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混在洪武当太子 » 第004章 朕的好大儿

第004章 朕的好大儿

    回到住处,朱标当即就唤来蒋瓛,还有朱元璋的亲兵都尉府千户毛骧,当着朱元璋的面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交代一番。

    锦衣卫,是大明皇帝的耳目,要想不被手下人蒙蔽,特务机关是必须有的,而且要遍布各行各业。

    三日后,天子朱元璋下旨,命宋濂为正使,前大元威顺王之子伯伯为副使,开始筹备使团,在半月后再次前往云南招降,同行的有十余位大儒,都是江南地区久负盛名的儒生,也都不服从大明的征召做官儿,这次索性一并送云南去。

    大明天子亲自选定了云南科举的考题,明经科,明算科都选好了,一同送去。

    “梁王啊,照着咱这考题考吧,全国卷,分都认哈!”

    与此同时,还有几个使者则是前往北元和漠北王保保处,请他们一道出兵,讨伐有不臣之心的云南“大梁”梁王,朱元璋在诏书里对“大梁”准备开科举,自己“登基称帝”之事痛彻心扉。

    本着大明和北元一水带衣,朱元璋二子秦王朱慡还娶了王保保亲妹妹观音奴这点关系,朱元璋盛情邀请王保保从甘肃借道四川攻伐“大梁”,还保证大明会让出道路。

    相信,此事很快也会传到北元皇帝耳中。

    毕竟,今年漠北遭遇了重大雪灾,在漠北吃沙子的北元王庭坐不住了,专门派遣使者脱脱去云南求梁王支援钱粮,尤其是粮食,这时候得知梁王居然要自立“大梁”,也不知北元皇帝心中作何想法……

    ……

    四日后。

    文华殿内殿之中。

    酥软的鹅毛绒床垫,羊毛毯子,加上舒适的鸭绒枕头,朱标美滋滋的躺在卧榻上,腿翘着,一边吃着水果,哼着歌儿,一边看着《西厢记》。

    “不错不错,这几天虽然累了点,但是能把宋濂这老头子打发去云南,又提前整出锦衣卫,咱日后躺平也好,摸鱼也罢,都能轻松些了。”

    朱标一张口,就有美貌侍女,用手捏着葡萄放入他嘴中,还细心用丝绢为他擦拭流出来的汁液。

    不过,朱标对这些小宫女没一点兴趣,注意力都在手中的《西厢记》上。

    “古人玩的真是花啊……”

    “哦不对,老祖宗是真会玩!”

    元代民风彪悍,读书人不能当官儿,所以他们都来写书,得益于宋代活字印刷术的普及,渐渐的这些书就卷起来了,于是有人别出心裁的在书里加一些只可言传不可意会的插画来卖书,那动作,那尺度,那大小……

    一个字,绝!

    “难怪迅哥儿喜欢带画儿的。”

    朱标枕着头,撇撇嘴看着手中这幅画品了品,不错,润,很润!

    “殿下!”

    这时,原来的亲兵都尉府的亲兵百户蒋瓛,现如今的锦衣卫百户蒋瓛,缓步走了上前来拜见。

    蒋瓛年岁很轻,是一直跟着朱标的贴身亲兵,就像是朱元璋手下的千户毛骧一样,专干谍子和秘密勾当。

    这段时间,朱标给他安排了一些重要的活。

    改组亲兵都尉府,组建锦衣卫。

    因为亲兵都尉府本来就有情报机构,所以改起来很快,无非是换个腰牌名称。

    其实亲兵都尉府早就有了锦衣的卫士,但官职名并非是这个,他们都属于仪鸾司,平时充作仪仗护卫,兼职干点抓人下狱,审问拷打的勾当。

    如今,朱标准备把他们的兼职改成主业。

    让他们从良。

    兼职毕竟有风险,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做仪仗护卫没有技术含量。

    从良搞情报,才有挑战性,举旌旗,举牌子谁不会?无非是双手一举,两腿一叉,往哪里一躺……一站。

    搞情报就不同了,技术活儿,当赏。

    看向蒋瓛,朱标问道:“怎样?”

    蒋瓛忙道:“殿下,我已按照您的吩咐,从各地抽调老卒,还有孝陵卫中的周李二姓良家子,以及亲兵都尉府中三百精锐亲兵,一共一千人。”

    “地方选好了嘛?”

    “选好了,就在东西直卫旁边的驻操营。”

    “嗯,下去吧,先教他们军伍演练,我回头会亲自操练他们。”

    朱标摆了摆手。

    蒋瓛下去之后,朱标放下手中的西厢记,揉了揉脑袋,开始琢磨如何快速的培训大明的秘密机构,锦衣卫。

    是的,朱标准备把锦衣卫提前出现,让锦衣卫尽快履行监管群臣,探听民间情报的职责。

    现如今大明对于情报比较驳杂,没有对情报机构进行细分,老朱自己又很忙,他手下的亲兵不是万能的。

    朱标决定自己好好培训培训锦衣卫,让自己能够安心摸鱼。

    看的高,看得远,摸鱼也罢,躺平也好,都有底气。

    至于为什么要亲自下场培训新人,不用之前现成的?

    这一切,都得从大明先败陈友谅,又灭张士诚,北伐大都,灭方国珍,陈友定,灭明玉珍这些割据政权之后,收了太多杂七杂八的兵员说起。

    如今大明无论是卫所兵,还是情报人员,人数都膨胀的太厉害,鱼龙混杂。

    当年大明和陈友谅的大夏对决,在大明胜利后,直接吸收了陈友谅部下三十余万人。

    后来又是张士诚部十余万人。

    再到北伐成功后,大明的军丁已经破百万,亲兵都尉府里的亲兵也吸收了许多新面孔,可是绝大部分都是淮西旧人,或者是以前跟着朱元璋的老卒,朱标决定还是培训一些新人。

    “我大明现如今苦啊,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四处缺钱粮,遍地是灾殃,哎……”

    朱标揉了揉脑门,说实话,现如今徐达北伐成功才不过四年多,北方大地被蒙古人祸祸的不轻,其实是个烂摊子。

    良田都被搞成了牛羊马场,千里无人烟……

    黄河夺淮,连年遭灾。

    “得想想办法,北方这模样一直靠朝廷从南方收赋税去补贴也不是办法。”

    朱标心里琢磨。

    徐达当年北伐太过顺利,济南城下,元军八万人,被明军五万人一鼓而下,元军大将脱因帖木儿不服,在西安纠集李思齐旧部十万人,又要和明军碰一下子,结果又被明军吊打。

    在第二次北伐遇到王保保明军惨败之前,大明在北方几乎没有敌手,沿途许多的城池直接投降。

    大明不仅顺手接受了上百万元军降军,红巾军余部,还有十余万前朝的官吏。

    “要不,建议父皇改改赋税?”

    “比如说后世比较重要的士绅一体纳粮,取消人头税,还有火耗归公……”

    朱标想到了这两个法子。

    这俩法子好是好,可是锦衣卫没有建立起绝对的情报优势之前,他还不敢乱搞,怕刚刚稳定下来的大明被玩脱了。

    问题就出在大明现如今,大量任用的前朝元朝的官吏上。

    尤其是基层的税吏……

    元朝搞包税制,一片地方直接包给某个收税官,只要你给蒙古达鲁花赤交税,压根不管你怎么收。

    于是很多地方税吏,直接把税收到了一百多年之后,名目繁多,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

    生前收,死后收,喜事收,白事也收,求他办事收,办了事也要收。

    盘剥之重,世所罕见……

    更离谱的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勾结,给蒙古老爷随便交点税打发,结果出了很多地主豪强,刘福通,郭子兴,方国珍,张士诚,这些个元末枭雄,基本都是地方地主武装,而且个个兵强马壮。

    元朝中央对地方基本没掌控权,地方上胡作非为,朱元璋都说:“元以宽失天下”。

    因为蒙古人将许多良田侵占,用来放牧养马,导致汉人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减,汉地的税吏也拼命的卷,压榨其他汉人。

    这种情况以北方,尤其是黄河改道后的黄泛区最为严重,宋朝黄河改道夺淮,冲出来数千里的黄泛区,连年遭灾,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官吏们便勾结起来欺压百姓,上面捞着,下面欺着。

    没办法,水很多,水又深。

    大明在快速稳定局面后,为了统治需求,必须要用这帮官吏来收税。

    “张耳目,张耳目,为天子者不能张耳目,如盲人摸象。”

    朱标想到这里叹口气。

    前朝的那种恶风气,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改的了的,所以朱元璋反腐力度极大,却屡杀屡腐,官员们前赴后继的贪污腐败。

    对于这种情况,朱元璋积极任用地方上的交税大户为粮长,还从各地选派生员参与收税,测绘天下田地鱼鳞图,按照土地份额来收税,朝廷只要拿着鱼鳞图,就知道有多少田地该交税,在不遭灾,产量差不多的情况下,赋税不会相距甚远,以此来杜绝地方官员贪污。

    但是此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前世朱元璋用了足足十多年才完成此举。

    好在,现如今,他来了,他朱标穿过来了。

    众所周知,我穿越朱标,是大明焕发第二春的开始。

    “锦衣卫要分成两部分,明面上的和暗地里的,类似于大汉的绣衣使者,在各地监听官员,探查民事,同时要用无线电保持畅通的沟通,让皇帝能随时知道地方上的情况……”

    朱标揉了揉下巴,总觉得这样还差点。

    “锦衣卫的职权也要细化,民事,官事,军事,要分成三个部分,军事有夜不收,但军事和民事情报息息相关,此外就是得有人监督锦衣卫,要不也整个东厂?”

    “此外就是科举取士,要快点把科举制度提上日程,科举要学学大宋和元朝,唐朝,五花八门的考,培养一些科研型人才,还有实干型人才。”

    宋朝时候科举十分奇葩,曾经有专门考星象的,考中后直接分去钦天监。

    北宋时,有一年王嗣宗和赵昌言都中进士,文章都很好,文采不相伯仲,于是宋太祖赵匡胤便让他们在大殿上摔跤定胜负,王嗣宗获胜,被称为“摔跤状元”。

    还有考黄道吉日的,元代时科举也考的杂七杂八,有的考星座,有的考算术,去给蒙古人当管家算账。

    宋代的这种分科科举,选拔出来许多大才,比如沈括,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算术学问,物理学知识,杂七杂八都懂得,就连苏轼也懂阴阳五行天文地理,大儒互相之间经常考教算术数学。

    所以宋代能出指南针,活字印刷术,这四大发明中的两样。

    而火铳,神臂弩这些战场利器,也是宋代出现的,尤其是火铳,更是改变了后面的战争格局……

    想到这里,朱标觉得自己还任重而道远,不由得连忙多喝了两口枸杞水。

    ……

    奉天殿。

    侧殿之内,朱元璋正在批阅奏章,前些时日他将汪广洋重新擢升为左丞相,可是汪广洋因为之前被贬过,对于政事开始推诿懒政,总是不能及时将奏章报上来,如今李善长因病告退,朝廷中大量政务挤压,左右丞相如果不能为朱元璋分忧,他便必须自己上阵。

    好在,我有个好大儿。

    “咱的标儿是准备做什么?”

    此时,毛骧正在朱元璋身边,将朱标安排蒋瓛抽调了一千名精锐老卒的事情说了出来。

    朱元璋问了一句,却忽然感觉稍稍有那么一丢丢疲惫,饶是他钢筋铁骨的身子,长期处理政务也有些吃不消,他沉吟片刻,吟诗一首:“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一丈犹拥被……”

    他昨日批阅奏章六七个时辰,还临幸爱妃,属实是能力极强了,不过还是略累,略累。

    毛骧低声道:“太子这些时日虽然没有处理奏章,但政务是丝毫没有耽误过。”

    “哦?兴许,朕也应该像太子取取经?”

    朱元璋心中想到。

    这段时日,朱标可是每天摸鱼,还将政务进行合理的分配丢给手下官吏,过得那是逍遥自在。

    这才是太子的正确躺平姿势?

    先前朱标便给他提过,让朱元璋抓好监管权,施政权和决策权,其实可以一定程度的下放,不必要亲力亲为,那样反而让皇帝累死累活,大臣只需要执行。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或者帝王,要学会当大脑,用嘴巴说,用眼睛看,用心去感受,让臣子当手脚去做,有时也要让臣子自己动手。

    他眯起眼,也默默地端起了桌上的枸杞杯。

    “标儿给咱泡的这枸杞水,的确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