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庶子皇帝 » 第十六章:京师的风气

第十六章:京师的风气

    白昼很快过去,进入日光微熹、云色大明的短暂时刻。但从山边掀起的暗淡来看,夜色,就快来临。

    学子的情绪是抚顺下来了。

    但是礼部讲师的情绪呢?

    朱祁钰趴在榻上,对一众军士说道:“看来你们不喜欢读书,既如此,那大明军学就此遣散罢。”

    赵大怂肩,“殿下,俺们知错了。”

    像军学,住得好,吃得好。

    但离开这里,还能如此么?

    所以,不能离开这里。

    如今的年间,世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活着。

    要是,再有块地就更好了。

    赵大的思绪跑远,如此想道。

    朱祁钰挑眉,用不可质疑的语气说道:“那明天,你们就给孤去礼部负荆请罪!”

    声势必须要浩大。

    以凸出读书人的体面。

    众人面面相觑,这……

    赵大只好在众人的目光下站了出来,他清了清嗓子道:“殿下,只怕去不得。”

    “嗯?”朱祁钰尾音上挑,露出疑惑。

    赵大揣手,惶恐道:“咱们才挨了板子,走去礼部只怕屁股的伤口又崩啦。”

    说到最后,他的声音越小,甚至不敢再继续说下去。

    因为,他的余光看到了郕王制止王诚开口的动作,以及……王诚因此抖动了手中的蟒龙服。

    抖动间,那蟒龙神威的双目似活了过来,令他的后背已惊出一身冷汗。

    那短暂、让他近乎忘记身份差距的嬉闹让他误以为有了和上位者讨价还价的机会。

    殊不知,‘机会’是握在上位者的手中。

    朱祁钰面色发冷,语气也像覆了层冰霜。

    “你们听不听孤的?”

    赵大毫不犹豫,“听!”末了,似乎不够表达自己的忠诚,他补充道:“当然听!”

    朱祁钰接着说道:“既听,那明天就去罢。记住!恭敬点,不要再给孤闹什么幺蛾子了。因为——孤明日也陪你们去。”

    郕王体贴入微,赵大心中忽然开始敬重他。

    他环顾众人一眼,果断响应道:“仅遵郕王之命!”

    谨遵,仅遵。

    只有这个有且只有一的仅字才能够表达赵大此时的心情。

    郕王施舍的一分体面,让赵大这个泥腿子想要报之以十二分。

    傍晚,郕王府。由于朱祁钰这个主人的缺席,晚宴以潦草收尾。

    朱祁钰却因祸得福。

    长期的连轴转,让他每日忙的不可开交。现在他的屁股受伤了,却可以悠闲的趴在书房推门而入的地方,观赏月亮。

    月亮高高的悬在天巅,所以它的光芒更加幽冷和凄凄。

    书房外的花草散发着杂乱的香气,闻之,心情愈加冷静。

    当然,一同冷静的还有发烫的伤口。朱祁钰不觉得痛,开始发冷。

    舒良坐在一旁,念折子。

    朱祁钰口头给以答复,说完话,还不等他咳嗽出来,王诚就将轻薄但御寒的小卧被盖到背上。

    朱祁钰斜眼一看,心想,二十个奴才伺候一个主子,这个主子想不被伺候得舒服都难啊。

    舒良停笔,收折。拿起下一份打开,继续念道:

    “都察院奏言:本院收监犯人王振家属二百六十余口……每口每日给一升官米……”

    朱祁钰这才恍然记起,朝会时,他以误国等罪发落了王振党羽,查抄了王振的数处豪宅,以及金银60库,高达六七尺的珊瑚20株,其他珍玩数不胜数。这还没算上毛贵、王长、王山、马顺等王党的资产,可见其贪。果然,要想富,先抄家啊。

    浪费了不少官米,都察院终于姗姗来迟,奏请行刑了。

    由于四征麓川,朝廷不断从贵州征兵,使民困于战祸,加之饥荒频发,苗族、布衣族趁机揭竿起义。

    这场苗民起义于正统十四年三月,直到天顺五年正月才彻底陷入低谷。

    持续竟达十三年之久。

    可想,对明朝危害之大。

    而在冷兵器时代,青壮男子是一份宝贵的军事力量,思索了半响,朱祁钰道:“十六岁以上男子充军,其余的发配贵州布政司,编为马户。”

    终于,历史上血溅庙堂的午门血案,就在朱祁钰先发制人的冷静中,平淡收尾。

    风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冷。

    朱祁钰的思绪越来越发散。

    他想,应该尽快完善折子中的提议了。

    “王诚,晚宴时,王妃……”话到嘴边,朱祁钰又改了口,“你去告诉王妃,孤很想念孤的长女。”

    过了一会儿,王诚回话:

    “王妃说,幼儿嗜睡,请王爷明日再来。”

    朱祁钰又问舒良,还有多少折子没有看完,还不等后者仔细数,光看那案上和架上的一摞,朱祁钰就叹了口气,心想:孤的儿子怎么只有四岁。

    “舒良,继续吧。”

    夜已过半,趴着正要睡过去的朱祁钰被舒良喊醒了。

    “王爷,剩下的就是请安问候的折子,无关紧要,您先去歇息吧。”

    想了想,朱祁钰颔首,王诚领着小厮将他抬到了书房的寝榻上。

    翌日,顺天府中发生了这样一件趣事,百十来个汉子被人抬着,背上还负着一捆荆条,到六七品官员的宅第前登门致歉。

    无一例外的是,每位官员都恭敬的出门,向一顶轿子见礼。

    而朱祁钰隔着布帘,则温和地对他们说道:孤乃大明军学的创立者,在大家庭中对应着‘父’这个身份。

    子不教父之过,当日,听闻诸子礼轻各位讲师,孤当即命人仗责二十。今日特来致歉,还望讲师不计前嫌等云云。

    说话间,他将自己的身份从尊贵的亲王,变成顽劣儿子的父亲,语辞恳切,让人心生好感。

    而另一方面,他杜绝言官为此弹劾的风险,堂堂亲王,未来的皇帝,竟然为一群泥腿子挨了二十棍,这还怎么了得。

    满朝读书人,那个有此殊荣?!

    而不公平,往往会让另一方心生怨言。但他们不会当即发作,而是埋在心底发酵,直到某天一个轻微的摇晃,砰,爆炸了。

    所以,朱祁钰才会命学子带伤,声势浩大的来到他们门前致歉。

    这么做的原因,全都归结到了,朱祁钰重视讲师,重视读书人的身上,这样才会让他们的心里平衡。

    这些官员中,有因王诚获罪而后因为郕王重返官场的忠直,他们或许终其一生都不能在奉天殿上面见王的容颜。

    可如今,王就在他们门前的轿子上。

    他们只觉得王来得太匆忙。

    匆忙得…他们没有用身体来擦拭地上灰尘迎接他的时间。

    以至于,他们听到郕王那温和的语气时,激动得心肝一颤,眼泪几乎在同一时间夺眶而出,然后以一个近乎五体投地的姿态来跪伏。

    “微臣因奸佞贬谪出京,冤名使臣无颜侍奉父母,面对妻儿,本以为就此了结残生。承蒙我王,有云霆般洞察世事、辨明小人的慧眼。”

    引经据典,感人肺腑,说到最后,竟把自己感动得哭了起来,抬头间,面上沾了灰尘,让人啼笑不得。

    带伤学子中有多愁善感者,无不顺之啜泣。

    朱祁钰在马车上,尴尬得空气为之一滞,但他又不得不立刻出言,以示谦虚道:

    “卿不必自谦,岳鹏举沉冤得雪,而秦会之终受世代骂名。可见,邪不胜正。”

    “书中自有浩然气,读书不负人。望卿等有兼济天下的志向,有责难陈善的良言。”

    说罢,朱祁钰赶紧命舒良挥鞭驾马,匆匆离开。

    到了下一家,似乎是受到影响。负荆请罪变成官员朝郕王谢恩的场面,说辞愈加浩大,竟将他与三皇五帝比肩。

    朱祁钰又不得不骂他,孤有何功绩,莫要学趋炎附势的小人等云云。

    终于在骂声中,后续官员平淡而不失庄敬地陪郕王走完这个仪式。

    当任何事情形成固定的仪式后,必将失去其意义。

    朱祁钰做完这一切,感到不止身体上的劳累,还有心理。

    可这个偌大的明帝国,无礼不立。

    好在,他花费的宝贵时间让这个飘摇的明庭有了一丝蒸蒸日上的精神气。

    民间夸他,爱民如子,好书思学。

    朝廷称赞,官员一时上书如雪,提议上谏。

    而这种风气,实在令人苦恼。

    它是需要长期且不间断的维持。

    枯燥,乏味,但偏偏又不能打击这种热情。

    朱祁钰只得苦中作乐,享受着权力和责任。

    世间仿佛没有第二种秘密,就在朱祁钰打道回府后不久,北居贤坊的金福满就遣人往宫里递话。

    金英将郕王的作派一五一十地在孙太后耳根前念叨,只是在细枝末节上稍稍篡改一下。

    郕王登基前如此结党营私。

    可见其早有预谋,狼子野心。

    不过,作为后宫的实际掌权者。

    孙太后喜怒不形于色,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她听完后,挠了挠耳根,反问道:“哀家该如何嘉奖郕王?”

    金英一时失语,被她当成了嘲笑。

    于是,孙太后又紧接着说道:“也是,群臣要立他当皇帝,天下就快是他的,哀家怎么敢嘉奖他。”

    于是,金英带着她赏赐的珍宝到了吴贤妃处。

    吴贤妃年十六时,召入掖庭,为人谨小慎微。见状,她命人取了金银细软赏赐给金英,并将孙太后的赏赐供奉起来。

    而后同金英一同回到仁寿宫,亲向孙太后谢礼。

    孙太后看到她时,终于满意的笑了,夸她不忘本分。

    ……

    而大明军学哄走讲师的闹事终于平息下来,一切开始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