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临轩放黜鹤冲天 » 第192章 进了考场

第192章 进了考场

    天圣八年(1030年)正月,贡举如期举行,这是继天圣二年、天圣五年,赵祯皇帝主持的第三次贡举。他在老师及朝廷重臣的教诲和影响下,认识到本朝广开科举之门实在是选贤任能的极好措施。

    宋初,贡举虽然每年举行,但取士很少,每届仅十人左右。太宗即位,立即下诏扩大贡举,定下了“十取其一”的原则。四帝赵祯秉承太宗遗风,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但改为三年一试。

    宋代重视科举,由于太祖制定的“重文抑武”国策,科举几乎成为士子飞黄腾达的唯一途径,更由于几届皇帝对科举的重视和提倡,有志者无不以读书为上,不登黄榜死不休。

    确实,科举制度实实在在地给予了人们改变自身命运的巨大希望,有的读书人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到头来皓首穷经一事无成。

    家中幼童尚不识字时,便学会背诵真宗皇帝的《劝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宋朝皇帝劝勉读书人刻苦读书的良苦用心,就在这富贵和美女的赤裸裸的引诱下昭然若揭。

    宋初,贡举制度延袭唐制,考试内容也大致如唐,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考试地点在礼部贡院,进士四场试,每天一场。

    几日来,每日三更天刚过,黑沉沉的街道上便络绎不绝地挤满了赴考的举子和随从,路边的早点铺和茶室也便忙了起来,早早的开门迎客。贡院在朱雀门外,周围的食店、茶室都挤满了举子和随从,吃完早饭等着贡院放人。

    一位老人赶着一只猪挤进人最多的一家食店,有好奇的举子便问:“这天还没亮,你到这儿凑什么热闹?”老者看看周围小声耳语道:“我来卖猪。”那举子笑道:“这儿哪是卖猪的地方,你这只猪打算卖几个钱?”

    老者伸出四指悄声道:“要这个数,要银四百两外加一两。”几个举子听了有笑的有生气的,上前对老者推推搡搡,都道:“你上这儿起什么哄,你穷疯啦,这人是个疯魔,赶了出去。”老者边躲边道:“且听我解释,猪身重五十多斤,时价一两。”说完看着大伙儿。

    有性急的上去给他一掌,“快说,那四百两呢?”

    老者忍着疼低声道:“那四个蹄儿(四题)要卖四百两。”围观众人均是心里咯噔一下,猜不透老者是来戏耍大家还是别有用心。

    恰在此时,考场开始放人进场,众人一哄而散。居然有两个富家子弟模样的考生仍恋恋不舍地纠缠着老者攀谈。

    天刚黎明,数不清的举子已经围聚在贡院大门外,等待查验进场。宋代的贡院围着高墙,四角有了望楼,中间是一排排的号舍。

    进考场实行“浮票制”,票是举子在礼部报名时所发的凭证,上面祥细列明举子的身高、年龄、相貌、身体特征。考试期间凭此票进考场,这是为了防止雇“枪手”替考采取的严厉措施。

    为避免考试时发生舞弊行为,试场内外严设兵卫,围以棘篱。举人入场时,须搜索衣箧,严禁携带违禁书策。

    说好听点叫检查,说不好听的就是搜身。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以后会否荣登二府,今日的搜身屈辱你必须受着。就是要磨折你的锐气,促使你静下心来苦读,让你明白无论将来是飞黄腾达或者沉沦下潦,遭遇何种际遇皆是皇家雨露。

    科举制度到了大宋天圣年间已施行了几百年,几百年来无论哪朝哪代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完善,最有意义的变化发生在宋代:施行结保报考制度,锁院制度。实施糊名制,设立收掌官对试卷弥封(或称封),以使阅卷官无从知晓考生名姓。后来又增加誊录制度,用红笔誊写考生试卷,谓之“朱卷”,再由另外的人复核并用黄笔改错,然后才送去阅卷,这样就杜绝了考官从笔迹上辨认考生的弊端。

    上述锁院、糊名、誊录这些隔绝考官与举子,只凭程文而不见本人的措施都是在宋代确立的,确实起到了保证考试相对公平的作用,这就导致了“取士不问家世”原则在宋代得以真正实现,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同时,考试的侧重点也由重视诗赋逐渐转向经义。

    科举考试发展到宋代,各项制度已经这样完善了,是不是说就没有可能作弊了?任何事都没有绝对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嘛,比如显而易见的,开场后允许考生上请的规定就有明显漏洞,倘若考官被收买,便可以趁考生上请之机将考题重点泄漏给考生,甚至将赋题的梗概事先写好塞给考生,神不知鬼不觉,一切就妥了。

    礼部试通过后,要将上榜人名报上朝廷,称为“奏名进士”,奏名进士还要再参加殿试,最后再经皇帝临轩唱第,所有这些都通过了,这才真正是进士及第,金榜题名。

    殿试之制度自开宝六年始,这一年贡举,因考生徐士廉认为主考不公愤而伐鼓诉讼,太祖皇帝亲自在讲武殿复试考生,复试或称殿试由此始。

    在这种严格或说残酷的考试制度下,任你是谁,进入考场也会忐忑不安、气馁三分。别看这些考生平时何等张狂,眼空四海,真到了考场上,优劣立判。

    不行的无论如何你也是不行,而胸中确有才学的,也不是肯定能行。也许因怯场发挥不好,或者看题不准,无法准确下笔也是有的。故此,真要几场试下来,都能答得不错,那定是真才实学,装不来的,也不是蒙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