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中医光耀人世间 » 第002章 王府里的奇病人

第002章 王府里的奇病人

    古老的小山村,坐落群山环抱之中。清凌凌的溪水,从东边的深山流出来,绕着村子潺潺地流淌。在西村口,傍着长长的山路,汩汩地向前涌去。

    清溪旁,有一个柞木围成的篱笆院。满院子的杏树迎春绽放。杏花,姹紫嫣红,一簇簇,一团团,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焰。小山村因此有了美丽的名字——杏花村。

    杏林里,盛开的杏花,掩映着一座草房。芦苇苫的房顶,山石垒砌的房墙。

    大块的青石板,从屋门口铺到院门外。简陋的木制院门,门楣上悬挂着“中医世家”黑底金字牌匾,显示着浓郁的医家风采。

    东屋古朴洁净,书橱里摆放着医书、诗经和琴箫曲谱,长桌上安放着一张古老的瑶琴和紫竹洞箫,彰显着房屋主人的身份和志趣。

    西屋诊室。西墙边立着一排药橱,南窗下一张方桌,桌上一个脉枕,一套文房四宝,两把椅子。地上边放着几个长木凳。北墙上悬挂着一方名为《柳家医训》的横匾,上面阳刻楷书: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初诊不收诊金家贫不收诊金

    鳏寡孤独不收诊金

    救死扶伤不分贫富一视同仁

    紫红色的花梨木,工整严谨的字体,闪着金色的语句,彰显着柳家厚重的行医宗旨和为人之道。

    年轻的中医柳郎,正在给患者切脉。几位患者坐在几个长条木凳上候诊。

    一位姑娘搀扶着林二叔走进院门,老人边走边咳嗽。走过青石板,迈步跨过低矮的门槛,走过简陋的厨房。父女俩进到西屋诊室。

    柳郎松开切脉的手,看着父女俩:“二叔,请坐,小侄给这位患者抓完药,就给你老切脉。”

    林二叔刚要致谢,咳嗽起来,无法说话,只得以手示意。

    “爹,你坐下。”姑娘扶着父亲坐在木凳上。

    柳郎起身,拉开药柜的几个抽屉,抓出草药,放进戥子称好,倒在方纸上,包好递给患者。

    “一服药煎三次,倒在一起,分三次服用,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谢谢柳先生。”

    “不客气。”

    柳郎对几位等候的患者道:“这位老人家病情较重,我先给他诊病。”

    患者道:“先给老人家看吧。”

    “谢谢。”柳郎坐下,对老人道:“二叔请过来。”

    姑娘扶着父亲坐方桌旁。他忍住咳嗽,将左手放在脉枕上。柳郎伸手,按在老人手腕的脉口上。老人不住地咳嗽气喘,喉中有痰鸣声。

    柳郎观察老人的面色。面色淡白,恶寒无汗,鼻流清涕。

    “请张嘴。”

    老人张开嘴。柳郎往嘴里看看。舌头淡红,舌苔白滑。

    柳郎松开手,“你老患的是‘寒性哮喘’。春风料峭,外感风寒,宿痰内伏于肺,情志劳倦而引发的痰阻气道,肺失宣肃,气道挛急。不要紧,小侄给你老抓三服温肺散寒,化痰定喘的草药。”

    柳郎站起身,走到药柜前,拉开抽屉,抓出草药,用戥子秤好,包起来。

    “二叔,小侄给你抓了三服药,一服药煎三次,到在一起,分三次喝。你老症状较重,一日服三次,早、中、晚各服一次。”

    “谢谢大侄子。”林二叔留下几粒碎银,转身要走。

    柳郎拿起银两还给老人,“二叔,小侄不收诊金,这是老规矩。”

    “有病看医,吃药付钱,天经地义。”

    “小侄有‘三不收诊金’的祖训。你老是初诊,故而不收诊金。”

    林二叔为难起来,“怎好白吃你的药,你也不能饿着肚子上山采药啊。”

    柳郎笑了,“等你老复诊时,药若有效,请种杏树一株,或赠谷物一升,我填肚子,以此还能救济无粮的穷人。”

    “好,按你家老规矩办。咱爷俩就这么说定了。”林二叔千恩万谢,女儿搀扶着走了。

    柳郎继续给患者诊病,患者们满意地拎着药包离开。

    一辆豪华轿车停在杏林门前。两匹枣红马打着鼻息,身上散发着热气。轿车里下来一位官吏,急急忙忙奔进杏林。

    “庆王爷驾到——”

    随着王府长吏的一声传呼,年过半百的庆王爷面带威严的笑意,从后堂步进“同心轩”。

    这是王府的穿堂客厅,用于王爷接待来宾和下属。轩内正中高高悬挂“同心延福”匾额,意在告诫来宾和下属,只有与王爷同心同德才能得到福祉。轩堂前有一架花开繁茂的紫藤,“同心轩”又称为“紫藤苑”。

    正在探讨医道的郎中们闻声立即站起,双手抱拳作揖。

    庆王爷谦恭地对郎中们作揖还礼,“各位大夫请坐。”

    “谢王爷。”郎中们又作揖,却未敢落座。

    庆王爷坐在太师椅上,以手示意。郎中们才长揖而坐。

    王府长吏对郎中们道:“今日,请各位到王府,是为太夫人诊病。下面,请王爷介绍一下太夫人的病情。”长吏双手抱拳,对着庆王爷:“王爷,请。”

    庆王爷看看郎中们,说道:“各位大夫,家母得了一种奇病。家母小便很频,尿量却不多。冬天夜里有尿不愿起床,等尿量稍多了再行方便。这一忍,奇病就出现了,只要稍微憋尿,两手掌心和胳膊就疼痛。马上小解,疼痛之处就减轻,再过些许时候就消解了。”

    “憋尿掌心和胳膊就疼痛?”

    “确实是奇病。”

    西侧宾客位置坐着五位大夫,大都是白头皓首,低低地议论。坐在末位的是柳郎,在静静地思索。

    庆王爷的脸上出现忧郁的神色,接着道:“家母沉疴三年有余,其间请过多名大夫诊治,多方医治未见好转。今日,请来各位名医,再为家母会诊。今日会诊,先请各位大夫逐一为家母切脉问诊,切脉问诊后,各位提出自己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各位大夫可否听清楚?”

    郎中们纷纷站起,双手抱拳道:“我等听清楚了,愿为王爷分忧。”

    “多谢。”庆王爷还礼。

    王府长吏道:“下面,就麻烦各位逐一到太夫人房间问诊。”

    几位郎中相互揖让,以示谦恭。

    四十多岁的南宫仁对一位身体消瘦的老大夫道:“以老为尊,老先生先请。”

    老大夫还礼,“孰先孰后都得医病,在下就倚老卖老了。”

    在婢女引导下,老大夫进到太夫人卧室切脉问诊。随后,郎中们以年齿为序,一个接一个地跟着婢女去问诊。最后到了柳郎。

    太夫人居住在王府东路的“乐道堂”。宽敞的房间。暖阁古朴典雅,帷幔华丽。

    暖阁里。太夫人躺在铺着厚厚锦褥的炕上,闭着双眼,面色疲惫。右手露出帷幔。几位侍女在侧侍立。一只锦墩安放在炕前。

    “太夫人金安。”柳郎施礼问安。

    炕旁一位年轻贴身侍女行个万福,代太夫人答道:“有劳先生。”

    柳郎坐在锦墩上,将手按在太夫人的左手脉口上,轻声道:“小子敢问太夫人,此病起自何时?”

    帷幔里,太夫人依然静静地躺着。

    贴身侍女代答:“太夫人的病是前年冬天开始的,夜里小解时,天气寒冷,有时不愿起身。时间长了,方起身去解。腊月的一天夜里,就感觉两个胳膊胀痛,从觉里疼醒过来。后来手心也开始胀痛。小腹胀满,赶紧小解,手心和胳膊有时就不疼痛了,有时疼痛缓解。夏天稍好,身体出汗,小解不频。若是憋着,就犯病。”

    “夏天憋尿手心和胳膊疼痛的厉害吗?”

    “只要憋尿就疼痛,进入冬季就更厉害了。”

    “尿色如何?”

    “白色。”

    “请太夫人张口,看看舌苔。”

    侍女轻轻地掀起帷幔。太夫人慢慢地张开口。

    看完舌苔,柳郎又按住太夫人的右手脉口上,切了一会儿,站起身,躬身施礼:“小子诊视结束。请太夫人安歇。”

    太夫人平静地躺着。贴身侍女行万福以示答谢之意。

    柳郎回到客厅,对庆王爷施礼:“禀王爷,小子诊视完毕。”

    庆王爷点点头,对众位郎中道:“诸位大夫已诊视完毕,请各位述说家母的病情及治疗方案。”

    客厅肃静下来。几位郎中在思索。片刻后,一人站起。

    “在下复姓南宫,新昌县真医堂现任堂主。”南宫仁对庆王爷施礼,又对几位郎中抱拳:“在下诊出太夫人的脉象为按之有余,举之不足,是为沉脉。沉脉为阴,其病在里,水行润下脉来沉。小解频数,症在膀胱。治疗方案为增强膀胱功能,可用茯苓甘草大枣汤。”

    身体消瘦的老大夫起身道:“鄙医切出太夫人左尺部为迟脉,主水藏寒,舌苔淡白且湿滑。《医家正眼》云:‘迟脉主藏,其病为寒,尺迟火衰,小便不禁,乃肾之病。治疗方案当暖肾驱寒,各位医家都知道方子,不过是五苓散或猪苓汤等方剂。”

    黑胡须大夫道:“鄙医也诊出太夫人的脉为迟脉,《活人书》云:‘迟则为寒,尺中迟,小便多并白浊。’宜下暖肾驱寒之方剂。”

    南宫仁听了两位大夫的诊断与自己不同,准备起身反驳。

    一位中年大夫对南宫仁抱拳施礼,“南宫堂主,鄙医以为非为沉脉,而是迟脉,如那两位师傅所诊断。尺迟火衰,溲便不禁,这才对症。”

    南宫仁不满地道:“非迟脉,乃是沉脉。”

    瘦老大夫道:“非也非也,乃是迟脉。”

    黑胡须大夫和另两位大夫附和瘦老大夫:“是迟脉,非沉脉。”

    庆王爷听得不耐烦了,看着长吏,小声道:“这都是从那请来的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