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火红大明 » 第一百一十五章 难民(1)

第一百一十五章 难民(1)

    与台湾地区热火朝天的反抗倭寇入侵行动不同,吴启戎和伯父董遇时和自己的父亲吴梦琪还有叔叔吴梦琳在登州府府衙内讨论,现在的已经是五月十二日,与杨向东交给吴启荣的信件内容差不多,此时大明北直隶蝗灾旱灾不断,灾民流动饥民暴动在山东河南一场接着一场。

    “这次朝廷遣监察御史(过庭训)在山东地区安抚,看来这次事情真的是特别大,朝廷不得不下决心来处理这件事情。”董遇时率先开口。

    “从万历三十七年开始,山东就已经天灾不断,百姓已经苦了七年如若不是此次白莲花作乱加上各地灾民不定,朝廷诸公也不会下次决心。”作为实干派的吴梦琪反而说出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

    “吴老弟,天下事自有圣上自有朝廷诸公商议裁定,我等听令行事便可,”董遇时打断了吴梦琪的发言,“明日监察御史便道,启荣你有什么看法。”

    按道理这些话董遇时应该询问吴梦琪的,可是董遇时自己也知道吴梦琪做事确实尽心尽力有一套,但是一些朝廷内的事情吴启戎反而比他这个老子明白的多,

    “董伯伯,打开天窗说亮话关上房门说自己话,朝廷这次安排下来监察御史,至于怎么做做些什么?那自有朝廷诸公与圣上的交代,咱们朝廷和自家人也有自己的想法,董伯伯您恕我岔开一下话题,老人们常说上有朝廷下有宗族,强龙不压地头蛇,现在陶大人领导登莱两地民生确实不错,不过一个好汉也得三个帮,没有我们陶大人立足处理登莱确实很难,这次白莲花大乱海盗入侵,我们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平定扰乱安稳下来,所谓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现在兖州和青州白莲花还在闹腾,这次平定登莱两地陶大人算是功大于过,而经历过这次登莱大乱之后,原来已经撤销的登莱总兵肯定需要被重新建立起来,登莱总兵的权力之大任务之重,我想叔叔和伯伯们也都知道,刘大人应该是没有可能了,(四月份的时候一股从青州跑过来的土匪给刘洪嗣打伤了伤的不轻,导致刘洪嗣现在根本没办法下床,现在看来应该是过不了几天了。)登莱总兵的任务又不能交给一个陌生人,我想陶大人一定会推举董伯伯上的。现在的局势很微妙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一个狗屁后金国,这种事情朝廷肯定不会允许,现在经历过战争的,除了辽东地区关内只有我们登莱有实战经验,并且离得最近我不确定朝廷什么时候决定攻打努尔哈赤,但是我们登莱地区肯定是会参加这场战争,结合这些情况说起来登莱总兵这个职位是一定需要建立起来的。我觉得这次监察御史到来,不仅是需要重新任命登莱总兵,还需要我们建立起一只水军,不仅是要防御倭寇入侵,还要协助朝廷在辽东的军事行动。”吴启戎说完看向董遇时。

    董遇时看着吴启荣慢条斯理的讲述,这个在万历三十七年游历归来的侄子,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又用了四年的时间在朝鲜在库页岛在台湾都有了自己的地盘,表现出有优秀的商业能力,还带着自己商行的护卫队打击登莱两地的土匪流寇,身先士卒的勇武和缜密的指挥能力,对于带兵练兵的能力也有自己的见解,这让他对这个侄子愈发的喜欢。而对于自己的家族吴启荣也是尽心尽力,在今年初吴启荣帮助自己的大儿子成功上任了潍县县令的位置,有了新华公司的帮助在上一级应该没有任何问题,而那个不学无术又不喜欢读书的二儿子,被吴启荣安排在新华公司的护卫队现在已经是一艘船的副舰长了。而自己的家族在航运粮食木材畜厂等项目上也有分红,比自己经营土地收益多太多了。

    “启荣登莱总兵这个位置,不是我们努力就一定能上的去的,监察御史明天就到我和你父亲和叔叔的想法自然是一样的,现在我就想问一下你的想法。”董遇时对于吴启荣,没有第一时间回答自己的问题,而是岔开这件事情并没有生气。

    “监察御史这次来的主要事情就是两个,一个是平定白莲花,一个是安抚灾民,其实这合起来是一个问题,没有受灾的灾民和刘明也没有白莲花发展的这么迅猛,现在流民遍地,没有人去种粮食,即使种下了干旱也收不到多少的东西,土地里的那点收获连种子的成本都达不到。至于乡绅富豪能拿出自己的粮食救济灾民,那是更做不到的事情。现在我们平定登莱两地也有一年的时间了,朝廷打的算盘也非常不错,登州府从四十二年就要开始免征三年,这已经两年了登州府一定会有存粮,监察御史来的目的,就是要从登州拉走粮食,这不会是个小数目,肯定是越多越好。今天陶大人问我们能拿出多少粮食,就是在和我们估计这个事情。朝廷给我们的指令是免除三年赋税,我们和陶大人约定的是土地所有收成归我们,我们负责百姓的吃喝拉撒。现在我确定的是陶大人手中,最起码有3万石粮食,这些粮食陶大人不会全部拿给监察御史。咱们公司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台湾收成的粮食是绰绰有余,公司在台湾那边大约还可以安置十到十五万人。登莱两地现在已经没有多余的人,让公司安排了我看这次受灾的主要地点是北直隶,所以我和善丁这些主管商量的是,拿出5到6万石粮食在山东西部和河南地区进行正在同时收集难民在海州(连云港)地区运走,运走的人越多越好。”

    “台湾现在能拿的出这么多粮食么?”董遇时询问。

    “董伯伯从进入台湾岛以后我们就在努力的开垦,不怕土地不够就怕人不够用。”吴启戎笑呵呵的说到。

    “启荣,我和你伯伯叔叔都在,你给我交一个实底,你现在有多少东西?”其实这问题已经在吴梦琪吴梦琳两兄弟和董遇时心里埋了很久了,只是这些话自己确实没办法说出口,既然今天吴启戎说了,三人也想问个清楚。

    “emmmm……我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吴启戎倒是没想过他们的事情毕竟对于兴华公司给他们的待遇实在是太多了,这些事情属于公司的内部情况,虽然他们在公司初期建立和发展时候没少参与倒是具体数据只有年终时候发多少分红知道,盈利可以算出个大概多少总数还真不知道。

    “兴华公司现在有多少人吧。分类都有多少?”吴梦琪先开口了。

    “现在登莱两地在编制内的有9万人公司本土我们按照基层干部比例是100:1,台湾朝鲜加上库页岛,一共有十四万人,也就是总数有二十三万人,其中护卫队整编营十三个,民兵连队六十九个,这些民兵都是工厂农场的有兵役登记的,随时可以组成主力步兵连。其余的都是工人或者是农民。不过有差不多10000农民现在分配了土地属于自耕农不需要公司给他们安排吃穿用度。”吴启戎说到。

    “我记得你们连队是四四制,这一个营如果也是四四制,那一个营就有……差不多1000多人吧。”董遇时对于驻守在威海卫的兴华公司连队还是很清楚的,那种军人的精气神让他觉得军人就应该是那个样子。

    “1060人左右。”吴梦琳现在和兴华公司的军营走的很近,对于兴华公司总部驻防的近卫营很清楚,所以他爆出更具体的数字。

    “这可是有20000多人的兵力啊。”吴梦琪惊讶的说到。

    “父亲,您说的那是民兵加护卫队总人数,其实常备的护卫队只有不到15000人。”吴启戎解释起来。

    “嘶。”董遇时听着吴启戎的回答吸了一口凉气。“兴华公司能养活的了,这些人吗?”

    “如果真金白银的交付,说实话,养不了这么多人。”吴启戎也实话实说。“我们利用的是一套很复杂可是很严密的票据法子,从万历三十八年开始就已经更新了三代了。现在领取公司薪水都是利用票据,我们用粮食做抵押物,而且我们在各个地区都建立了供销社,应对在公司名下的差不多20万人得吃喝拉撒。”

    “除了农业与护卫队你们在库页岛和台湾的炼铁与小铁件……”董遇时又询问吴启戎。

    “我们在台湾和库页岛都建立了铁厂,主要大型的炼铁基地建立在库页岛地区,杨先生负责这个项目,我们现在在登莱地区使用的所有铁器以及铁的小件货全部都是库页岛运来的,有的是直接运输成品过来,有的是将原材料铁锭运输到位后,我们自行加工。除此之外,我们公司还建立了农业部工业部这些不我们分别研制制作各种东西。比如我们在登莱两地的河流建立的大型水车都已经更新到第二代了,算起成本来这些研究部门需要的经费,要比这些其他部门投入的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