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圣祖 » 第二章 光阴弹指

第二章 光阴弹指

    熹平二年,公元174年六月。

    光阴弹指,十载岁月倏忽而过,距离刘裕来到东汉已逾十载……

    “今年是熹平二年,如果没记错的话黄巾起义是在光和七年,十年后立国四百余载的大汉王朝将进入最动荡的时期,大丈夫生逢乱世,当效仿卫霍,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如此便也不枉自己跨越千年而来!”

    刘裕心中满是期待!

    “曹操、刘备、孙权,就让我这个两千年后的人来会一会这天下英雄!还有像什么关羽啊,赵云啊,必须收入自己麾下!”刘裕心中想着。

    就在自己思绪纷飞之时,一个清脆的声音打断了刘裕的幻想。

    “大兄,大兄!父亲唤大兄往前院一遭。”

    刘裕抬起头来,便看到一名女童朝自己扑来。

    此女乃是郭氏诞下刘裕后于两年之后又生的女儿,小刘裕两岁,今年已八岁。

    “小妹,莫急,母亲素日里此时都在小憩,唤吾过去做甚?”刘裕将小妹抱在怀里,摸了摸小妹的头,宠溺的问道。

    “小妹不知,不过前院好像来了一位老先生!”刘小妹往刘裕怀**了拱。

    “知道了,大兄这就过去。”说着刘裕放开小妹,便朝着前院走去。

    却说这刘府最早乃是刘氏皇族后裔河间郡王刘开的府邸,共传三世,到了如今刘裕的父亲刘利的手中。

    细论起来,当今天子刘宏之祖父与刘裕的父亲之祖父同为河间王刘开之子。

    刘裕心中不免有些好奇,自己老爹如此深厚的背景为何名声不显,反而是那景帝之后的刘表、刘备之流打着汉室宗亲的身份如鱼得水。

    正琢磨的兴起,刘裕发现已经走到了前院正厅门口。刘裕甩了甩头,信步走入厅堂中。

    堂上刘利和郭氏跪坐在主位,而另一旁则跪坐着一名老者。

    “孩儿给父亲,母亲请安!”

    刘裕弯腰向着刘利和郭氏说道。

    “好了,裕儿,快些近前来!”郭氏一脸慈祥,对着刘裕招了招手说道。

    “好!”

    刘裕走到前面,默默地打量着这名老者,令他惊奇的是,这名老者虽看上去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中气十足。

    刘裕心下惊奇,不敢怠慢,忙道:“刘裕见过老先生。”

    刘利满意的看着自己的儿子,轻抚胡须,对着老者道:“为善可入得先生眼乎?”

    “哈哈……公子果然聪慧,真乃吾之徒也!”那老者开怀道。

    “为善,还不见过师傅!”刘利连忙对刘裕说道。

    看着自家老爹,刘裕满是无奈。

    “这叫什么事啊,我连这老头是谁都不知道,就让我拜师,这老者看上去倒是一副世外高人的样子,但谁知道是不是骗子!”刘裕心道。

    刘裕眼睛一转,也不接父亲的话,问道:“还未请教先生之名?”

    哼!想骗小爷?小爷我对三国名人了如指掌,你若有名,小爷我焉能不知?

    “为善不可放肆,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汝怎可如此无礼!”刘利瞪了刘裕一眼。

    刘利身旁的郭氏满脸笑意的看着父子二人一唱一和。

    “呵呵……无妨,小公子聪慧过人,老夫乃蓬莱玉真子也,前来与公子完成一桩师徒之缘。”玉真子仿佛看穿了刘裕的心思一般,笑着说道。

    “三国还有这么一号人物?”

    刘裕听罢眉头皱了皱,觉得耳熟却又想不起来此人是谁。

    突然!

    刘裕想到一个人,顿时狂喜不已!

    “吾靠!这特么的牛人啊,没想到此人真的存在!相传玉真子乃是枪神童渊的师傅。”

    刘裕连忙正了正衣冠,隆重的行了一礼说道:“弟子拜见师傅!弟子唐突,还请师傅勿怪!”好似怕面前的玉真子反悔一般。

    “哈哈……为善不必多礼,你我有缘,老夫于暮年得一高足,足慰平生!”玉真子起身将刘裕扶起,一脸满足的说道。

    “师傅过奖了。”刘裕起身问道。

    刘利当下便把玉真子安排在刘裕的院子里住下。

    很快,院中摆上了各类兵刃,却也使雅致的小院多了一丝剽悍的气息。

    “为善可有中意之兵刃乎?”玉真子带着刘裕来到兵器架前,开口问道。

    “弟子未曾习武,一切有师傅做主,师傅觉得合适,弟子便学。”刘裕确实不知该用何种兵器,索性让玉真子替自己选。

    “既如此,为师有两大绝技,一为戟,二为枪,不知为善想学什么。”玉真子笑着说道。

    见刘裕思考不定,玉真子又说:“戟者,百兵之霸也,非力士不能使也。枪者,百兵之王也,以灵巧著称。”

    听完玉真子的解释,刘裕想了想决定学戟。也不知何故,刘裕似乎生来力大无穷,虽然只十岁,力气却比寻常男子还要大些,或许是穿越者的福利吧。

    “如此,为师便教为善戟法!”

    于是,刘裕便开始跟随玉真子研习武艺……

    刘裕知道再过几年便是天下大乱之时,为使自己能够在乱世中自保,故而五年间十分勤奋,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修炼无岁月,不知不觉间,刘裕随玉真子学艺已有七年……

    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

    七年间,刘裕长高了不少,身长已七尺有余,面如冠玉,剑眉星目,看这容貌,竟不似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倒像是弱冠之人。

    当今天下,虽说依旧平静,却已暗流涌动,朝中宦官把持朝政,各州郡土地兼并蔚然成风,百姓食不果腹,饿殍遍野,北方更有胡虏虎视眈眈……

    河间国乃是当今天子故乡,虽不及司隶,南阳等地繁华,却也是富庶之地,更兼地处中原腹地,近年来幽并二州不少百姓为避战乱逃难至此。

    于是刘裕便让老爹刘利在乐成县以北购得一处废弃庄子,将这些流民安置在庄子里,到两年来义庄竟已经吸纳流民上千。

    名声是古人的立身之本,曹操便是因为只身刺董,虽不成功却也可以短时间内拉起一支义军,而那袁绍更是靠着四世三公的名头,称霸一时。

    来自后世的刘裕,自然是知道东汉末年名声的利害,现如今刘裕在河间国已颇有善名。

    “大乱将至啊……是时候该谋划些事情了,至少在乱世开始时,要有一处立身之所!”

    刘裕看着义庄中越来越多的饥民,皱着眉头。

    “刘全,你将庄子里的青壮召集起来,明日我有事情宣布,另外,你去城中寻些木匠,铁匠,明日一并带来庄中。”

    刘裕转身对着自己身后的小厮说道。

    “仆愚钝,不知公子是要?”唤作刘全的小厮有些疑问,低声问道。

    换作其他世家公子,下人是不敢这么问的,主人家的吩咐照做便是了。刘裕不同,虽然说这十五年来早已入乡随俗,习惯了古人尊卑等级,可毕竟是两千年后的人,多数情况下都是一团和气。

    “呵呵,你只管照做就是,回府罢!”刘裕微微一笑说道。

    “诺!”刘全见自家公子不想多说,应了一声忙跟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