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瓶中大明:开局让嘉靖下跪太庙 » 第五十二章 我是缅甸,我是缅甸

第五十二章 我是缅甸,我是缅甸

    芸苑内,琴声再起。

    这琴声,断断续续,像是从布袋里掉落的黄豆,一颗音符一颗音符地往外蹦。

    林余顿时没忍住,被逗笑了。

    如果他猜的没错,这分明是江晚月在学弹琴呢。

    初学之人,没有一点基础,可不就得从头开始,一点一点积累嘛。

    正如天尊,可用之人还太少啊,须得一人一人收集,就像曹操每克一城,就要尽收其贤达之士。

    若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咳…

    他来赴宴,又如此七绕八绕,便是想把沈一石收作天尊的下一位白银令使。

    沈一石与胡宗宪两位,一个主商场,一个主官场,可相得益彰。

    按说,只要天尊现身,沈一石正缺少靠山,自然拜服。

    但依林余来看,沈一石这人,腹中有才华,心中无大义。

    天尊要的,不是一位投机徒,而是一位真心跟随的“信徒”。

    所以麻烦些。

    沈一石又不是小孩子了,也不像胡宗宪有那么强的为国为民之心,若以公义打动,犹如对牛弹琴。

    不若效仿江湖故事,义气当先,事业当先。

    犹如当初的刘关张三结义一样。

    林余指着琴声传来的方向,说道:

    “沈兄可还记得,你邀请我来赴宴的目的?话说宴席呢,沈兄总不至于,装穷装到就拿这些糕点水果打发我吧。”

    沈一石招了招手,在过来的管家耳边低语了几句,这才说道:

    “自然是为了谈织机合作。只是,现在还有谈这些的必要么,你死还是我死,或许这几天就要见分晓了。”

    林余有些不满,争道:

    “今天吃了饭明天还会饿,难道今天就不吃饭了吗?

    既然还没死,正该求活才是,焉有求死的道理?”

    沈一石虽然已经不抱什么希望,听到这话,还是苦笑道:

    “能求活,我自然不会求死。林兄特地赶来,又说了这许多诚恳的话,当不是来看我笑话的,而是真的有活人的本事。既如此,望林兄教我。”

    林余轻咳一声,说道:

    “我有一法,不需你死,也不需我死,你我家财也不受损失。只是,需要沈兄对我多些信任。”

    沈一石被勾起一些生的希望,认真说道:

    “林兄可不要骗我。真有这等法子,别说信任,我连脑袋都押给你。”

    他被激起了一丝好胜之心。

    若真有这种法子,杨公公想不到么?他自己想不到么?

    偏偏你林余,就能想的到?

    凭什么!

    林余斟酌了一下自己的办法,决定还是不拐弯抹角,直言最好。

    拐弯抹角,越抹越黑。

    直言不讳,越辩越明。

    “沈兄忧虑,无非身死财消。

    不如,把你的织造坊、绸缎庄、茶叶铺、瓷器行都免费送我,我劝部堂保你性命。

    三个月之后,我再原样还你。

    如此,人在,钱在,伯牙在,子期也在。”

    沈一石脸上红白交杂,眼里几欲喷火,却还是压抑住了自己没有立刻拂袖走人。

    这林余,分明是想趁火打劫,还有脸说什么伯牙子期?

    免费送他,三月还之,人在钱在……

    这,当他是三岁小孩么!

    他恨恨说道:

    “林兄若要耍人,怕是来错了地方,该去戏曲班子才是。

    管家,送客。”

    林余见沈一石没有立刻动手打人,只是赶人,顿觉有戏,屏止了管家,认真说道:

    “沈兄可看过《三国…志》么?里面有一个曹丞相望梅止渴的故事,待我跟沈兄细讲。

    话说汉末之时,诸侯逐鹿天下,百姓苦不堪言。

    彼时的汉家丞相,名曰曹操,南征诸侯张绣时,烈日当空,路上又无水,将士口渴难忍,不能行军。

    若任由将士如此,不但军心不稳,也会拖累行军速度。

    曹操心生一计,以鞭虚指前方,说曾来过此地,前有一片梅子林。

    将士一听,顿觉口中生唾,于是不渴。”

    沈一石打断讥讽道:

    “你也要我望梅止渴吗?”

    林余点头,却又说道:

    “这段故事还没讲完呢。

    部队行军一段时间后,没看见梅子林,却在路上挖出了水源,比梅子更解口渴。

    由此可见,哪怕是你此刻觉得虚假的承诺,将来也未必不能成真。

    我说三个月后还你,便真的还你,甚至会还的更多。

    君子一诺,重于泰山。”

    沈一石脸色稍缓。

    仔细想想,林余好像真的没有必要骗他。

    如果真是贪图那些织坊绸庄、茶铺瓷行,直接抄家就是。

    抄家得来的银子,上交给朝廷六分,自己留四分,这甚至就是杨公公正在做的打算。

    只是,林余为什么要趟这趟浑水,如此“帮他”?

    如果只是为了这些店铺三个月的收益,未免太看不起林余。

    如果是为了趁机夺取这些店铺,未免太看不起胡宗宪。

    如果是…

    嗯?

    戚继光…郑府女眷…工造司制衣工……

    沈一石眼睛一亮,莫非是因为这个?

    昨天夜晚抄没郑家时,林余跟胡宗宪建议,要把郑府女眷嫁于军兵们为妻,还跟戚继光说只靠他工造司,消化不了数百制衣新工,还得靠他沈一石帮忙。

    所以,绕了这么大一圈,难道只是为了给那些郑府女眷们,找一个营生?

    可只有三个月,三个月后呢?三个月后,织坊绸庄还回来,那些新招进来的制衣工们怎么办?总不能再辞退吧?

    沈一石发现,自己根本就猜不透林余的心思,但不知为何,心里突然有股恐怖。

    目的越不好猜测,说明所图越大。

    这浙地,不会再平静了呀。

    他忍不住问道:

    “林兄,这三个月,你究竟打算做些什么?”

    打算做些什么?

    原本我只有胡宗宪帮忙,只能推行一些靠行政命令就能推下去的简单法子。

    如今胡宗宪+工造司+沈一石,闪转腾挪的空间大了许多,我要让浙地官宦和地主们,感受到一点小小的…重分配残酷。

    他看向沈一石,问道:

    “在咱们浙地丝织业中,织造坊分为官坊和私坊,这其中究竟有何分别?”

    沈一石微微惊愕,你连这都不知道么?

    那你哪来的信心……

    “明面上,织造局下面的就是官坊,其他的就是私坊,官坊数量,大致是私坊数量的三分之一。

    一般来说,官坊出品的丝绸更加精美,私坊就有些参差不齐,有的跟官坊差不多的,也有的差很多。

    而这些的关键,在于织工。

    官坊征召了手艺最顶尖的一批织工,给的年俸也比私坊高,工作时间也更少。今年有些特殊,丝绸要的多,就也改成了十二个时辰轮班倒。”

    林余颇有些惊愕,不禁问道:

    “若真如此,你官坊的丝绸成本不是远高于私坊么?”

    “看来林兄对丝织业确实不太了解,但了解过后,便能抓住紧要处。”沈一石恭维几句,反问道:“织造局官商又称皇商,林兄可知,这皇之一字,从何说来?”

    林余思索半晌,眼中顿时大亮:

    “税!”

    “是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