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大唐废皇帝开始 » 第75章 灭崔府,开元始

第75章 灭崔府,开元始

    夜幕降临,城门大关。

    崔府外,三道身影悄悄靠近。这正是李重茂三人。

    此时,崔家其他出去找自己的人,也都该回了,崔家的人,应该是齐聚了。

    崔家上下,此时正喜气洋洋。

    崔湜原本是太平公主的面首和铁杆,如今,成了李隆基阵营的人,这官运是越来越亨通了。

    他们并不知道的是,随着夜幕的降临,危险也在降临。

    两个家丁正提着灯笼,边走边议论着。

    “咱们老爷,这次可是一飞冲天了!”

    “是啊,凭着天大的功劳,总比靠女人强啊!”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希望老爷也能想着我们!”

    就在这时,两道身影猛然而出,从背后一刀便将二人刺死。同时极为迅速的捂住二人的嘴巴,并将灯笼接了过来。

    几名守在大堂的兵丁,见有人打着崔府的灯笼,向自己走来,也没有过多的在意。

    月初的月亮,本就弯弯的一道,十分的昏暗,再加上云层较多,时不时的挡住月亮。

    所以,在兵丁的眼中,除了灯笼,什么都看不清楚。

    等对方到了近旁才发现,居然是三名身穿夜行衣之人。

    众兵丁大惊,还没来得及反抗,便被三人全部斩杀。

    兵丁的惨叫声,惊醒了崔府内其他人,又有五十几名兵丁冲了出来。

    李重茂三人立刻冲了过去,犹如是狼入羊群一般,对着这五十几人便是一通砍杀,犹如砍瓜切菜一般。

    李重茂的修为已经到了二阶的巅峰,刘牧之二人的修为也到了一阶,更兼他们二人本就武艺高强。

    仅几息的时间,那五十几名兵丁就全部倒在了血泊之中。

    这已经是崔府全部的武力了,一个手提灯笼的丫鬟,在不远处,见到如此血腥的场面。

    顿时吓的花容失色,手中的灯笼掉落在地上,燃烧了起来。

    刘牧之见状,一个飞身上去,立刻将那丫鬟斩杀。

    丫鬟是无辜的,但今晚的崔府,没有一个人可以活着。否则,死去的就将是李重茂。

    这不是心慈手软的时候。

    崔府内的人,立刻慌乱了起来,开始四处奔跑,想向外冲去。

    他们的速度,又怎能快过三名修士。

    李重茂三人立刻飞身上前,将一名名的崔家之人斩杀。

    一个夫人模样的贵妇,看着眼前的黑衣人,眼神绝望的倒在了血泊之中。

    一名少年,抽出钢刀,鼓足勇气杀向了李重茂。

    李重茂一剑劈下,钢刀应声而断,同时断裂的还有那少年的身体。

    半柱香的时间,整个崔府上下基本上被屠杀殆尽。

    可是搜遍了整个崔府,就是不见崔湜的身影。

    难道崔湜提前得到消息逃走了?

    想想就觉得不可能,一来是李重茂临时起意,除了他们三人,没人知道。

    二来,若是崔湜提前得知,那也应该在埋伏重兵在此才对。而不是只身逃走,留下家人让自己屠戮。

    刘牧之抓来一名管家模样的人,此人是崔府最后一名幸存者了。

    “说,崔湜在哪里?”刘牧之将刀架在管家的脖子上问道。

    管家早已经被吓破了胆,战战兢兢的说道:“老,老爷,去,去皇宫赴宴了!”

    “赴什么宴?”李重茂问道。

    “皇,皇上举办了庆功宴!”

    听到这里,李重茂这才明白。

    刘牧之也是松开了管家脖子上的刀。

    管家见状,立刻拔腿就跑。

    李重茂脚往前一踢,正好踢中地上一把刀的刀柄。

    钢刀立刻飞出,正中管家的后背。

    管家惨叫一声,倒地身亡。

    若是崔湜回来,见到崔家的惨状,定然知道是李重茂下的手。到那时,定然会去告密。

    可若是进皇宫刺杀崔湜,这未免太危险了。

    皇宫可不是一个小小的崔府可比,里面高手如云。光是镇魔司剩下的那几位,就远不是李重茂可以对付的。

    刘牧之提议道:“我们在这里等崔湜回来?”

    李重茂沉思了一下,否决道:“不行,皇宫举办此宴,定然是通宵达旦,等崔湜回来,恐怕天已经亮了。到那时,就算我们杀了崔湜,也会惊动朝廷,无法脱身。”

    苏子墨道:“那我们还是按照原定计划,返回房州吧?”

    “不行!”李重茂又否决道。

    此时,他心中有个想法,那就是入宫杀了崔湜。

    如果可能,最好是连皇帝一起杀掉。

    如今权力已经失衡,即将全部集中到李隆基一人身上,就算李隆基不知道自己来了长安,也会想办法弄死自己。

    “子墨,你到修真坊那边,随时准备接应我们出城!”

    修真坊,位于长安城的最西北角,从这里出城,自然是只能翻越城墙。

    “牧之,你到皇宫外等我!”

    听到李重茂这么安排,二人立刻明白,李重茂这样入皇宫行刺了。

    “王爷,这太危险了!”刘牧之十分担忧的说道。

    李重茂以一种不可置疑的语气说道:“没有时间讨论这个了,按照本王说的来!”

    刘牧之与苏子墨毕竟只是侍卫,对于李重茂的决定,只能遵从。

    三人立刻分开开始行动。

    皇宫之中,酒宴正酣。

    各种美酒佳肴,应有尽有。

    有从小海捞上来的冰地雪鱼,小海就是后来的贝加尔湖,在大唐时,那是中华的领地。

    有回纥进献而来的肥硕牛羊,渤海国进献来的香米。

    有新罗进贡的什锦,倭国进贡的刺身。

    安南与海南等地生产的新鲜瓜果,也北用冷冻,快马送到了这里,成为筵席只用。

    西域诸国进贡的各种烤肉、囊、饼、水果,咬上一口,新鲜美味。

    西域的胡姬,跳着风情迥异的舞蹈,细腰如同杨柳一样的扭动。让许多大人们,目不转睛。

    李隆基此时的心情无比的开心,原本大唐是三足鼎立,太上皇、自己、太平公主都执掌大权。

    如今,太平公主已死,太上皇吓得赶紧撇清关系,献出所有的大权。以后的军国大事,全部由李隆基裁决,自己什么事情也不管了。

    落得逍遥自在的太上皇,此时也在宴会之上,他的心情则是与李隆基形成了反差。

    他让出大权,唯一的要求,就是李隆基能够饶过太平公主的性命。

    但,李隆基不肯。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实际上,知父也莫若子。

    李隆基知道,这个怂的不能再怂的父亲,不管做什么,他都不敢反抗的。

    果然,在得知太平公主死讯后,在李隆基面前,太上皇仅仅是一声叹息,不敢有伤悲的表示。

    那么多的兄弟姐妹,都死于非命,如今就只剩下自己了。太上皇也担心,自己会步了兄弟姐妹们的后尘。

    看见父亲不开心,李隆基端起一杯酒,借着酒意说道:“父皇,儿臣祝您福寿万年。儿臣想改元开元,您觉得如何?”

    太上皇一怔,心道:你这哪里是征求我的意见,分明是通知我。

    改年号之事,兹事体大,若真是想征求自己的意见,定然是定年号之前,就询问自己。

    如今年号已定,只是象征性的走个流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