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火红年代:知青中的手艺人 » 第11章 新知青陆轻语

第11章 新知青陆轻语

    刘河乡作为整个阳城市知青试点,在全市大大小小一百多个知青点中,一直处于落后的水平。

    在三次知青点评比当中,周卫国所在的冯村知青点在在全市稳居倒数第三名。除了朱村知青点之外,其他知青点儿业绩并不突出。

    这也是朱村知青大队长刘志勇骄傲的资本。

    在那个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年代,刘河乡一直在拖着阳城市的后腿。这也是为什么刘河乡下定决心举办知青队竞赛的原因。

    乡政府的决议颁发到各个知青点之后,知青们的反应不一。

    大多数知青精神气儿昂扬,随时准备投入到农业建设当中,力争为自己的知青队抹上光彩的一笔。

    总有隐藏在狼群里的不思进取的知青,口头上表明一定会贯彻精神配合大队长,其实心里面在嘀咕着:“折腾什么,再折腾还是倒数三名。有那劲儿还不如歇着?”

    这样的人,一百个里面偶尔能挑出一个。

    周卫国回到知青点的时候,夕阳西下,晚饭开启了。

    公社每个月供应男知青45斤口粮,女知青40斤口粮,大部分都是粗粮。

    炒菜基本上是没有油的,吃的最多的是玉米面窝头。

    “哥,给你。”

    葛大鹏塞给了周卫国两个窝头,这窝头没有尖儿,像小拔火筒。

    菜大多数是大白菜土豆,一个人一天的食用油只有一钱,饭量大的知青这点口粮顶多能够吃半个月。

    周卫国掰下了半个窝头,塞到嘴里,咽不下去,想了想,把窝头又塞给了葛大鹏。

    “我不饿,你吃吧。”

    一抬头的功夫,脚步声传来,刘志勇大踏步的朝着他们饭堂而来。

    那方向直朝着周卫国,走到他跟前时,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直接扔给了周卫国。

    信飘到了地上,刘志勇随口说了一句:“没拿稳,你拾起来吧。”

    周卫国皱着眉头,看着刘志勇一脸不屑。

    “我的信?又怎么会在你手里?”

    “李红梅捎过来的,正好我到你们知青点有事儿,顺手捎过来了。”

    周卫国直接站了起来,足足比刘志勇高了半头,拽拽地指着地上的信。

    “你捡起来给我。”

    刘志勇显然没料到周卫国会反将一军,再联想到今天的事,火苗噌噌往上涨。

    “周卫国,我好心好意给你送信。你别不知好歹。”

    周卫国也来了脾气:“你送信儿我当然感谢你。但把信扔到地上,是不是有点太不尊重人?”

    大大咧咧扔在地上,刘志勇就没打算隐藏自己的动机。

    “怎么?一封信而已,扔地上,你拾起来不就得了。”

    “说得这么容易,那你拾起来给我,我给你一块钱。”

    周卫国咬着狗尾巴草,看着刘志勇一脸的挑衅。

    “你……你这是侮辱人……”

    不仅是朱家村的知青们抱团,冯家村知青也不含糊。

    “刘志勇,你故意把信扔地上,谁看不出来?”

    “怎么的?专门来我们冯家村知青点找事儿是不是?”

    知青拿着窝窝头,端着盛稀饭的搪瓷缸子,涌了过来。

    “你丫,敢对我哥不敬…活得不耐烦了…”

    冷不防冲出来一条黑影,手中的窝窝头,直接塞在嘴里。

    葛大鹏一个箭步,就揪住了刘志勇的衣领。

    这可是在冯家村知青点,葛大鹏的底气格外的足。

    “就是就是,在朱家村知青点你是老大,到我们这儿你算个屁。”

    就算周卫国是二流子,但也属于冯家村知青点的知青,被人找上门挑衅。

    这要是当软柿子被捏,传出去知青们又有新笑柄了。

    本来冯家村知青点的知青,就格外不服气朱家村的知青。

    神气什么?

    不就是仗着自己家的关系?真挑出来单干,还不一定谁是好汉。

    “干什么?要起义是吧?”

    刘志勇转过头,就看到冯家村知青大队长黄大庆,脸色阴沉地站在了他后面。

    “黄大庆,你这个大队长怎么当的?自己手下的人都管不住。”

    “刘志勇,你最好搞清楚状况,是你先把周卫国的信扔到地上,先发出挑衅的。”

    “我…”

    这一瞬间刘志勇竟然尴尬的哑口无言,没有,一侧头看到周卫国脸上挂着得意的笑,恨不得给他一拳。

    黄大庆冷喝了一声,没再理睬刘志勇,而是从身后拽出来了一个女生。

    “给大家伙介绍一下,这个就是咱们冯家村知青队新来的知青。”

    “陆轻语,你给大家打个招呼吧。”

    刚才还喧闹的环境,突然之间安静了下来,100多道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眼前这个女孩身上。

    当然,都是男知青的目光。

    女知青感受着现场诡异的气氛,轻飘飘地瞥了一眼陆轻语,嘴角往耳朵上咧。

    “大家好,我是陆轻语,以后还请大家多多关照。”

    “好了,陆轻语,你还没吃饭吧?那边锅里还有,我给你盛一碗。”

    陆轻语跟着黄大庆来到了大锅前,期间经过周卫国的身边,抬起眼睫毛,眼睛里露出一丝讶然。

    周卫国认识陆轻语,只是没想到,在知青队还能够再碰见。

    70年代家家都在为吃的犯愁,钱再多粮食不能多买。

    小孩一个月20斤左右,大人30斤。

    于是就有人,专门到粮食局买“巧粮”,一斤计划粮可以买四五斤碎米,一斤面票可买三四斤碎挂面,一斤粮票可买5斤山芋干。

    林佳瑶的父亲最先发现这个巧,便让林佳瑶时常用计划粮票,去粮食局那边央求人换东西。

    那年代,74年换巧粮的人还不多,很多人忍饥挨饿也没找到方法。

    林佳瑶动用父亲打通的关系,时常往来于粮食局,换取粮食,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在那个年代也算不容易。

    而当时,周卫国父亲一个月工资。养活全家还富有剩余,每次都是陪着林佳瑶去。

    大部分时候,周卫国从家里偷来粮票,换来的东西,自然全部给林佳瑶家。

    但最终的结果,林佳瑶跟谭鑫搭上了关系……

    “刘志勇,刘河乡知青点竞争已经开始了。你有本事,就放到明面上,公开跟我们竞争。”

    “别明里暗里地使这些小手段……”

    黄大庆大队长,正视着刘志勇,话是对大家说的。

    “我们冯家村知青队,也不是泥捏的。”

    刘志勇一愣,但随即脸上又呈现出不屑的神情。

    “省省吧,黄大庆。都几个月了,你们冯家村一直落后。”

    “喊这种假大空的口号,是没有用的。”

    被别人这么贬低,一股憋屈让黄大庆攥着拳头,还没等他说话,周卫国就站了起来。

    “周卫国,你怎么了?有什么事?”

    周卫国缓缓走到他两人面前,俯视着刘志勇,缓缓说来:“黄队长,我觉得以往咱们冯家村知青队,之所以干不过朱家村知青队,跟你这个队长有莫大的关系?”

    “不如,我们换个队长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