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归汉 » 第三十五章 盘根错节的荆州各方势力(三)

第三十五章 盘根错节的荆州各方势力(三)

    等刘表真正的做了荆州之主后,发现自己多了一本“难唱的经”。

    作为一个外来户,刘表能做到单骑赴荆州的10年后就统领整个荆州,成为南阳、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八郡之主,与荆州当地世族豪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等荆州平定后,老的豪族被杀伐的差不多了,荆州地区又形成了新的六大豪族,分别为庞、黄、蔡、蒯、马、习六家,除此还有一个杨家也算豪门不过和这刘家颇有差距。

    六家的家主分别是庞德公、黄承彦、蔡瑁、蒯良、马良、习祯。

    刘表所依靠的四大重臣,蒯良、蒯越、蔡瑁、庞季就出自其中。

    最初他单骑入宜城时,寻求的蒯越与蔡瑁的帮助。当时刘表向蒯越等问计:“宗贼虽盛而众不附,若袁术因之,祸必至矣。吾欲征兵,恐不能集,其策焉出?”

    蒯越给出了“君诛其无道。抚而用之,一州之人有乐存之心,闻君盛德,必襁负而至矣”的战略方针。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表既然依靠世族豪强势力,就不得不向其分权,也就不得不受制于世族豪强势力。

    比如蒯越为刘表最为信任的谋士之一,功劳也最大,史称其为“表大将”,在担任章陵太守之外,蒯越还执掌兵权。

    而蔡瑁与刘表为姻亲,也受到重用,成为荆州军事方面的主要负责人。

    而以此为基础,刘表的部属分为了三个阵营,“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简单说,以受到重用的蒯、蔡两大家族为核心的阵营;相对处于权力外围的庞、黄、马、习四家阵营;刘表本身的外来户阵营。

    这三个阵营最为突出的区别就是对于曹操的态度。

    蒯越、蔡瑁等人是坚定的“亲曹派”。当袁绍与曹操于官渡相持之时,蒯越、刘先、韩嵩等人便曾向刘表建议归依曹操。

    韩嵩甚至曾劝谏刘表归附曹操,并遣子作为人质,刘表大怒,险些将韩嵩杀掉。

    日后待到刘表去世后的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蒯越、蔡瑁又劝刘琮降曹。庞、黄、马、习四家因为处于权力外围,属于“中立派”。

    至于刘表本身则是坚定的“抗曹派”。刘表为皇室宗亲,从其立场而言必然对曹操没有好感。

    他自己作为荆州八郡之主,从切身利益上说,也不希望自己辛苦十年打造的基业落入曹操之手。

    可面对咄咄逼人的“亲曹派”势力,刘表显得势单力孤。因此,刘备的到来,让刘表看到了转机。

    建安六年九月,曹操击刘备于汝南。曹操这次南征刘备,也有向刘表耀兵的意思,而刘备就此投奔刘表。

    从同是汉室宗族、同是来自北方、同是人到中年的刘备身上,刘表是否看到了自己当年单骑入荆州的影子呢?当然,两人在政治倾向上有最大的一共同点,即抗曹。

    而刘备还具有刘表所欠缺的军事能力,到了以后,就把张虎陈孙这两个不稳定因素替刘表清除了。

    刘表接纳刘备作为其抗曹的助力,也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刘备投奔刘表之初,受到了刘表的礼遇与增兵。而刘表遣刘备带兵驻守军事重镇——新野,以抵御曹操。

    而刘备也不负刘表所托,建安七年,当时,曹操正致力于清除袁绍诸子的残余势力。名义上与袁氏结盟的刘表,派刘备去骚扰曹操后方。

    建安八年,刘备在李毅的遗计下,大败夏侯惇、于禁于博望坡。

    军事上的胜利,为刘备赢得了荆州的人望,“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但也招致了刘表的猜忌,“表疑其心,阴御之。”

    后世《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评价刘表,疑心颇重,又不善于处理突发事件,也不太会用人。用贾诩的话说,“平世三公才,不见事变,多疑无决”。

    就如郭嘉所说,刘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所用”。

    最终,刘表选择了厚待刘备,但将刘备排除于荆州的权力核心圈之外,只让其阻挡曹操。

    这种态度,就使得刘备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初入荆州的刘备兵少将寡,根本无力与其他诸侯抗衡。

    因此与刘表合作,给他带来一丝喘息的机会。与此同时,在刘表的荆州集团中,也有一些士人对于刘备有着相当的好感,比如伊籍初次见面,便因为的卢马之事,而看好刘备。

    但另一方面,本土的两大势力,对刘备就不太感冒了。

    首先是势力庞大的“亲曹派”,他们对于刘备是敌视的。

    刘备不是不知道这种情况,但又想依赖荆州集团的庇护继续发展势力,故而无法与荆州集团决裂,只能隐忍下来。

    至于以本土士人为核心的中立派,基于刘表的态度,采取了对刘备敬而远之的立场。加之东汉末年,实行严惩守将擅离防地、部属及擅自动用士卒的“擅兴法”。所以刘备在这种尴尬的状态下,虽然能得到休养生息,却得不到太大的发展,所以才有“髀肉复生”之谈。

    PS:各位读友,如果觉得本书尚可,还请推荐收藏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