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混在洪武当太子 » 第008章 宋濂肚子里的小九九

第008章 宋濂肚子里的小九九

    “您看看这些奏章,咱写了一些提纲。”

    朱标将自己早就想好的见解一一拿出来,其实历史上这些事情朱元璋也在做,但是朱标让它们更加完善,出现的更早。

    “哦?咱的标儿木有偷懒咧,好说,好说。”

    “爹您就看看,咱这些条陈中不中。”

    朱元璋拿起朱标给的奏章,笑呵呵地看了起来,不时点点头。

    朱标所写的奏章,其实都是如今大明急需紧迫做的事情,一个是重建宝钞提举司衙门,选派官员专门印刷宝钞,也就是大明新钱。

    “新钱”,要搞金本位。

    打破以往,一贯一贯那种,按照朱标来的那个世界,一分钱,五分钱,一毛钱,一块钱这种额度来印刷。

    十分钱,是一文钱,也就是一毛钱。

    按照这个币值印刷,大明能受得了,而且也可以快速给将来的大明皇家银行储备资金。

    第二件事,就是最大规模的海禁,重建市舶提举司衙门。

    海禁,不是坏事,唐朝,宋朝,元朝,都有大规模的海禁,官方来进行海洋贸易,如今朱标提出的建议,是海禁更加严格,然后成立一家公司,唤作“大明海贸公司。”

    “以后所有的对外海商贸易,都要经过大明海贸公司,然后收取印花税。市舶提举司要重新设立,专门划拨港口搞海贸……”

    朱标简单说了下第二个事。

    “嗯,官府用海贸公司,虽然名义上海禁,实际上却是放宽了,只不过所有海商贸易都要放在大明海贸公司里,海禁,禁的是走私……”

    朱元璋轻轻点头。

    他一眼看出,这条政策的好处。

    “对的爹,而且咱还要好好把水师整一整,那辽东纳哈出不是偷袭辽阳么,以后咱水师海军强大了,咱从山东直接跨海过去,收拾他!”

    朱标咧嘴笑道。

    朱元璋轻轻嗯了一声,又看朱标写的其他的条陈。

    第三件事,就是建立“铁冶所”。

    铁冶所,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炼钢铁的,大明要搞海贸,搞国防,搞经济,钢铁是基础,如今大明其实已经有铁冶所的雏形,但是将北方山东收复之后,又多了十几处铁矿,要专门搞个衙门来规制。

    除了山东,河北,山西,辽东,江西,广东阳山,陕西巩昌,都有铁冶所,也就是后世钢铁厂的雏形……

    至于第四件事……

    “裁撤北方的官吏!?”

    朱元璋看的眸子瞪大。

    “标儿,这是为何。”

    “咱在北方,本来收税就困难,还要裁撤北方官吏?”

    朱标眯眼笑道:“爹啊,就是因为北方咱们才收复没几年,所以才要裁撤衙门,让北方的乡党大族自治最好,用他们地方乡绅,族老,少用以前的元朝旧官吏……”

    如今,大明打下北方还不到五年。

    所以北方大地,大部分官员都是元朝旧吏。

    要知道,元朝之所以灭亡,北方山东,河北,河南打成了烂摊子,官员贪腐横行,是最重要的原因……

    朱标咳嗽一声,正色说道:“爹啊,古称任官唯贤,郡得一贤守,县得一贤令,足以致治。今北方有民稀事简的郡县,而设官与烦剧的郡县相同,俸禄、供给未免疲民。”

    “这地方上的乡绅,族老,好歹是本族人,对自己族人还比较好。”

    “北方那些官儿……尤其是给元朝做过税吏的县官,您又不是不知道……这段时间北方为啥反贼四起?还不是收税闹得。”

    “既然如此,不如先缓和矛盾,裁减官员,咱后边儿枪杆子硬了,一个个各个击破,北方要是一个县官儿作恶,可能起来的是一个县起义,要是一个宗族起来作恶,那咱们可以让别的大族跟他们对着干不是……”

    朱标简单讲述了一下这里边儿的利害关系。

    苛政猛于虎。

    北方少折腾,与民休戚,等大明强大起来了,到时候对付地方族老自有办法。

    “你小子,还是你鸡贼!”

    “爹,俺哪鸡贼了,俺可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明太子,俺为大明流过汗,俺为大明流过血!”

    “对对对……”

    朱元璋又笑着看下一条。

    “天下诸司典吏给倬禄?”

    这一条朱元璋眼睛闪了闪,瞬间明白,他沉声说道:“天下诸司典吏俱无俸禄,当商议给俸,又如南人在北,北人在南,远离故乡,当冬夏加给衣服,也应给点米禄,否则他们就会去欺压百姓!”

    朱标咧嘴笑。

    “爹您说咧对。”

    “而且,他们不敢欺负大族,尽逮着穷苦老百姓欺负。”

    “所以,这条很重要,在等三五年,咱们大明皇家银行有本钱了,海贸公司收起来税了,咱们就可以改改新税法,到时候火耗归公,一条鞭法,这些底层干活的小吏就更重要了,得重视者。”

    “县官老爷有几个?小吏那是一大队,他们可是代表着俺们大明的形象。”

    “他们欺压百姓,在百姓眼里,就是俺们大明欺压百姓!”

    “好,这条咱马上就下旨去办!”

    “爹,您别慌,还有这个!”

    “效仿诸葛亮,曹操军屯,定屯田法。卫所军屯,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耕种……”

    ……

    朱标和朱元璋在商谈要事,此时的翰林院内,则是另一番场景。

    诸多翰林学士,窃窃私语,言说起即将去出使云南的使者来,众多大明顶尖读书人们,一个个愁眉苦脸……

    怕啊,咱读书是读书,不想去送命。

    没见着,王炜都被北元梁王给斩了嘛!?

    “刘学士,不如你去吧!”

    “凭什么我要去,我和北元梁王不熟!”

    “你放屁,当年你在大都国子监跟他关系最好,在勾栏听过曲儿喝过花酒,还点过一个……”

    “你闭嘴,再说我揍你!”

    这帮读书人们现如今没有一点矜持,个个吵得面红耳赤,争来争去,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不想去云南出使。

    正使宋濂,也是头大,坐在座位上一脸哀愁。

    翰林院原先本在天界寺,后来洪武三年《元史》修成后,天界寺地方狭隘不堪众人使用,恰逢南京紫禁城皇城修建完毕,便将翰林院放在皇城边上,专为安置文学、经术、卜、医、僧道、书画、弈棋人才,陪侍皇帝游宴娱乐。

    此地也算是国家档案馆,里面有许多金元辽前代史书,还有许多历朝历代典籍,自从洪武三年大明重开科举以来,招揽了不少大才。

    可是儒林对于大明这个新生政权还是持鄙视的态度。

    北方儒林,许多文人都跟着元顺帝远奔漠北,回来的不多。

    南方儒林大部分家族,当年或多或少都跟张士诚沾点关系,许多大儒不为大明效力。

    故而这里的翰林学士们,褒贬不一。

    倒是不少在野文人,名声更大,如施耐庵。

    又如浙东四贤之一,与青田刘基、浦江宋濂齐名的叶子奇,此人便对大明这新生政权冷嘲热讽,写诗怀念前朝,一定程度上,他代表着当今江南儒林的态度。

    他曾给朱元璋手下大臣孙炎上书,提出“革戎夷之风”、“复圣宋之治”,言谈举止都在说大明对读书人不够优待,想要试探试探大明对读书人的态度,尤其是儒家的态度。

    结果朱元璋丝毫不买账。

    大明得天下,朱元璋靠的是淮西功勋集团,靠的是枪杆子在手中捏的很紧,和文人关系不大,朝中文人代表韩国公李善长,虽说是元末文人,还是和施耐庵,刘伯温同科生员出身,但毕竟是落第秀才。

    现如今的左右丞相,汪广洋,胡惟庸,也并非正统儒门中人。

    而且,大明身居高位者,皆为朱元璋淮西老乡。

    大明这个新生政权天生的短板就在于朱元璋草莽出身,没有皇亲国戚或者唐宋宗亲的名头很难吸引到儒林大家投奔……就连韩林儿都要给自己编一个大宋皇室后裔的名头。

    叶子奇这类的江南士林文人十分的酸,写诗嘲讽:“马上短衣多楚客”,暗讽朱元璋手下全是些淮西粗俗武人。

    宋濂心中对于云南之事,也是前途未卜,他勉力做出姿态,与许多翰林交谈,他心中升腾起浓烈的忧虑,太子殿下这般不对啊……他对于文人,怎地忽然变换了态度。

    按道理来说,这去云南出使,派个前元朝威顺王之子伯伯去,就差不多了。

    毕竟,翰林王炜,和北元梁王是同窗,都被他砍了。

    我宋濂去,就算不被砍,被扣押,被关起来!?

    哎……

    自古以来,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说到底,学问还是要在帝王面前求得显贵才有价值。

    宋濂和几个翰林文人心不在焉地聊着,撮着牙花子,琢磨着是不是再去拜访拜访朱标,争取争取,或者直接装病?

    作为之前元朝起居官的宋濂,跟大元遗老遗少关系密切,但他也是出了名的两头下注墙头草,按照他观察,大明攻略云南是迟早之事,自己不想去送死啊。

    怎么办!?

    他琢磨来琢磨去,不由的想到了一个合适的替代自己的人选,瞬间眼眸一亮……

    这人投降大明之后颇受礼遇,但是常常长吁短叹,感觉自己有些郁郁不得志,多次跟宋濂聊天透露出想为大明做点事情的想法。

    何不利用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