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横看春秋纵战国 » (一百四十四)陉城之战

(一百四十四)陉城之战

    范雎入秦后,得到了秦昭襄王的重用,而穰侯魏冉利用自己相国的身份,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多次派人越过韩、魏两国对齐国出兵,这样的结果是投资大而获益小,更重要的是攻占的齐国领地,都划入了穰侯魏冉的封地,而秦昭襄王根本没有得到丝毫利益。

    因此范雎便劝谏秦昭襄王,要改变用兵的战略方针,越过其他国家去攻打相隔甚远的国家,对于秦国来说是用兵大忌,如果出兵少,根本不会对齐国造成伤害,但如果派出大军进攻,则秦国内部的兵力就会薄弱

    ,这样会受到其他诸侯的觊觎,更何况即使秦国攻占下齐国领地,却不能真正的将打下的领土划入秦国版图,如此以往只会消耗秦国的实力,因此范雎为秦昭襄王献上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

    在范雎的劝说下,秦昭襄王派出大量使者前往齐国以求结盟,齐国被燕国差点灭国后实力大减,也急需一个强大的盟友,因此很快便形成了连横之势。同时秦昭襄王也极力拉拢韩、魏两国,但这两国惧怕秦国的用心,不敢真心实意的臣服秦国。秦昭襄王便用范雎的第二套方案,对付韩、魏两国。

    范雎对秦昭襄王说到“对外作战,有的是争夺土地,而有的则是针对人心,穰侯带兵攻打过韩、魏两国数十次,但都只是攻占了部分土地,对韩、魏并没有造成致命伤害,才使得秦国对中原的争夺没有实质的进展,这就是只占领土地的结果,要用战斗来针对人心,就要让他们自己陷入绝望,再也无心对抗秦国,才是上上之策。”

    “韩国地处诸侯各国的枢纽地带,是吞并天下的首要争夺之地,既然韩国不肯真心臣服秦国,那就先对韩国用兵。韩国都城在新郑,处于黄河南边,而他的近一半的领地在黄河以北,因此秦军只要攻占黄河北部和太行山一带并建筑城池,必然就会把韩国一分为二,使得韩国南北不能呼应,灭韩也就在呼吸之间。”

    公元前264年,在范雎的谋划下,秦昭襄王派武安君白起对韩国发起进攻,这次的进攻路线不再是从函谷关出发,而是从河西渡过黄河,向韩国的陉城(今山西曲沃县一带)发起进攻。

    韩国的大部分兵力都在都城新郑一带,再加上秦国多年来对韩国的征伐,韩国的兵力已经严重不足,因此白起率领的秦军很快便攻占了陉城,白起攻占陉城后立即在周边建筑城池,将陉城作为秦军的后援之地,并积极备战准备完全切断,黄河以北的韩地和其都城的联系。

    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市、晋城市、左权县、榆社县等大片领地)作为韩国在黄河以北最大的郡县,此时虽然没有被秦军攻击,但他和韩国都城的联系,却被秦军一点点的切断,上党郡守冯亭自然知道秦国的意图,多次派人去向都城求援,但都被秦军截获,而韩国都城方面派出的救援军队,也被秦军阻挡在了太行山南端的各个关口处,至此上党郡和韩国都城失去联系。

    上党郡和韩国的联系被切断后,秦军开始了对上党郡的蚕食,而上党郡的韩国军民也陷入的绝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秦军对上党地区的吞并。在上党郡失去韩国的联系后,上党郡守冯亭则开始向赵国求援,希望能得到赵国的救援,但赵国不想以秦国为敌,便没有对上党郡出兵救援,这也使得上党郡守冯亭对赵国心生怨恨。

    冯亭知道上党郡已经成了秦国的囊中之物,他心中十分的不甘,而赵国见死不救使他对赵国心生怨恨,因此冯亭便心生一计,以平衡自己心中的不甘,同时报复袖手旁观的赵国。

    公元前262年,上党郡守冯亭派使者前往赵国,向赵孝成王进言道“韩国已经无力抵挡秦军对上党郡的进攻,而秦国历来残暴不仁,上党郡的民众不愿意臣服秦国,赵、韩、魏原本就同属一家,上党郡的民众都争相投奔于赵国,我冯亭作为上党郡守,听从民众意愿,愿意携带上党郡归附赵国,还希望赵孝成王能够成全。”

    赵孝成王自然愿意接受上党郡的归附,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上党地区,这是多少君主做梦都不能想到的,再者赵孝成王在冯亭派使者来前,刚好做了一个美梦,一个让他收获意外之财的美梦,因此赵孝成王在得到冯亭的请愿后,认为这正是验证了自己的美梦,是上天给自己的恩赐。

    赵孝成王虽然十分高兴,但这毕竟是国家大事,因此召集赵国大臣商议此事。赵国的大臣们都为这件事感到高兴,上党郡一直都是赵国觊觎的肥沃之地,如今不费兵卒就能够获得,这是赵国数代君主所梦寐以求的功绩。

    而只有平阳君赵豹反对赵国接受上党郡的归附,他的原因也很简单“无故之财必有祸患,秦国为了攻占上党郡,谋划多年出兵无数才切断上党郡和韩国的联系,就是为了以绝上党郡的后路,迫使上党郡臣服于秦国。如今上党郡归附赵国,无疑将秦国的仇恨转嫁给了赵国。”

    平阳君赵豹的劝谏并没有让赵孝成王以及赵国大臣们醒悟,赵孝成王等认为如果拒绝上党郡民众的归附,那无疑告诉天下人赵国是不可归附的。因此赵孝成王接受了上党郡守冯亭的归附,并派平原君赵胜去接手上党郡,派大将廉颇带兵驻守长平(今山西晋城市高平市一带)抵御秦军。

    赵孝成王得到上党郡后,对冯亭等上党郡的官员进行了大肆封赏,而冯亭则虚假的不愿意接受封赏,他认为自己为三不义之人。为韩国驻守领地,却不能拼死固守,这是一不义。韩君已经投降于秦国,而自己将上党郡交给赵国,这是二不义。出卖了韩国的领土,来换取赵国的封赏,这是三不义。因此冯亭没有接受赵国的封赏。

    冯亭没有接受赵国封赏,也许不是因为自己的三不义,他也许也知道接下来赵国将面临什么样的处境,而他这位携城归附赵国的人,怎么还敢接受赵国的封赏呢,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远走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