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人在大宋,匡扶汉室 » 第五十八章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第五十八章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刘备拍了拍手,说道:“辛苦爱卿,我问一句,冯武等的成绩如何?”

    “回官家,冯武等因与臣有旧,故而臣没有评阅他的卷子。臣奏折之中的排名,是臣批阅的那一部分的试卷排名,整体的排名,还需要官家独断。”

    刘备点点头,轻声说了一句:“如此甚好,爱卿倒是懂得避嫌,新军训练场所,可是修整完毕?”

    辛弃疾回道:“自然修整好了,随时可以投入训练。”

    刘备挥了挥手,让辛弃疾退下。

    次日,

    东华门外热闹非凡。

    人群熙熙攘攘,议论声此起彼伏,都在期待着即将到来的武举前三甲的唱名仪式。刘备站在门楼上,目光如炬,准备宣布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魏胜、冯武等、文泛舟三人,身穿锦袍,胸前挂着鲜艳的红花,显得格外英武。

    他们骑着高头大马,马匹雄壮,毛发油亮,感受到了主人即将获得的荣耀。三人并排而立,倒也显得气宇轩昂。

    刘备缓缓走到城楼高处,声音洪亮:“今日,朕在此宣布武举前三甲的名次。他们分别是——魏胜、冯武等,以及文泛舟!”

    刘备每点到一人,一人便策马入城。

    刘备站在城楼处,看着几位游街而行,再看看城中百姓。

    阳光洒在他坚毅的脸庞上,那深邃的眼神增添了几分庄重。

    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脉搏和生机,然后缓缓开口。

    “自大宋立国以来,我朝承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然而,这些年来,文武失衡之弊日益显现,军力疲敝,边疆不宁。吾等身为大宋子民,岂能坐视不理?”

    刘备的话音落下,四周顿时一片寂静。

    “自古以来,文以载道,武以定国。读书固然能明理修身,但轻视武将、漠视军力,则国家危矣。武将保家卫国,捍卫疆土,他们的功勋与付出,岂容轻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人群中的每一个角落。

    继续说道:“今日,我站在这里,不仅要倡导文武并重之道,希望诸位能够尊重武将、珍视军力。振兴大宋雄风,四方来贺,使天下宾服!”

    就在这时,人群中突然传出一声响亮的询问:“官家,我欲投军,该往何处?”

    刘备微微一笑,他知道这位百姓的问题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

    伸出手指,指向了远处的郊外,说道:“现在朝廷正准备训练新军,若有投军者,可自行前往。”

    随着年轻人的离开,人群中的百姓们也开始陆续离开。

    刘备看着众人远去,自己也从城楼处下来,坐上马车,回到了崇政殿。

    殿中诸位大臣已经等候,刘备缓缓步入殿中。

    随即,重新坐在座位上,眼睛冷冷地扫过群臣。

    沉声说道:“朕知道,有些人还抱着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男儿的想法,以为朕不该去为武举新科状元唱名,认为当兵的,不配让朕如此隆重相待。”

    轻声咳嗽了两声,继续说道:“朕不得不这么做,眼下,各位可别被临安城之中的安逸祥给软了骨头。朕今日听闻,我大宋有几位士兵,在巡逻边境过程中,被南越的蛮子给袭杀了,一个跳梁小丑,也敢犯我汉家天颜!朕昨夜想了许久,才悟出来一个道理,我大宋应当文武并重……”

    “官家,臣反对,莫非官家希望再有武将黄袍加身?”

    刘备看都没看这个人,冷声说道:“此等言论,朕不希望再听到第二次,若是武将能够黄袍加身,那么当朝皇帝该是昏聩到何种地步?君臣无法拳拳交心,丧失了军心民意,倒不如换个人来坐一坐这皇位!”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

    “官家,万万不可!自太祖皇帝以来,从未有此言论,若是此番言论传入民间,恐怕会引起不少流言蜚语,臣请官家慎言!”

    一名老者出班说道。

    刘备看着老者,心中也是一阵感慨。

    此位老者本是柴进后人,自从赵氏接受了禅位,便对柴进后人恩荣有加,从不亏待。

    轻声说道:“柴公,莫要如此。”

    老者一时间竟然跪拜于地,说道:“官家,自南归以来,老夫每日想的便是如何北上,如何重回故地。毕竟老臣的祖坟可都在北方。对于文武平衡之道,老夫并不擅长,但是请官家收回方才之语,当下,大宋经不起一点动荡了。”

    说罢,竟是涕泗横流,久久不肯起身。

    刘备快步走下来,将老者扶起。

    说道:“柴公之心,朕已经明了,是朕说错了话。”

    便站立于朝堂之中,厉声说道:“若是子孙后辈,失了民心,让大宋陷于动荡,各位可兴兵取而代之!”

    群臣皆是默然不语。

    “朕决定,此后文臣不得插手武将之事,以免出现外行指挥内行,莫非真以为四书五经,便可以杀敌攻城么?”

    说完,挥了挥手,便是散了朝。

    此时,临安城郊外,新军校场。

    校场之中,参与武举的士子正在列队,高台处,辛弃疾身穿铠甲看着校场中的一杆大旗久久不语。

    旗面上绣着“克复中原”四字。

    这面旗子,是自己出宫之时,官家让一名小太监交给自己的。

    看着旗帜飞扬,辛弃疾的思绪也不知道飘向了何方。

    脑海中浮现出来这么一幅画面。

    一位老者,坐在独轮车上,手中的羽扇轻轻挥动。老者身后也是这么一面旗帜,克复中原的大旗在空中猎猎作响。

    突然,天降大雨,浇灭了山谷之中的烈火,也浇灭了老者眼中的那抹期待。

    只见老者眼中的流出两行清泪,口中喃喃说道:“亮,难以临阵讨贼,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羽扇跌落在地,任凭大雨落下……

    画面一转。

    一名武将正在高台上激动地说些什么,底下士兵排列俨然。

    “伯约奉丞相遗命,今日再次北伐,诸君,与我共行!”

    他并不明白,自己所看到的画面,正是丞相和伯约千百年来,久久未曾散去的执念和夙愿。

    “辛大人?辛大人?”

    几声呼喝,打断了辛弃疾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