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瓶中大明:开局让嘉靖下跪太庙 » 第四十九章 琴声绸色,皆我大明风采

第四十九章 琴声绸色,皆我大明风采

    在1566年,从东到西,大明王朝、莫卧儿王朝、萨法维王朝,三大王朝统治着世界纺织产业。

    大明王朝不必多说,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面料是其主要贸易产品。

    至于棉花,最初是作为“观赏花”,宋末元初开始传入内地种植,至大明太祖皇帝立国,规定:

    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从此以后,棉布才真正成为麻、棉、丝三种主要布料之一。

    莫卧儿王朝,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后裔建立的封建王朝,位置就在今天的印度,棉花的起源之地。

    彼时,莫卧儿王朝初立,大力发展纺织贸易,是世界上最大的棉布料纺织中心。

    萨法维王朝,又称波斯第三帝国,就是今天的伊朗,地理条件决定了它既不适合种植棉花,也不适合种桑产丝。

    之所以能成为纺织业的中心之一,是因为它居于从东到西贸易线,大明-莫卧儿-萨法维-奥斯曼-西欧,的咽喉位置,垄断了大明王朝和莫卧儿王朝的对外贸易渠道。

    莫卧儿王朝和萨法维王朝的官方语言都是波斯语,沈一石招待过许多外海商人,听的多了,自以为是半个波斯语通,但没想到,林余是个混不吝的,不讲规矩戏耍他。

    林余见沈一石脸上阴晴不定,暗道糟糕,连忙解释道:

    “沈老板有所不知啊,当年为了这件事,我差点被勒令退学,是以记到了现在,仍是耿耿于怀。

    我和沈兄一见如故,没忍住多说了几句不相干的,竟忘了咱们还有公家身份,沈兄莫要怪我才是。”

    沈一石也没真的介意,此时脸色稍缓,笑道:

    “我对有些外海商人也是欲骂而不得,还要多谢林兄替我出了这口恶气呢。

    今年年初他们选购绸样时,胡部堂也是在的,他们竟直接就对胡部堂说,除了丝绸,还想买我的琴娘,还问作价几何,真蛮夷也。”

    林余也不由愕然,好奇问道:

    “那部堂怎么说?”

    沈一石高高拱手,以示尊敬,说道:

    “胡部堂当时说,我们天朝有的是丝绸、瓷器、茶叶,但是不卖人。

    胡部堂沉稳持正,高山仰止,说话掷地有声,当时就把那些人说愣了。

    但要说解气,还是林兄这一句…更让我舒坦啊。”

    两人言笑晏晏,气氛顿时融洽,沈一石边走边说道:

    “这一匹丝绸名叫四季花开,名字很俗,但在西洋卖的特别好。”

    “林兄再看这段绸样,名叫富贵逼人,先把蚕丝染成全黑,再和金线编织在一起,西洋人也特别喜欢。”

    “这段绸样就更了不得,林兄仔细看,按照西洋人关于时间的说法,这一小段是西洋钟早上七点钟穿的,花还只是骨朵儿,因此蝴蝶和蜜蜂只是绕着飞。

    再看这一段,是西洋钟早上十点穿的,蝴蝶和蜜蜂已经开始吃花粉了。

    这一段是晚上穿的,西洋人也称为晚会穿的。

    真正的贵人换衣服,是不愿让人看出来的,可仔细看了之后才知道,一天换了四套衣服,那才是贵人。”

    沈一石侃侃而谈,如数家珍,林余目接不暇,走马观花,只觉得脑袋都要炸了,仿佛有“西洋人”三个大字在绕着他飞。

    他忍不住问道:

    “织造局的名贵丝绸,都要供应外海诸国的么?”

    沈一石一怔,解释道:

    “琴声绸色皆是我天朝风采,跟西洋人做生意,不只为了多卖丝绸,将口碑传到异邦,也是我织造局的职责。”

    这还真是…好大的口碑啊!

    他再没有看丝绸的兴致,又顾忌着江晚月还要“偷师”,索性意识放空,专心致志地听起琴声来。

    此时此刻,真没有比丝竹之声更能解救他疲惫的思绪了。

    “林兄识得此琴曲?”

    沈一石发现林余的心不在焉,但不生气,更像是发现了新大陆般惊喜。

    林余见他终于转换了话题,也乐得配合,说道:

    “广陵散是也。”

    古琴有十大名曲,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和嵇康的《广陵散》居前二。

    电视剧《笑傲江湖》中,《广陵散》既是刘正风和曲洋的正邪不能两立,也是令狐冲和任盈盈的情爱不可两分。

    是以,当琴娘改弹此曲的时候,他一下子就听出来了。

    但听出来是听出来,对于琴曲,他是一窍不通的。

    沈一石见林余真的认得《广陵散》,心里原本的那个欲以芸娘引诱林余的心思便又活络起来。

    杨公公让他拉拢住林余,欲在胡部堂进京后,行釜底抽薪之计,他不敢违背。

    心中纵有不舍,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啊。

    “林兄,我有个不情之请,请你,指点指点鄙处这位琴师。”

    在这江南之地,素有进则理学,退则风月的风尚。

    雅人或因清高而不合污,却绝不会因清高而拒雅致。

    是以,沈一石有很大把握,能把林余一步步引进自己的陷阱之中。

    林余一听,心里不由得乐了,哪怕他猜到了沈一石的心思,可真当沈一石把这话说出来,他还是有些“滑稽之感”。

    不过也难怪,这《广陵散》在后世的电子音乐市场到来后,几乎泛滥成了灾,可在大明,还是个少有人听过的稀罕物呢。

    后世能找到的历史上最早的《广陵散》曲谱记载在《神奇秘谱》之中,是由明太祖皇帝的第十七子朱权编纂。

    到如今,哪怕是官宦人家,也未必就能寻来曲谱呢。

    所以沈一石见他认得此曲,必定认为是家学渊源。

    既是家学渊源,焉有不懂、不好之理。

    他念头一转,决定瞧瞧值二十万两银子的这位琴师,顺便再薅个羊毛,当即回答道:

    “林某才疏学浅,指点万不敢当,琴友之间,说话而已。”

    他刚说完,沈一石便朝着大殿丝绸深处,三阶台阶之上的高台那里,喊道:

    “你有福,遇到高人指点,好好请教吧。”

    琴声戛然而止。

    绸帘里面,隐隐约约有一道身影站起,款款移步至绸帘前。

    她伸出玉手,掀起绸帘。

    林余眼前所见,如新月清晕,如花树堆雪,一张脸秀丽绝俗,身形苗条,长发一半披于肩前,一半披于身后,用一根碧绿珠钗挽着。

    她这模样,倒正像花容月貌,出演木婉清时的蒋欣,只是不似蒋欣那样凌厉,又多了一丝江南女子特有的婉约。

    她作了一揖,说道:

    “我从头弹,请公子指点。”

    林余哪敢让她从头弹,再去捉曲调里的虫,当即说道:

    “不必。”

    “我有两点建议,望姑娘静听。”

    正欲离开,给两人留下相处空间的沈一石,当即止住了身形,脸上难掩惊讶之色。

    你还真听曲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