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瓶中大明:开局让嘉靖下跪太庙 » 第十四章 匠户制

第十四章 匠户制

    大明的百姓,被划分为民、军、匠、贱籍四等。

    民最高,军次之,匠最低,贱籍不算人。

    太祖皇帝规定:“凡军、民、医、匠、阴阳者诸色户,许各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之罪,仍从原籍。”

    这就是说,祖宗是什么户籍,你便是什么户籍;出生的时候是什么户籍,长大后依旧是什么户籍,绝不能更改。

    除非,科考入仕。

    如今的兵部侍郎张居正,当年就是军籍,入仕之后才改了民籍。

    其中,对于工匠的管理制度,称为“匠户制”。

    匠户制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

    “工匠的全家,无论老幼,都要无偿参加劳役,每月十天,而且世代相继,地位低微,收入更低微。”

    所以,如果真的要奖励做出改进的工匠白银一万两,他根本就守不住,当天就得被人抓进牢里,敲诈了去,甚至是害了性命。

    胡宗宪详细说了,林余一时间目瞪口呆,真不知该说些什么好。

    大明初立之时,是1368年,此时欧洲处在黑暗中世纪,文艺复兴也才刚刚开始。

    大明灭亡之时,是1644年,此时文艺复兴基本结束,启蒙运动即将开始,离第一次工业革命只有不到100年。

    如果说这中间起了什么变化,应该就是对“人”的观点的转变。

    一代为匠,世代为匠,无偿劳役,地位低微,这样的制度下,科技怎么可能会发展,工匠怎么可能会有创造力。

    他可以给胡宗宪纺纱机、织布机、缝纫机,将来还能给蒸汽机、燧发枪、甚至是铁甲舰,但一个没有创新活力的大明,即使因为这些天降猛人暂时保持了先进,将来也终究会被淘汰。

    所以,激发大明百姓本身的创造力,才是应该做的事。

    胡宗宪继续说道:

    “天尊,如果要对工匠进行奖励,不如用下面这个办法。”

    “两年前,皇上颁布律例,那些不愿服十天劳役的工匠,可用金银替代劳役。北方工匠每月上缴六钱银子,南方工匠每月上缴九钱银子。”

    “对那些做出技术改进的工匠,可在专利费中拨出一笔银子,每年替他上缴一百零八钱的罚银,令官府不可再强行征召他们,就算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了。”

    林余听了,心里却觉得,如果只是这样,恐怕调动不起多少工匠的积极性来。

    他沉思了好一会儿,时间久的胡宗宪心中不由得忐忑,是不是自己说错了话。

    一刻钟后,林余说道:

    “既然户籍不可更改,那就统一征召他们,入国企。”

    “所谓国企,就是从专利费吾的份额中专门拨出银子,建立一个不由朝廷管辖,由你胡宗宪本人直接管理的管理机构,名字嘛,就叫工造司吧。”

    “选挑优秀工匠入工造司,建立技术等级,按照等级每月给与不同等级的俸禄。”

    “青铜级别工匠可按照城中的普通人家收入水准结算俸禄;白银级别可按照城中的富裕之家收入水准结算俸禄;黄金级别可按照城中的大户之家收入水准结算俸禄。”

    “除此之外,所有进入工造司的工匠,每年一百零八钱的罚银皆由工造司出,不算在俸禄内。”

    胡宗宪心中不由震惊。

    如果按照这样的俸禄水准,每年的开销可不少。

    如今浙直两地,最多的匠户是织工,织造局定的年收入是五两银子。

    这个收入很少,但工匠们去织造局就等同服了劳役,如果他们不去织造局,就得每月缴纳一百零八钱也就是十两八钱的罚银。

    所以,综合来看,年收入应该是十五两八钱银子,到手五两。

    浙直两地的织机加起来约是一万八千台,每台织机需要织工四人,织工总数也就是七万两千人。

    其他匠户,诸如铁匠、木匠、漆匠、厨匠等等,加起来约是两万余人。

    加起来,浙直两地的工匠数量约为十万。

    十万人中,百里挑一,就是一千人,即使都按照普通人家水准,也就是年收入二十两白银,发放俸禄,就是二十万两白银。

    青铜、白银、黄金三种等级平均下来的话,至少会达到每年三十万两。

    而每年每人一百零八钱的罚金,又是十万多两。

    所以,工造访每年的纯人工支出,就是四十万两。

    呸,胡宗宪啊胡宗宪,你怎么越来越像一个账房先生了,国策迟迟无法推行,算账倒是越来越得心应手。

    可是,就算掏得起这些银子,建立了工造司后,养着这些人干什么呢?

    他胡宗宪可没有事情给他们做。

    倒不如维持现状,工匠们自谋生路,还会上缴银子呢。

    大概,天尊自有使用之法,只是还未到说明的时候。

    林余在天上,看见胡宗宪正在沉思,该是在想如何选拔工匠的事,也不由得欣慰,有此令使,他不知省了多少力。

    眼看胡宗宪从沉思中醒转,他又说道:

    “你派人去织造局,将丝绸分门别类后,每种各取一匹,送到这里来。”

    “要付银子!”

    胡宗宪听了,马上令管家按此要求,去织造局取丝绸。

    要付银子?

    天尊是在怪罪我,上次从织造局取衣服时,没有付银子么?

    他老人家为工匠谋福,四十万两白银眨眼间花去。

    但需要一些东西时,即使只是一件衣服,也不会占丝毫便宜。

    真是汗颜呐!

    林余在天上,颇为自得。

    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赚到了那么多的专利费,就是买一片布,也得炫耀一番。

    花钱的感觉,就是爽。

    至于把赚到的金银带到青天瓶外去,他曾经想过,但立刻就否了。

    带得少了,无济于事;带得多了,又没有销赃的路子,恐怕会触发一些不好的事情。

    瓶中大明的他,再强也是假的。

    现实的他,还是低调点好。

    一刻钟后,管家回来了,身后则跟着几十位绣娘。

    每位绣娘的手里,均托着一叠布料,布映着人,人映着布,峰峦叠嶂,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绣娘亦步亦趋,鱼贯而入,小心把布料放在桌上后,又退了出去。

    林余被这些布料照花了眼,根本无从分辨种类,生出一种望洋兴叹的空虚感。

    他挥一挥手,桌上的布料全部消失,又对胡宗宪道:

    “督促工匠,尽快完成缝纫机的仿制工作,完成之后,可入工造司。”

    “如果确实无法完成,也要上禀于吾,吾会设法解决。”

    “纺纱-织布-成衣,效率均达原本十倍余,所得之利,商人占七分,吾占二分,布政使按察使总管太监占一分,然百姓何如?”

    “胡宗宪,浙直两省作为大明最富庶之地,你又是浙直总督统管两地,吾留给你一个问题。”

    “如何让利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