内容是:先从营区乘车出发,后徒步到达指定陌生地域,搜索附近区域,安营扎寨。

    第二天的内容是:上午,进入敌占区域,寻机歼敌;下午,野外定向,在预定区域内搜寻隐藏的补给。

    第三天的内容是:按原路线徒步返回。

    团里的车辆把朱志远所带的排拉到山脚下后,便返回了驻地。

    接下来的路程就需要靠他们的两条腿来完成了。

    连绵起伏的大山层峦叠嶂,山间仅有羊肠小道,没有修筑通车的公路。

    朱志远没有那么多闲情逸致去欣赏山间风光,迅速打开行军地图,再次确认行军路线。

    确认完毕,便带领战士们向大山深处进发。

    二十多公斤的装备,走上几公里尚可。

    超过十公里,便会让人气喘吁吁。

    沉重的装备,难耐的暑热,还要徒步行军,让战士们汗流浃背。

    但山间的潺潺流水、青青杨柳、啁啾鸟鸣又让他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为了提高行军速度,朱志远规定,每行军一小时,休息十分钟。

    行进或休息期间,只要不喘气,年轻的战士们便要拉歌。

    那雄壮威武的军歌往往让战士们忘记了疲惫,也鼓舞了他们的斗志。

    行进了三小时,休息了两次,也就到了中午时分。

    朱志远把战士们带到一片开阔的河滩地,就地解散,让战士们吃战地口粮,休息,把空了的水壶再次灌满。

    战士们有的靠着背包休息,有的三五聚拢聊天,也有的观赏周围景致。

    下午两点,队伍再次集结出发。

    走了四个小时,休息了三次,来到了预定的野营区域。

    虽是野营拉练,也不能让上级领导派出的小分队缴了械。

    朱志远将队伍分成四组,分别由三个班长和自己带领,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搜索前进五公里。

    四支人马均没有发现异常情况。

    又到附近高地观察了一遍,也无异常。

    返回野营区域后,朱志远寻了一块比较隐蔽的高地,让战士们架设帐篷。

    炊事兵也开始埋锅造饭。

    当炊事兵将饭做好,战士们把帐篷也搭好了。

    饭很简单,挂面一锅,罐头十几个,榨菜几盘,但战士们吃得分外香。

    吃过晚饭,战士们打开背包,取出被褥,准备休息。

    炊事兵已经烧开了水,让大伙烫脚。

    经过一天的强行军,很多人的脚底板磨出了数量不等的水泡。

    临出发前,连长郑重交待,晚上休息前,一定要让战士们烫脚,否则很难走完接下来的路程。

    烫过脚后,战士们便去休息了。

    朱志远安排三个班长和自己每人站两个小时的岗。

    第二天早上六点,朱志远命令战士们起床。

    收拾完被褥,折叠毕帐篷,打好背包,炊事兵的早饭也做好了。

    吃过早饭,检查行装,七点准时出发,向可能存在敌人的区域搜索前进。

    三小时后,发现敌情。

    原来是指挥部设定的一个靶区。

    固定靶设得若隐若现,流动靶在树丛中不时闪现。

    朱志远事先已经作出了安排,若遇敌情,优秀射手打流动靶,老兵打头靶,二年以上兵龄的打胸靶,新兵打身靶。

    随着乒乒乓乓的枪声,各种靶子应声而倒。

    各打各的,打得有板有眼,毫无混乱之象。

    穿过靶区不久,便进入了投弹区。

    虽是固定投弹区,但限定弹着点的白圈却隐藏在起伏地带的凹地里或灌木丛后。

    这对于习惯了平地投弹的战士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朱志远鼓励大家:“这样的布置才贴近于实战。

    如果平时都做不到,战时将不堪设想。

    我相信大家能投得稳,投得准。”

    战士们调整好心态,尽己所能投了弹,命中效果还算不错。

    投完弹,上午的歼敌行动即告结束。

    朱志远带战士们来到一片开阔地带,让战士们吃战地口粮,休息。

    午后一点半出发,完成野外定向考核。

    到达预设区域,朱志远作了分工:

    经验丰富、体能保持较好的老兵向较难搜索区域进发;

    体能一般、有一定经验的老兵向最有可能隐藏补给物的区域进发;

    新兵向易搜索区域前进。

    经过近两小时地认真搜索,大伙把隐藏的九个补给点全都找到了。

    休息片刻,便向第一天晚上住过的宿营地返回。

    回到宿营点,炊事兵埋锅造饭,战士们又在原地搭建帐篷。

    吃过饭,烫脚时,战士们发现,脚底的水泡比前一天多出不少。

    朱志远和三个班长又轮流站了一夜的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