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与杨村有个约会 » 第44章 副总指挥

第44章 副总指挥

    杨秀姑听见吴小梅在问她,便说道,“我是小王生产队的人,那就由我来兼任吧。”

    吴小梅想了想,觉得行也就同意了。

    马晓春却有自己的想法,“秀姑同志工作太忙,我也是小王生产队的人,那就由来兼任,你们看,怎么样?”

    杨秀姑也不好表态,因为吴小梅还没有发表意见,可吴小梅的眼色在示意她,让她杨秀姑来决定此事。

    她觉得此时是个机会,让王富贵来大王兼任生产队队长,这样就能方便他与吴小竹接触。

    因为她明白,不让王富贵与吴小竹接触,让吴小竹感受到王富贵的好,要使他俩走到一起,肯定不可能的。

    想到此,杨秀姑说道,“既然马晓春愿意回到自己的小王生产队,这样到时可以方便照顾吴小梅同志,那大王生产队的队长由王富贵兼任。”

    “我没意见。”吴小梅投了赞成票,“王富贵这个人,以前留给杨村人的印象极差,让他多做点,可以改变人们对他的固有印象。”

    吴小梅的话,正是杨秀姑想说的话。

    经过这三个人的反复磋商,加固三王河大堤的领导层初步确定下来。

    总指挥:吴小梅

    副总指挥:杨秀姑,主管质量

    质量助理:王兴源

    财务会计:马晓春

    人员调度:王富贵

    现场记工员:王永花。

    最后,吴小梅在她的卧室作了总结发言,“这份名单只是草拟,最后确定还需开个会,顺便征求一下名单各人的意见,特别是王兴源王校长的意见,这事就辛苦秀姑同志。”

    杨秀姑接受吴小梅的任务后,在她家吃好午饭又回到大队部,正巧王兴源还在学校里忙碌着。

    王兴源,杨村的私塾先生,王富贵的本家伯伯,他们的家谱,论字排辈,最近的十二个字是“建功立业,大兴富强,国泰民安”。

    说是王兴源叫王校长,现在他手下没有一兵一卒;说是杨村小学,没有板凳课桌,没有课本教材,只有腾空出来的三间办公室。

    现在已近霜降,王校长忙得却满头大汗,杨秀姑忙从自己办公室端来一杯水。

    王校长接过水杯一饮而尽,对杨秀姑竖出大拇指,“秀姑同志,女中豪杰。”

    “您过誉了。”杨秀姑谦虚后道,“王校长,加固三王河大堤的质量没有人来抓,我推荐您,可看你筹备学校事务这么忙,又怕你抽不出时间来。”

    “时间倒是有,就是加固三王河大堤的这件事,我有两句话要说,不知可否?”

    “当然可以,王校长尽管说,古人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那我知无不言了。”王兴源说道,“历代开国之初,都有休养生息一说,万望本村领导体察民情,统而筹之,不劳民伤财也。”

    王兴源这几句话,让杨秀姑有点伤脑筋,她在沉呤中记起周天奎在她的卧室曾说过类似的话。言犹在耳,人却离去。周天奎玩弄她的感情,伤透了她的心。

    她压抑着心中的悲伤,装出十二分的喜悦道,“王校长,你的话我铭记在心。这次加固三王河大堤不以行政命令强行社员出工,只是在宣传加固大堤好处之下,动员广大社员积极投入其中。”

    “心悦前往之,必出大力也。”王兴源对杨秀姑拱拱手道,“在任一方造福一方,将是万民之幸。”

    “这么一说,王校长愿意就任这次工程的副总指挥了?”杨秀姑怕王兴源不愿就任,就把“质量助理”去掉了,她相信吴小梅会同意的。

    “那总指挥是谁,是你吗?”王兴源问道,他只愿听从令他佩服的人调遣。

    “总指挥是支书吴小梅同志。”杨秀姑进一步解释道,“我党历来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凡事必以身作则,但具体事务不干涉,您有绝对的话语权,需要什么,我们有后勤保障。”

    “谢谢厚爱谢谢厚爱。”王兴源又连连拱手,“如此大任,在下本应全力赴之,只因无意官场氛围,以顾问辅之,以效犬马之劳。”

    王兴源的大概意思,杨秀姑能听懂,“王校长,你熟读圣贤之书,比绝大数人明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远处不说,1931年秋大水,大部分农田绝收,房屋财物冲走无数,民不聊生,惨痛教训,你我都不想让之重复。”

    王兴源闻之,哽咽难言,“那是民国20年的事,整个杨村一片汪洋,杨村人饿死者十之三四,至今想起来还是夜不能寐。”

    杨秀姑拜谢道,“如若领导者不考虑长远之计,不以天下苍生为念,则为官者就是害群之马。我们之所以请您出任总指挥一职,因为您是这方面的专家,大名远扬,连治淮工程都聘请你做顾问。万望不再推辞,杨村人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秀姑同志,不是我王兴源不愿领头,甘做配角,而是凭杨村人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如若虎头蛇尾,反而劳民伤财。”

    “王校长,你放心,区长已承诺以全区之力支持我们,叫我们杨村人自己先干起来,你看这样行吗?”

    “行,当然行。”王兴源的肚肚咕咕在叫,于是提醒道,“秀姑同志,你午饭可吃?今天中午我请客,杨村藕夹子,我老太婆的厨艺,杨村绝味。”

    “行。”杨秀姑满口答应道,“改日去你家品尝。今天中午我请客,射阳猪头肉。”

    “射阳猪头肉?你确定。”王兴源最爱品尝射阳猪头肉,怎奈来去二十公里,很不方便。

    “当然确定,而且马上就到。”杨秀姑肯定道。

    王兴源有点不相信,“马上就到,我们坐飞机去?”

    “老先生,我杨秀姑实话告诉你,我知道你午饭未吃,所以刚才倒水时,就安排王永花骑车前去购买,来去二十公里,不到一小时就能返回。”

    王兴源又连忙施礼,“杨主任,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加固三王河大堤工程,我王兴源必以全身心投入。”

    “有王校长坐镇指挥,杨村人之幸也。”杨秀姑见自己已说通王兴源,工程质量有内行人主抓,不由得大大赞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