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中兴大明 » 19.猛人

19.猛人

    而魏忠贤虽对此感到震惊,但沉溺于得意之中的他,已认为朱由检可以控制,也就不怎么在意了。

    接下来便是为大行皇帝治丧送终,择吉册封皇后,也是需要一番忙碌,而朝廷诸多繁重大事也亟待处理。

    不过因为阉党仍然占据要津,所以朱由检只能暂时任由他们处理,只是严防着他们搞其他不轨举动。

    当然,随着朱由检成为皇帝,想要称心如意地整顿大明,重现万历中兴之时的蓬勃朝气,则彻底铲除阉党之事,也显得更加迫在眉睫了。

    但因为举朝几乎都是阉党,而朱由检又对朝政人事还不熟悉,此时的他,可谓令难出乾清宫。

    但这难不倒他,经过这些日子的计划,他已有应对之法。

    他不但要铲灭阉党,更要借此良机彻底整顿官场,去劣迎良,如张居正的万历中兴一般,还大明朗朗乾坤!

    处理完大行皇帝大殓,朱由检带同张惟贤回到乾清宫。

    这时,王承恩前来禀报卢象升来了,请求觐见谢恩。

    在本朝,皇帝和重要官员每日的日程都是提前定好了的,什么时候见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都有提前一日或数日规划妥当,卢象升正是按规定的时间前来谢恩。

    司礼监自然也已经提前将他的履历和考评,送到了皇帝的御案之上。

    朱由检得知他的到来心中欢喜:“快让他进来,不不,朕亲自去迎他。”

    王承恩当即阻止:“万万不可啊陛下,哪有皇帝亲自出门迎接谢恩官员的,这不符合礼法呀。”

    这小子是在内书堂读过书的,而后由朱由校赏赐给了自己,知道宫中规矩。

    张惟贤也是一个劲地劝着朱由检不可如此,他自己都还没享受到这份儿待遇呢,凭什么一个无名小卒就该得到?

    朱由检本想像当年的曹操迎接许攸那样,表达一下对人才的重视,听他们这样说,想想大明皇权礼法确实与前代不同,看来在本朝确实没有必要如此。

    对于本朝官员来说,能得到升迁,能见着皇帝,就已是天大的荣宠了。

    他便回到宫中御案之后坐下,等着卢象升的到来,顺便翻看着他的资料介绍,回忆着自己所知的一些关于他的情况。

    此人字建斗,号九台,万历二十八年(1600)生于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张渚镇的乡绅之家,乃是唐代诗人卢照邻的后裔……

    天启元年(1621),其在应天乡试中考中举人。

    天启二年在殿试中以二甲二十五名获赐进士出身,其后见习于户部。

    天启四年二月,授正六品户部贵州司主事,八月,兼临清仓大使。

    此后在临清任职近三年,期间“积羡数千,清逋三万一千,有奇业”,连续在考课中获最等。

    天启七年三月,升从五品户部山西司员外郎,仍管临清仓。

    同月,迁大名知府,任上以前辈所告诫的“清慎勤”三字来要求自己。

    八月,又加山东按察使司按察副使衔,以嘉奖他管理临清仓时的卓越政绩。

    ……

    卢象升在王承恩亲自引导下来到乾清宫正厅,出于深深感激,随即以见皇帝的最高礼仪五拜三叩头行礼。

    即长跪,俯首至手五次,叩头至地三次,同时高呼万岁。

    此礼本用于最正式的场合,比如官员三年一次的入京朝见,贡士在殿试、传胪时行礼。

    “卢卿,快快起身!”

    朱由检毕竟与古人思想不同,见他如此大礼,怎好坦然生受?连忙离座走到他面前,扶他起身。

    卢象升顿时称谢不迭,感动得泪流满面,感到失态。

    随即又在朱由检的介绍下,向张惟贤行礼。

    朱由检这才细细打量着卢象升。

    此人肤色白皙,十分精壮,胳膊上长着一根粗大的骨头,估计力气特别大。

    书上说他少年之际,因大明太平无事,同学专攻举业,唯独他在举业之外关注经史中的古将相名臣之略,军国经制之规。

    他读到张巡、岳飞的事迹时,感慨:“吾得为斯人足矣!”

    他的忠勇曾得到三代帝王的认可,在他故后,崇祯追封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南明弘光帝追封忠烈;乾隆帝追谥忠肃。

    而且,他可谓明末数一数二的猛人,甚至说他是排名第一的智勇之将,亦不为过。

    至少有三战足以证明这一点。

    卢象升的第一战,一战成名。

    那是在崇祯六年(1633)的时候,当时农民起义如火燎原。

    这些起义军,也就是朝廷所谓贼兵,一路摧枯拉朽,从山西攻到了京师郊区附近,使得朝廷震动惊骇,崇祯更是不知所措。

    卢象升当时担任大名兵备道,训练了一支精锐的但数量很少的天雄军,于是义无反顾北上勤王,几乎凭借一人之力击退来犯之敌,将对方赶回了山西。

    请注意这个时候的卢象升做了一个举动,这个举动在明朝末期的时候,大多数将领都不愿意去做。

    卢象升成功设计了一些埋伏,从而大败贼兵,斩杀贼兵首领十一位,收服降兵及遣返人员达到了两万余人,取得了空前的少见的大捷。

    大家不要单纯地认为这只是打赢了一场战争,事实上,此事件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可怕。

    因为在明朝末期的时候,尤其是崇祯皇帝执政的时候,军队的行军作战基本是这个样子:

    各个高级将领奉命在各省和关隘坐镇,而他们在同敌人作战之后的唯一目的,就是把这些敌人赶到其他省份和关隘去。

    你只要不在我所管控的范围之内为非作歹,兴风作浪,那么就没人管你。

    而卢象升不是这个样子的,卢象升本着忠于朝廷,忠于职事的觉悟,一旦见到贼兵,那就不管不顾,一直穷追不舍,直到把他们消灭干净为止。

    但若见贼兵确实是因为活不下去才造反的,他又能广发慈悲,招降他们,安置他们,为此大兴屯田,甚至亲自耕田劝农。

    从此,他便一战成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