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瓶中大明:开局让嘉靖下跪太庙 » 第七十八章 转型

第七十八章 转型

    沈一石和五位商人面有苦色,想要拒绝,但又实在不敢违逆了林余的命令,为难住了。

    按说,他们已经做到了本行业的第一,且已经十几年了。不出预料,这样的优势还能一直保留下去。

    可要真的办了那个“纺织学院”,就算他们有意隐瞒住自己铺子的隐秘,怕是也会被林余给逼出来。

    缫丝、纺纱、织布、染色、刺绣,除了刺绣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其余四项的生产基本没有多少秘密可言。

    他们所谓的隐秘,也只有其中的一两个“小点”,例如染布时染色水的温凉程度的把握,一旦公布出去,铺子将不再具有任何优势,那又该如何跟对手竞争?

    至于指望纺织学院的学生们推出新技术,简直就是猴年马月,甚至根本不可能的事!

    缫丝织布染色刺绣,哪一个不是老祖宗传下来,传了几百上千年的,岂是说改进就改进的?

    林余坐回上首,端起茶杯灌了一大口茶水,消了消心头疲倦,缓缓问道:

    “有什么问题,趁着现在尽管问。你们大概也觉出来了,我跟三大衙门打了个赌,明天我要是不死,你们再想问,就未必够资格上桌了。”

    五位商人齐齐看向沈一石,期冀他能够劝说林余收回成命。

    沈一石心中冷笑,我跟你们又不是一路的,你们也从没把我当成一路的,现在却想我替你们出头。

    林余这句话倒说的没错,如果他明天没死,建立纺织书院这是基本上板上钉钉,改变不了,不用劝说。

    如果他明天被布政使司衙门、按察使司衙门和知府衙门干死了,我作为他的“同党”,焉有活着的可能,死都死了,一切照旧,不用劝说。

    不过,林余建立这个“纺织学院”,究竟是想做什么?

    似乎…没什么用啊。

    想要博取“文名”也不是这么个做法啊,甚至让那些读书人知道了,还会被看不起。

    他思考片刻,还是想不通其中道理,忍不住问道:

    “林兄,你为何想建立一座纺织书院?我在织造局时听人说起过,林兄你喜爱杂学,对火药、琉璃、铁器,甚至河豚吃法都有研究,莫非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想学一学纺织技术?”

    林余一顿,不由乐了,看来自己的工造司里还有通风报信的“内奸”呢!

    不过沈一石如此坦荡,倒叫他不好意思怪罪了。

    “之所以要建立纺织学院,不为技术,为的是政与治。

    政者,国家事也;治者,宰执也。

    四十年前,阳明先生建阳明书院,教授王学。其弟子万余,有名姓者四百,遂成阳明学派。

    弟子聂豹,聂豹又有弟子徐阶徐阁老。

    弟子王艮,王艮又有弟子南直隶巡抚赵贞吉。

    更不通说,部堂虽不曾亲见过阳明先生,却也深受其影响,亲口说过‘恨不能生先生之乡,游先生之门,执鞭弥以想从也’。

    王阳明之名,可千年而不衰,这便是书院的好处。

    所以,商人若想从政当官,商人若想翻越士农工商之末,当先从书院始!”

    沈一石、蚕娘子等人目瞪口呆,绕来绕去,原来又绕到“商人当官”这个话题上来了。

    早说嘛,这个我们感兴趣呀。

    只是,一个小小的纺织书院,也配和阳明书院比较?

    当然是…根本不能比的。

    阳明先生教的是圣贤道,他们铺子里的师傅们若是去了纺织书院,只能教工匠道。

    笑死个人哩!

    更别说什么借助纺织书院谋求“从政当官”,谋求翻越到“士商农工”,哦不,哪怕“士农商工”呢。

    沈一石却是心中一凛,他比旁边的五位商人都更了解林余一些,知道他常有夸大之语,却从不曾说过谎话。

    林余说创建纺织学院,能够“从政当官”,那就真的能“从政当官”。

    哪怕希望很小就是了。

    他难掩激动之色,深深一拜,着急说道:

    “究竟该如何做?请林兄教我!”

    林余径直说道:

    “假如杭州城里只有两家食肆,且都卖阳春面。

    一家味道普普通通,但永远都是这个味道。

    一家味道有时候非常好吃,有时候普普通通,有时候又非常难吃。

    这两家店,要你每天去吃,你选哪家?”

    沈一石也没多犹豫,笑道:

    “林兄该知道,我对吃食的味道好坏并无多大兴趣,只要能吃得下去就行,所以我选第一家。”

    林余又看向另五位商人,问道:

    “你们呢?选哪一家?”

    五位商人中,四位选了第一家,一位选了第二家。

    林余并不做评判,继续问道:

    “同样还是这两家食肆,现在我想在湖州府再开两家,但要保证饭菜质量跟第一家一模一样,无论好的坏的都要一样。如果让你们选择,会选择重开哪一家?”

    这下子,不但沈一石,蚕娘子等人齐齐选了第一家。

    既然要保证饭菜质量一样,当然只能是第一家。

    林余总结道:

    “这就是所谓标准。

    按照标准做出来的商品,未必是最好的,但一定不是最坏的。

    最重要的是,它能在与原来一模一样的基础上,十分简单地重复一遍。

    这就是标准的力量。

    儒道传承千年,宋初名相赵普更是说过‘半本论语治天下’。

    且不论他治理的好坏,就说这句话,其他官员也能像他一样,半本论语治天下吗?

    显然不能。

    为何不能?

    因为每个人读同一本《论语》的领悟不同,每一个人的感悟形成显学理论之前,是非普适性的。

    这也就是说,不成标准。

    及至后来,理学与心学分庭抗礼,从宋代朱子到现在的阳明先生,两派对峙已逾百年,且还有的打呢!

    这就是形成了标准,以及标准之多变易变。

    要想办好纺织学院,要想实现所谓从政当官,你们首先要相信一件事情:

    标准是有力量的。”

    标准,是有力量的?

    所以,读书人平时津津乐道的所谓“朱子”、“理学”、“心学”、“致良知”等等,都跟我们的丝棉麻一样,都是一种“标准”…

    而已。

    看来,读书人已经学会使用标准的力量了嘛,但他们这些商人还不会。

    怪不得干不过人家,吵架都吵不赢的。

    而且,即使当不成官,有了标准之后,他们的分店就能更轻易地在其他地方开了。

    作为商人,他们更懂所谓成本利润。

    从成本利润讲,标准才是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沈一石、蚕娘子等人迫不及待问道:

    “建立标准之后呢?”

    林余微微皱眉,心中不由叹了口气,还是说道:

    “大明什么都不缺,就缺银子。

    你们什么都不多,就多银子。

    有银子,就能买官买爵,收买农工之心,为己所用。

    乡贤士绅依靠土地圈养农民,商人依靠薪俸圈养工匠。

    但土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你们能给出足够的诱惑,农夫不是不能成为工匠,商人不是不能成为城里的乡贤士绅。

    你们,不是不能成为,大户!

    哼,莫非你们以为,我与浙地大户改稻为桑之争,只为那几两蚕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