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宴楼春 » 第23章 让她们打扮得漂亮些

第23章 让她们打扮得漂亮些

    早在杨世林给沈知蕴透露敬和长公主之事前,沈知蕴就已经找好了梁昭。

    从一开始,沈知蕴就不看好推行互市。

    明明可以轻易收复失地,为何还要推行这保守的商贸。

    况且开通互市,还要等庆国内乱平息,十几个皇子,等他们吵完谁活谁死,谁成谁败的问题,都不知道互市要拖到猴年马月。

    仿佛是给庆国拨善款一般。

    沈知蕴从宁寿宫出来,就被叫去了内阁议事。

    这是早晚的事情。

    沈知蕴心中叹气。

    尽管她与杨世林的政治立场不同,但无可否认,她是靠杨世林扶持,才走到内阁次辅这般地位。

    杨世林在朝中扎根多年,是他运筹帷幄的本事。

    皇上对杨世林还是非常倚重的。

    “大人。”沈知蕴作揖行礼。

    杨世林颔首。

    沈知蕴落座。

    今日内阁不同往日,气氛凝重,彼此都心知肚明。

    “沈大人遭人污蔑,被关入了诏狱,我们都甚是担忧啊。后来又闻沈夫人之事,诸位同僚,都深表哀痛。”邓长春先开口。

    “多谢诸位关心,我已然无事。”沈知蕴说。

    “既然如此,我们便论些公事吧。”邓长春笑着说。

    邓长春正要开口问沈知蕴为何不声不响举荐江予衿之事,沈知蕴先开口了。

    “太后娘娘刚才将我叫到了宁寿宫。”

    众人竖起耳朵听着,等待下言。

    沈知蕴从怀里拿出锦囊,交给杨世林,说,“这是太后娘娘让我南下查办必要之时可用之物。”

    杨世林拿过锦囊,打开一开,呼吸一滞,并未拿出其中的东西,神情变得严肃,沉声说,“这是皇室令牌。”

    众人吃惊,沈知蕴点头,“是的,可见此次学田之事,宁寿宫甚是更关心,马虎不得。”

    严纶吃惊,“看来这查办不好办了。”

    权利越大,风险越大。

    杨世林将锦囊又还给了沈知蕴。

    沈知蕴接着说,“对于学田之事,其实南方很多地产与宫中内官紧密相连。不少内官仗着主子恩宠,私吞了大量地产,说是查办学田,其实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是学田的事情,牵连甚大。”

    “这事你有什么好见解,邓大人?”沈知蕴突然问。

    邓长春心里还惦记着试探沈知蕴关于江予衿的事情,被皇室令牌一惊,现下这么一问,有些没回过神来。

    “嗯?邓大人?”沈知蕴又问。

    她避着内阁议事,内阁不知道她的打算,同样的,她也难以知道内阁对查办学田的谋划,关于人员的调动,她也是今日早朝才知道邓长春要与她一同南下。

    所以提前摸清邓长春查办的方向和打算,是出京前必要的。

    “下官觉得,广设书院不是一时之功,不是这次查办就能完成得了的。所以这次查办,为的就是解决学田贪私问题,将几个大州的书院整治好了,其他小地方才能不敢作恶。”邓长春张口。

    他的意思就是这次查办就是要杀鸡儆猴,正好有皇室令牌,先找几个大州书院放放血,其他地方就好办了。

    沈知蕴其实是不太赞同的,“不然,书院查办和盐税查办不同,像盐税、粮税,这些自古以来就是万金窟窿的东西,越是繁荣的地方私贪作假越是严重。”

    “但是书院查办不同。”沈知蕴一顿,又说,“大州书院也昌盛,地方繁荣,学生们靠学田吃食的情况少之又少,其中大家富商的子弟在其中念书的更不少,总是要念着自家子女的,反而作假的情况并不严重。”

    “反而是穷乡小县,没有书院。而此次广设,就是要给那些贫瘠的县城设立书院,那里官官相护,彼此都有着血缘关系,他们大多不求大富大贵,就守着这土生土长的县城,让那些地方几乎成了那些为官家族的一言堂。如今书院广设,朝廷又是买田又是分田,他们不分轻重,贪私才会严重。”

    严纶开口,“所以沈大人的意思是,从县城开始查办,以彰彻查之心。”

    沈知蕴点头,“是的,从花县、铖县……再到……但我们只是从县城开始,并不是不查州府……”

    沈知蕴开始讲她的路线与打算。

    宁寿宫盯着这事,众人都不敢懈怠,仔细谋算商议着。

    等时候到了,议完事了,邓长春又想开口试探沈知蕴,却被杨世林打断了。

    “可以。考虑周密,但到时候地方不同于京城,一切灵活行事。”杨世林颔首。

    邓长春还想开口。

    “今日议事就到这里吧。”杨世林打断。

    众人拜别首辅。

    邓长春留了下来。

    “大人,为何不问?”邓长春皱眉问。

    杨世林扫了他一眼,端起茶盏轻抿一口“你问了又能如何?”

    看见杨世林不急不慢,邓长春有些着急,“他若说不来个所以然,这学田之事就不能交给她!”

    “他若说,丧母之痛,家中繁忙,没来得及知会内阁,你该如何?”杨世林眼神冷淡。

    邓长春哑然,他总想沈知蕴说出个缘由来,却忘了这本就不需要什么理由,轻易便可应付过去。

    “但他对待政务,不是这种因为私事就忘在脑后的人。”邓长春辩驳。

    “谁不知道呢?”杨世林语气很淡。

    是啊,谁不知道沈知蕴不可能因为什么繁忙什么丧痛,或者什么别的原因,越过杨世林直接像陛下举荐江予衿。

    但那又如何?

    他这样说了,旁人能指着他鼻子质疑,你在说谎,你另有想法。

    邓长春有些茫然,问,“那我们该如何?”

    “他得了宁寿宫的令牌,圣旨有人下来了,还能改的了吗?”杨世林顿了顿,“他今日最大的疏漏,就是不该把宁寿宫的令牌告知我们。”

    邓长春不解,“他这不是为表对内阁的忠心吗?”

    杨世林冷笑,“内阁知晓了宁寿宫的意思有什么用?左右钦差大臣就他一任,我们知此事,便更不能在查办前找他麻烦了。”

    杨世林眼眸暗沉,“况且……他这样的人,这令牌便该藏着,如此坦诚,便是真正有鬼。”

    本来杨世林不敢肯定沈知蕴有异心,但现在他可以肯定了。

    “那大人,这次查办……”邓长春话不说尽,意有所指。

    只要杨世林给个意思,这沈知蕴便能在查办中栽个大坑。

    杨世林摇头,“不用,宁寿宫盯着,他出了事,便是内阁的事。”

    沈知蕴的目的达到了,他现在确实不能动他。

    养熟的豺狼,现在要反咬主人一口了。

    杨世林眼中寒光一现。

    早在杨世林给沈知蕴透露敬和长公主之事前,沈知蕴就已经找好了梁昭。

    从一开始,沈知蕴就不看好推行互市。

    明明可以轻易收复失地,为何还要推行这保守的商贸。

    况且开通互市,还要等庆国内乱平息,十几个皇子,等他们吵完谁活谁死,谁成谁败的问题,都不知道互市要拖到猴年马月。

    仿佛是给庆国拨善款一般。

    沈知蕴从宁寿宫出来,就被叫去了内阁议事。

    这是早晚的事情。

    沈知蕴心中叹气。

    尽管她与杨世林的政治立场不同,但无可否认,她是靠杨世林扶持,才走到内阁次辅这般地位。

    杨世林在朝中扎根多年,是他运筹帷幄的本事。

    皇上对杨世林还是非常倚重的。

    “大人。”沈知蕴作揖行礼。

    杨世林颔首。

    沈知蕴落座。

    今日内阁不同往日,气氛凝重,彼此都心知肚明。

    “沈大人遭人污蔑,被关入了诏狱,我们都甚是担忧啊。后来又闻沈夫人之事,诸位同僚,都深表哀痛。”邓长春先开口。

    “多谢诸位关心,我已然无事。”沈知蕴说。

    “既然如此,我们便论些公事吧。”邓长春笑着说。

    邓长春正要开口问沈知蕴为何不声不响举荐江予衿之事,沈知蕴先开口了。

    “太后娘娘刚才将我叫到了宁寿宫。”

    众人竖起耳朵听着,等待下言。

    沈知蕴从怀里拿出锦囊,交给杨世林,说,“这是太后娘娘让我南下查办必要之时可用之物。”

    杨世林拿过锦囊,打开一开,呼吸一滞,并未拿出其中的东西,神情变得严肃,沉声说,“这是皇室令牌。”

    众人吃惊,沈知蕴点头,“是的,可见此次学田之事,宁寿宫甚是更关心,马虎不得。”

    严纶吃惊,“看来这查办不好办了。”

    权利越大,风险越大。

    杨世林将锦囊又还给了沈知蕴。

    沈知蕴接着说,“对于学田之事,其实南方很多地产与宫中内官紧密相连。不少内官仗着主子恩宠,私吞了大量地产,说是查办学田,其实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是学田的事情,牵连甚大。”

    “这事你有什么好见解,邓大人?”沈知蕴突然问。

    邓长春心里还惦记着试探沈知蕴关于江予衿的事情,被皇室令牌一惊,现下这么一问,有些没回过神来。

    “嗯?邓大人?”沈知蕴又问。

    她避着内阁议事,内阁不知道她的打算,同样的,她也难以知道内阁对查办学田的谋划,关于人员的调动,她也是今日早朝才知道邓长春要与她一同南下。

    所以提前摸清邓长春查办的方向和打算,是出京前必要的。

    “下官觉得,广设书院不是一时之功,不是这次查办就能完成得了的。所以这次查办,为的就是解决学田贪私问题,将几个大州的书院整治好了,其他小地方才能不敢作恶。”邓长春张口。

    他的意思就是这次查办就是要杀鸡儆猴,正好有皇室令牌,先找几个大州书院放放血,其他地方就好办了。

    沈知蕴其实是不太赞同的,“不然,书院查办和盐税查办不同,像盐税、粮税,这些自古以来就是万金窟窿的东西,越是繁荣的地方私贪作假越是严重。”

    “但是书院查办不同。”沈知蕴一顿,又说,“大州书院也昌盛,地方繁荣,学生们靠学田吃食的情况少之又少,其中大家富商的子弟在其中念书的更不少,总是要念着自家子女的,反而作假的情况并不严重。”

    “反而是穷乡小县,没有书院。而此次广设,就是要给那些贫瘠的县城设立书院,那里官官相护,彼此都有着血缘关系,他们大多不求大富大贵,就守着这土生土长的县城,让那些地方几乎成了那些为官家族的一言堂。如今书院广设,朝廷又是买田又是分田,他们不分轻重,贪私才会严重。”

    严纶开口,“所以沈大人的意思是,从县城开始查办,以彰彻查之心。”

    沈知蕴点头,“是的,从花县、铖县……再到……但我们只是从县城开始,并不是不查州府……”

    沈知蕴开始讲她的路线与打算。

    宁寿宫盯着这事,众人都不敢懈怠,仔细谋算商议着。

    等时候到了,议完事了,邓长春又想开口试探沈知蕴,却被杨世林打断了。

    “可以。考虑周密,但到时候地方不同于京城,一切灵活行事。”杨世林颔首。

    邓长春还想开口。

    “今日议事就到这里吧。”杨世林打断。

    众人拜别首辅。

    邓长春留了下来。

    “大人,为何不问?”邓长春皱眉问。

    杨世林扫了他一眼,端起茶盏轻抿一口“你问了又能如何?”

    看见杨世林不急不慢,邓长春有些着急,“他若说不来个所以然,这学田之事就不能交给她!”

    “他若说,丧母之痛,家中繁忙,没来得及知会内阁,你该如何?”杨世林眼神冷淡。

    邓长春哑然,他总想沈知蕴说出个缘由来,却忘了这本就不需要什么理由,轻易便可应付过去。

    “但他对待政务,不是这种因为私事就忘在脑后的人。”邓长春辩驳。

    “谁不知道呢?”杨世林语气很淡。

    是啊,谁不知道沈知蕴不可能因为什么繁忙什么丧痛,或者什么别的原因,越过杨世林直接像陛下举荐江予衿。

    但那又如何?

    他这样说了,旁人能指着他鼻子质疑,你在说谎,你另有想法。

    邓长春有些茫然,问,“那我们该如何?”

    “他得了宁寿宫的令牌,圣旨有人下来了,还能改的了吗?”杨世林顿了顿,“他今日最大的疏漏,就是不该把宁寿宫的令牌告知我们。”

    邓长春不解,“他这不是为表对内阁的忠心吗?”

    杨世林冷笑,“内阁知晓了宁寿宫的意思有什么用?左右钦差大臣就他一任,我们知此事,便更不能在查办前找他麻烦了。”

    杨世林眼眸暗沉,“况且……他这样的人,这令牌便该藏着,如此坦诚,便是真正有鬼。”

    本来杨世林不敢肯定沈知蕴有异心,但现在他可以肯定了。

    “那大人,这次查办……”邓长春话不说尽,意有所指。

    只要杨世林给个意思,这沈知蕴便能在查办中栽个大坑。

    杨世林摇头,“不用,宁寿宫盯着,他出了事,便是内阁的事。”

    沈知蕴的目的达到了,他现在确实不能动他。

    养熟的豺狼,现在要反咬主人一口了。

    杨世林眼中寒光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