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战国平天下 » 第二十五章:李昊大婚

第二十五章:李昊大婚

    诸葛亮并不否认,大大方方的朗声道:“大王所言不错,唐国欲换城池为莒南。”

    “哦?”

    齐王有些惊讶,转而向田婴问道:“田相,本王若没记错,两国相邻城池应该有六座,莒南紧靠榆城,还接壤越国,应该是规模最小的一座,所辖领地不足五十里。”

    田婴点头道:“不错,确实如此。”

    “孔明先生,红薯价值巨大,唐国愿意和我齐国共享此粮,本王领了唐君这份情,但亦不愿占唐国便宜。双方既然交换,两国边境六城,唐国可随意选一城。”

    田辟疆能成为田齐中兴之主,这份气魄倒是不俗,不愧为一代王者。当然,此言也不无试探之意。

    诸葛亮却没领对方这份情,微笑着摆了摆羽扇,高声道:“齐王心胸不凡,亮甚为佩服。只是,我主没有争霸天下之心,并不在意城池领地大小。唐国选择莒南,虽然不为争霸,不过也有其原因。”

    齐王露出一丝惊讶道:“愿闻其详。”

    诸葛亮让童子打开宝箱,一对瓷器显露了出来。

    这是一对梅瓶,白底蓝釉,上面正是李昊亲自所画仕女图,每个瓶子有八个千娇百媚的女子,让人看了不禁赏心悦目。

    瓷器现世,齐王大殿又一次爆发了轰动。不但是齐王,众朝臣大夫也是一脸惊叹。田婴也不例外,食具在美观上自然不如这对梅瓶。

    “孔明先生,此为何物?”齐王走下王座,弯身拿起一只梅瓶开口问道。

    “这乃是瓷器,唐君亲自炼制而成。这两只是一对梅瓶,瓶身十六个仕女,亦是唐君亲手所画,此物正是唐国献给齐王的第二宝。”诸葛亮简单解释了一句。

    “如此精美之物,本王还是第一次见,唐君真乃天人也。先生可知此物如何炼制?”齐王对梅瓶简直爱不释手,脸上更是赞叹不已。

    “此物炼制不易,亮所知甚为简略。只知若炼此物,需采四方土之精华,还要添加数十种珍稀灵材作为配料,再用千度高温用时颇久煅烧而成。”

    诸葛亮当然知道瓷器如何烧制,但是不可能如实告诉齐王。

    “唐君真是奇人,居然造出了如此神物。”

    “我主虽然没有冲天之志,但却有探寻宇宙大道之雄心。平日里国务政事虽有懈怠,但每日都在研究奇淫巧技。不但造出了文房四宝,开创了书画之道,红薯玉米也是我主培育而出,如今更是炼制出了瓷器。吾主之才华,万世唯一,吾亦是钦佩。”诸葛亮也是遥向西方拱手,面带敬仰之色说道。

    齐王放下手中梅瓶,感叹道:“不管是文房四宝书画之道,还是瓷器粮食,全是造福天下之事,让我人类文明之火更加璀璨。唐君功在千秋,必定名流千古。”

    “孔明先生此时拿出瓷器,难道唐国选择莒南和此物有关?”

    诸葛亮点点头道:“不错,亮方才有言,炼制瓷器需要四方土精,莒南有一种土壤,正是炼制瓷器所需。吾主为了大规模制造瓷器,这才不得已向齐国提出交换此城,还望齐王莫要介怀。吾主有言,唐国若得莒南,将单独为齐王炼制一批瓷器用品,包括梅瓶这样的观赏瓷器,以及烹饪、食用、祭祀等瓷器器物。另外,唐国所生产瓷器,齐国商队可占三成份额,以便齐国士族大夫们早日用到瓷器。”

    齐王本就同意了此事,莒南面积也是最小。相对于齐国而言,价值反而最低,如今还有意外收获,当然不会拒绝。

    各朝臣大夫对瓷器也是眼馋,唐国能分给齐国三成份额,他们也算得到了切实好处。就像文房四宝一样,因为有唐国承诺的生产份额,他们早就用上了文房四宝,不像他国那么紧张,唐纸的价格也低许多。齐王都拍板了,他们也无话可说。

    当然,唐国换取莒南,最大的原因,诸葛亮不可能说出来。齐王殿人多眼杂,唐国对越国用兵,还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诸葛亮若说出此事,齐国一旦反对唐国攻越,那局面就尴尬了,唐国将进退两难。不如生米煮成熟饭,先把肉吃了。齐国就算有意见,大家到时再扯皮,反正唐国攻打越国,那是有相当充分的理由。

    其实,郑和宝船可以直接开到越国沿岸,只是李昊不想太早暴露宝船的存在。若唐国得到莒南,相当于打开了通向越国的通道。而且,有了莒南作为桥梁,两地之间再没阻隔,可随时相互支援,战略意义重大。

    莒南成功拿下,诸葛亮也松了口气。此次齐国之行,基本目的已经达成。关于城池交接问题,田婴和诸葛亮商谈许久,总算敲定所有细节。

    只是,诸葛亮离开之际,田婴将其送到相府门口,大有深意的道:“孔明,唐国做了个很正确的决定。否则,齐国的执戟之士,明年应该会出现在郯城外。”

    话里话外的意思,齐国已经在商谈攻打唐国之事。若不是现在隆冬已至,或许等不到明年开春。红薯亩产八千斤,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价值确实太大了。

    诸葛亮并不惊讶,只是淡然一笑,拱了拱手道:“此行,多亏田相帮衬,亮告辞了。”

    诸葛亮完成出使任务回返唐国,李昊迎亲车队也到了宋国。双方到达郯城时间,几乎相差无几。

    此次返程,流民不但没有减少,越靠近唐国反而有越多的趋势。

    问询了几人,这才弄清楚原委。李昊来时搞出的那条政策,消息被渐渐传了出去,在流民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越来越多的流民,开始向唐国聚集。

    李昊大为高兴,一路上帮扶了不少流民,对于特别困难的妇孺,还让车队腾出了二十多辆空马车,专门安置这些人。

    李昊此举,无形中树立起了一个招牌,让路上的流民信心大增,再没有之前的彷徨。毕竟,唐国对待流民的政策,太过匪夷所思,人们大多都是将信将疑。

    姬狐公主是一个外柔内刚的女孩儿,虽然第一次离家,但并没有流露出太多哀伤。路上对李昊的怪异举动,更是充满了好奇。只是,还没正式拜堂成亲,俩人虽然近在曲尺却不能越礼。

    “公主,唐君为何如此善待这帮贱民?难道是故意如此,欲要获取公主芳心?”侍女对李昊之举也很好奇,不由开口调笑道。

    姬狐身边侍女,基本上都是从小一起长大,彼此更像姐妹。

    姬狐打开车帘,注视着前方那道身影,轻声道:“阿离不是说了,这些流民匆匆忙忙全是赶去唐国,唐君岂会做此无谓之举。仁心最难伪装,你看他抱那名孺子的动作,毫不介意孺子污脏,那是发自内心的笑容,他是位真正的仁君。”

    侍女们发出一声脆笑道:“哟,我们的公主还没拜堂成亲,难道已经芳心暗许了?”

    姬狐放下车帘,也不羞恼,低笑道:“难道不行?唐君发明了文房四宝、瓷器、亩产千斤的粮食。他作为一国之君,少昊后裔,身份尊贵,还有如此才华,吾倾心于他有何不可?你们难道不动心?放心,本公主会给你们侍寝的机会。”

    李昊并不知道姬狐公主那边的嬉闹之言,他就算有贼心想夜闯公主车架,有礼部张望这尊门神看守,他也是有心无力。

    这日,车队终于进了唐国境内,再前行半日过了沂河,距离郯城已经不远。

    唐君迎亲,对于唐国那是大事。国不可一日无君,也不可一日无母。李昊有了子嗣,唐国社稷才会安稳。

    唐国官员外迎十里,诸葛亮也在其中。郯城早被礼部布置妥当,只待迎亲队伍一到,就可以进行大婚仪式。

    百官朝见后,姬狐公主车架被礼部之人带走,李昊在众人簇拥中回到了郯城王宫。现在的王宫就是以前的郯城县府,虽然占地不大,但是张灯结彩充满了喜庆。

    尚宫女官早就严阵以待,衮冕早已备好,李昊一到就开始服侍他着装。

    同时,诸葛亮和张望作为正副使者,带领一众内侍、礼仪官来到了姬狐别府外,很多礼官都是礼部的人所担任。而所有大周来人都身穿礼服立于庭阶,这些都算是姬狐的娘家人。

    诸葛亮令内侍传话:“某奉制授王后备物典册。”

    娘家人出迎于门外再拜,诸葛亮众人被引领进了别府,后面跟着阒持节、持案者。

    众人按位次站定,礼官恭敬地将册宝奉授给诸葛亮,诸葛亮再将册宝传给内侍,内侍在姬狐公主阁外跪置册宝于案。尚宫女官等人进入了阁中,开始帮姬狐着装饰首。

    当一切准备妥当,司礼引导姬狐出阁立于庭中,面向北,尚宫女官跪取册宝,尚服女官跪取宝绶,然后按规定方位站立。

    尚宫女官高声道:“有制。”

    姬狐在司礼的赞导下拜倒在地。

    “维唐国元年,唐君使使持节丞相诸葛亮、礼部副部长张望,册命大周公主姬氏为王后。咨尔易阶乾坤,诗首关睢,王化之本,实由内辅。是故英皇嫔虞,帝道以光;太任妣姬,周允克昌,王后其祗曰助厥德,以肃承宗庙;虔恭中馈,敬尽于妇道;帅导于六宫,作范仪于四海。皇天无亲,惟德是依,可不慎欤。”

    姬狐再拜。

    尚宫女官、尚服女官奉册宝授予姬狐,姬狐郑重接过册宝,将册宝交给了司言、司宝礼官收掌。然后在尚仪礼官的赞导下升座,坐北面南,姬狐第一次以王后的身份,开始接受内官们的稽拜。

    李昊身着衮冕被引进寝殿,左右侍卫环立,唐国官员分别立于两侧。

    诸葛亮宣读了李昊迎娶王后的制书,乘舆也来到了姬狐跟前,姬狐登上乘舆,凤辇出了大门,浩大的迎娶队伍喜庆而庄重地驶向王宫,从王宫正门将姬狐送进了洞房。

    尚宫、尚寝礼官在李昊寝殿设了御幄,御幄位于寝殿东角。尚食礼官率领内侍端入馔品,有菹醢、黍、稷、稻、梁等,食品上各放上匕箸(小刀和筷子)。

    尚食礼官跪奏馔品准备完毕,李昊于是揖手请姬狐对坐。

    先行祭礼,李昊分别将韮菹、黍、稷、稻、梁,入祭于豆中。然后,两位尚食礼官将黍与肉备好,分别递给李昊和姬狐,俩人都按规矩吃了一些。

    食毕,尚食礼官端来清洗好的杯子,再斟上两杯酒。

    李昊和姬狐接过酒先行祭礼,然后再行合卺礼。

    礼毕,唐国官员拜倒齐声恭贺,随后被礼部官员领了出去。这是国君大婚,闹洞房,不存在的。

    侍者们也开始撤馔。

    李昊被尚宫女官引进了东房,脱下冕服换上了常服。姬狐则被另一个尚宫女官引入了帷幄、脱衣。

    然后,李昊被带入了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