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静心斋笔记 » 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谈到:“君子不器。”短短四个字,蕴含却十分丰富。有人说,读懂了“君子不器”,就打开了人生的格局。怎么理解这句话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孔子所说的“器”具体指什么?在《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百姓直到今天还受他的恩惠。”(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但同时,孔子又说:“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意思是管仲虽然功劳很大,但是他的人生格局不大。孔子这里所说的“器”,是指气象、格局。

    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举出了具体的例证。比如管仲生活铺张。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豪宅,家中各项事务都有专人管理,从不兼差,怎能算是节俭呢?”(“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论语·八佾》)第二是管仲不知礼节。孔子说:“国君的门口有小墙遮蔽,管仲也有;国君为了招待别国君主,有放酒杯的土台,管仲也有。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谁才不知礼呢?”(“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从这几件事中,孔子看出管仲在道德和政治上的格局心量较为狭隘,不能正身修德,辅佐君主以行王道。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有志于天下大道,然而还耻于没有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这种人就不值一谈了。”(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因此,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第一层意思就是指真正的君子做人不能格局太小,眼界太窄。而要立志做大事,成大“器”。

    如何才能打开人生的格局呢?这就要谈到“君子不器”的第二层意思。孔子曾形容子贡为“瑚琏”之器。(《论语·公冶长》)这里的“器”,指物品、器物、工具等。“君子不器”,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不能像一件工具一样,只是为了生存,每天固定从事简单机械的劳作。也不能饿了吃,困了睡,像一台机器一样,周而复始、毫无意义的运转,直到生命的终点。孔子认为,每个人的潜能都是巨大的,我们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让生命焕发无限光彩。孔子说:“三军的统帅可以免去他的职务,但是任何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梦想,没有任何人能够将它夺走。”(“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在教学中,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既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更注重充分发挥弟子个性特长。他对每个弟子的情况了如指掌。孔子说,在我的这些弟子当中,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孔子鼓励每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而且他也认为,每个学生只能做最好的自己。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一起畅谈人生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唯独曾点不说话。孔子问:“曾点,你有什么志向?”(“点,尔何如?”《论语·先进》)曾点正在弹瑟,他逐渐放慢声调,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道:“我想的和他们三人讲的不同。”(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论语·先进》)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曾点说:“我只想在暮春三月,已经穿上春装的时节,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子,一起到沂水边洗洗澡,到舞雩台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曾点虽然没有像其他弟子一样,高谈治国安邦的宏大理想,但孔子也对他恬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以及所描绘的幸福生活画卷,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从“吾与点也”的经典对白中,我们也可以理解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的第三层意思。就是真正的君子不是一件毫无主见、任人摆弄的器物,他有自己的生活节奏、生命主题,绝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指出,我们人类大概拥有七个方面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运动智能、空间智能、逻辑智能、艺术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哲学智能。而每个人一般只会在其中一项智能方面表现突出。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也没有两个人拥有完全一样的智能天赋。(《智能的结构》)这项科学理论研究成果告诉人们,人人都有独特的天赋特长,而且绝大多数人只可能在某一方面拥有特长。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的挖掘每个人蕴藏的天赋潜能,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指出: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一种是人自身潜能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一种是身边的人对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一种是周围的环境或事物对我们形成的影响,是事物的教育。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既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都是服务于人的潜能发展的,他就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始终如一的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生活将很充实,很有意义。相反,如果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孩子就会表现出烦躁、不安、沉默、依赖、自闭等不良反应,长大后对工作缺乏激情和创造力,生活枯燥乏味,没有目标。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1929年,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数学只考了15分,但他的英文考试得了满分,国文功底也让阅卷老师拜服,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齐白石从小身体羸弱,干不了农活,做不了木工。但他从进私塾起,便喜欢上了画画。祖母反对,就偷着画;白天农活很忙,就夜里画;即便后来有人邀他进宫做官,他也一口回绝,日日以“画”为乐,终成一代大师。陈景润不善言谈,在BJ四中任教期间,因口齿不清,被“停职回乡养病”。但他以杰出的数学天赋,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2006年8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上,国际数学联合会(IMU)决定将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授予佩雷尔曼。然而,面对巨大的荣誉和巨额奖金,佩雷尔曼却选择了拒绝。他也拒领“千禧年数学大奖”。在他看来,不被打搅的时光才是最宝贵的。所以当记者们在门外问他,你为什么要拒绝一切时,他只是平淡的回答:因为,我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