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通鉴 » 第五章 隋炀帝(1)

第五章 隋炀帝(1)

    隋炀帝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除掉他的弟弟杨谅——手握重兵且随队多次出征,是个巨大的威胁。他用文帝留下的玺书征召杨谅入朝,但忘记了文帝是个疑心重的人。之前,文帝为了防止将来有人跟他当年一样把持朝政,曾与杨谅暗中约定:“倘若用玺书征召你入朝,我会在“敕”字的旁边加上一点。如果没有,就说明不是我的旨意。”于是杨谅没有上当,连夜调动军队准备造反。

    杨谅的谋臣王頍(kuǐ)建议他长驱直入,直取都城长安:“我们现在所统领的将士,家属都在函谷关以西(陕西)。而我们现在地处函谷关以东,所以应当直取都城。如果只是想在山东附近割据,就应当任用关东人。”优柔寡断的杨谅没有采纳这条建议,而是选拔出了一批骁勇善战的骑兵,戴着女人用的头巾,诈称是自己的宫人要返回长安。掌管城门的人没有察觉,被杨谅偷袭占领了蒲州(山西南部,与陕西隔河相望),并马上得到了城中豪杰的响应。蒲州的守将发现有变故,赶紧翻墙向长安逃跑。

    此时的杨谅理应迅速进军长安,趁通风报信的人没赶到打一个措手不及,但鼠目寸光的他却选择了固守蒲州。而杨素已率领着轻骑五千,前来偷袭蒲州。他特别选在了夜晚渡河,命令在船上多多放置湿草,以免踩踏在上面发出声响,又命令士兵口中含着木片以使大家都不能发声。安然渡河后,等待天亮发起全军突袭,一举攻克了蒲州。出征时,他曾公布自己打算击溃叛军的时间,结果与他预估的一模一样。

    后来杨谅带领十多万军队屯兵高地,长达五十里。杨素命令自己手下与他直接对垒,排开阵型。自己则带领突击队暗中进山,沿着崖谷进军。突击队的士兵都忌惮对方的强大,大都不愿出战,都想留下来守军营。嗜杀的杨素故技重施,立刻将想留下防守军营的三百人叫出来,全部处死。再命令选拔出战的人,这回可没人敢留下了。于是他率领着这些士兵暗中进军,突然袭击杨谅的北面,直指营区,对方还不知道这些士兵是从哪过来的就被杀死了,伤亡数万人。

    杨谅十分害怕想退兵,碰巧这时下起了大雨。王頍建议:“杨素孤军远征,现在兵马都已经疲惫。只要咱们率军突击,以现在这个情势必能够获胜。如果敌人还在而我们撤退就是示弱,不光打击将士们的斗志,甚至会造成局势的崩溃。”杨谅不听,带兵退守。杨素趁机进军围攻,大破杨谅,俘虏了他。

    王頍逃入山中,预备逃奔突厥,没想到道路塌方了。他自知不免于难,对自己儿子说:“我的文韬武略不输杨素,可惜遇到庸主,言论多不被采纳。我不能接受被俘虏,招来胆小无能的骂名。我死之后你要小心逃命,千万不要去投奔那些亲戚故旧。”说完之后就自杀身亡了。他的儿子因为好几天没有东西吃实在太饿了,只能投奔自己原来的老友,果然被朋友出卖给了官府最终被俘。后来官府通过王頍儿子挖出了他的尸身,枭首洛阳。

    群臣上奏要处死杨谅,炀帝不许。最后除掉了他的爵位、废为平民,终身幽禁。

    当初,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两人情爱甚笃,文帝曾对皇后发誓绝不与其他女子再有子嗣。他曾自豪的向百官炫耀说:“前代君王妻妾成群,导致正妻生的的嫡子与侧室生的庶子夺权争位,倾覆了社稷。朕可不一样,五子同母,都是亲兄弟,可以高枕无忧了。”结果老大杨勇和老四杨秀被老二杨广害死,老三杨俊被文帝猜忌而死,老五杨谅造反老二杨广被终身囚禁,老二杨广最终惨死成了亡国之君。这五个生来就站在天下之巅的兄弟,彼此相互猜忌,自相残杀,没有一个善终的。

    文帝当初的判断有理可据,只是他到死也没有想清楚,自古帝王家的斗争从来都不是因为长幼嫡庶,而是因为背后盘根错节的——利益。是利益使得兄弟反目,是利益使得父子成仇。若是在寻常百姓家,在一对严父慈母的谆谆教导下,相信杨勇、杨广、杨俊、杨秀、杨谅会成为五个相亲相爱的好兄弟——至少也不会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所处的名位的错,就像隋朝最后一个皇帝皇泰主临死前所说的那样:“只愿来生不复在帝王家。”

    不只是他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被利益所纠缠困扰?每个人都想逃避命运,每个人都被命运捉弄。人类社会的运作,就像《史记》中所记载的那样:“皆为利来,皆为利往”。我们为了主宰命运去追逐利益,却不知追逐利益本身可能就是我们的命运。人生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大部分的痛苦根源于利益,众生皆苦,正如现实社会中苦苦挣扎的你我。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追逐利益迷失自我,急功近利,丧尽天良,最终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牢牢抓着利益不放只会被束缚的更紧,放下了利益也就摆脱了命运,摆脱了无尽痛苦的因果轮回。只是知易行难,大部分人很难做到,对于利益的执着往往不死不休。小部分能割舍掉的,就是那些所谓“开悟”之人,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

    平定杨谅之后,炀帝迎来双喜临门——陈后主也死了。虽然陈后主人微言轻,但还是需要追赠他一个谥号的,炀帝想了想,“如此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就赐名他‘炀’吧,陈炀帝。”说完得意地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满意地笑了起来,殊不知将来这个自己起的名字也会用在自己身上。

    不久后契丹侵犯了营州(现在辽宁)。隋朝监军韦云起立马领着手边的突厥部队前去讨伐,他将部队伪装成前往高丽做生意的商队,叫突厥人前去欺骗契丹人。契丹原本就是突厥的下属,果然没有猜疑,没做任何防备。韦云起趁机快马偷袭,虏获了契丹男女老幼四万人。杀死了其中的男性,将留下的女性和牛马的一半赏赐给了突厥。虽然胜之不武,但也巩固了边防的安全,炀帝大喜,重赏了他。而这次偷袭也在每个契丹人心中埋下了对汉人和突厥人仇恨的种子。

    当时天下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炀帝觉得都是他的功劳,也该享受享受了。于是大造宫室,让杨素和宇文恺监工建设洛阳,每月劳役的民夫达到两百万人。又建造“显仁宮”,特别选用大江之南、五岭以北的奇材珍石,大肆搜寻海内的花草鸟兽来充实宫殿。又发动淮南十多万百姓开通沟渠,从长安到江都,连建四十多个行宮。洛阳督导的官员十分严酷,导致苦力死了十分之四,最后只能用车子装着死尸运到没人的地方埋了,弄的道路上到处都是。平日,炀帝喜欢在有月亮的夜晚与几千个宫女骑马在宫里游戏,还坐在马上演奏乐曲。等到了秋冬时节宫里的树木凋零了,就命人用剪彩带来当做叶子,池塘里也用彩带剪成菱角、荷叶的样子飘着。

    炀帝时还有个伟大的建造——龙舟,为了他巡幸江都(江苏扬州)而建。龙舟共有四层,接近五十丈。最上层分为正殿、内殿、东西堂。中间两层共有一百二十个房间,都拿金玉装饰。下层是下人房,用来给宫女和内侍住的。这艘豪华游轮可见一斑,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任何国家,让人想起了泰坦尼克号。龙舟所过州县,必须精心准备饭食,有的地方官甚至用了一百辆车来载运,极尽水陆珍奇。等到船上的人大快朵颐之后,吃不完的东西随手一扔就继续出发了。

    606年,可能是炀帝之前伤天害理的事情做的太多了。他的第一个太子——杨昭,一个大胖子,从长安来朝见。因为过于劳累引发疾病,去世了。炀帝痛哭,哭了几声就停止了,然后命令宫女继续奏乐,好像没发生一样。

    跟太子一样的还有杨素,这个稳定隋朝社稷,扶持炀帝上位的第一功臣,也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他身患重病,炀帝表面十分礼遇,赐上等药材,背地里却反复询问御医他什么时候死。他也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对弟弟杨约说:“我这一生,功名利禄都已到了极点,哪里还需要再活下去呢?”当年7月,杨素与世长辞。他这一生,军旅为家,却靠着政治斗争身居高位。因炀帝取得权位富贵,又因炀帝灰飞烟灭,跟陈霸先一样落了个被挖坟掘墓的下场,这是怎么回事?请往后看。

    炀帝即位后就像个暴发户,特别喜欢向蛮夷外族炫富。他特地召见了突厥的启民可汗入朝,然后搜罗天下技艺精湛的乐工进宫奏乐。在芳华苑大宴,放出了名叫舍利兽的神兽,它跳来跳去弄得周围都是水,还有珍稀的龟、鳖、鱼、虫,放养的满地都是。又找来几个人头顶竹竿,上面还有人跳舞,还有杂耍的师傅口中吐火,也就是现在的杂技。这些表演的人身上都穿着华丽的服饰,把洛阳和长安的丝绸都快用光了。炀帝也灵感大发,写出很多冶艳的篇章,命令乐工编成乐曲然后唱出。突厥人哪见过这阵仗,启民可汗感叹道:“这才是该有的生活啊。”十分仰慕汉民族的文化和风采,请求解掉辫子(当时突厥是绑辫子的),来效仿隋朝的风貌人情。炀帝大悦,对身边人说:“这些蛮夷外族能够归服,是卿等的功劳啊。”

    炀帝经过雁门(现在山西),看到太守丘和上贡的食物非常精致美味,当下就赏赐他升了官。等到了马邑,正赶上太守是个生活简朴的人,没有任何贡献。炀帝很不高兴,当即下令让他去找丘和,好好学学怎么招待皇上。自此,炀帝所到的地方,当地父母官都竞相搜刮百姓以取得丰盛奢靡的食物来给他。

    后来,炀帝出兵塞外炫耀武力,直接突入到突厥部的涿郡(现在河北)。突厥的启民可汗特别召集了当时奚族、室韦族的酋长前来觐见。隋朝的武卫将军长孙晟看到牙帐里长了很多草,想下令让他们各部落来割除,以彰显天子威仪,于是指着帐前的草说:“这棵草很香啊。”

    启民可汗闻了闻:“一点都不香啊。”

    长孙晟说:“我们大隋天子所到之处,接待的诸侯从来都是悉心准备,来显示十分的诚心。现在帐里这么多青草,如果不是因为它有沁人心脾的香味,怎么可能还没有拔掉呢?”

    启民可汗恍然大悟:“这是奴的错!是我们边远地区的人不懂礼数,多谢将军教诲。”说着立马拔出佩刀,身先士卒的割起草来。于是各部族酋长也正争相效仿他。炀帝听了,更加欣赏长孙晟。

    长孙晟作为隋朝著名的外交家,一向大气沉稳,足智多谋,常年与突厥等外夷打交道。文帝时,有一次突利可汗通过他向隋朝告密,说突厥内部的都蓝可汗在秘密建造攻城器具,想要进攻隋朝的大同城(山西)。于是文帝下令让杨谅、高颎、杨素出兵防御。都蓝可汗得知后大怒,当即集结兵力进攻突利可汗,杀光了他的家人兄弟。突利可汗只得与长孙晟向南逃跑,身边只剩几名骑兵。突利可汗觉得自己打了败仗,如果投降隋朝会被看不起,不受礼遇,想投奔其他部落。长孙晟知道后,暗中派遣使者到镇子里举起烽火。突利可汗看到周围四处都是火光,询问长孙晟怎么回事,长孙晟蒙骗他:“我们大隋的法令,贼兵少就举两处烽火,贼兵多就举三处。现在这到处都是烽火的形势,说明贼兵漫山遍野啊!”突利可汗大惧,不再敢出城,最后投降到了长安。

    后来,长孙晟育有一儿一女。女儿成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孙皇后。而儿子长孙无忌,帮助唐太宗赢得了玄武门之役,又帮助唐高宗取得了皇位。可谓一家皆能人,虎父无犬子(女)。

    炀帝十分倾慕秦始皇、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功业,所以征调民夫百万来修筑长城,还大肆花销来经营远方蛮夷,疏通西域。但同时他又改变不了自己商纣王、秦二世的生活习惯,没有一天不修建宫室,不荒淫享乐的。

    当时天下承平,百姓丰实,主要是之前的文帝打下的基础。但炀帝却把财富都用在了外人身上,经常请外族蛮夷入朝做客。曾将所有的外族酋长集聚在洛阳,盛大地演出百戏,方圆有五千步那么长。演奏乐器的就有一万八千人,声音传到了几十里之外。从黄昏到天亮,灯火通明,整整一个月没有结束,所耗费的钱财不可胜计。同时,外族途经的郡县也下令要重金接待他们。命令张掖、武威等对外重镇,男女必须装扮华丽,披金戴银,来显示中国的强大。凡是衣服车马不够鲜艳的,郡县都要加以监督改进。弄得当地官员都疲于迎来送往,所耗甚多。后来各个外族请求进入中原做买卖,炀帝也为他们安排。让各地的店主都重新修饰店面,将珍贵的货物全摆出来,卖菜的也得坐在最名贵的“龙须席”上卖。只要外族客人经过酒食店,店主就要邀请他们进来,让他们吃饱喝足还不能收他们钱,就说:“我们中国物产丰富,吃饭喝酒从来不花钱。”外族的客人都赞叹惊奇,“中原还有这种好事,看来我们对天下的了解还是太少。”后来,有个外族人找到了当地官员说道:“我看路上还有一些衣不蔽体的穷人,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送给他们,他们和你们一样都是中原人呢。”当地官员瞬间羞愧地不知怎么回答。

    炀帝曾招抚琉球,也就是现在的台湾,琉球不听,他就派兵攻打他们。隋军航行了一个多月才到那边,数次击败当地守军,大获全胜,俘获一万多人。日本倭王多利思比孤也来进贡,送信给炀帝说:“日出地方的天子致书日落地方的天子,祝你万寿无疆。”炀帝看了很不高兴,噢你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我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跟鸿胪卿说:“以后这种小地方蛮夷寄来的书信,不要再拿给我看。”

    别看炀帝不务正业,上朝的时候还是威严不凡,态度严肃的,可惜脑子里想的还是那些声乐女色的事。大夫郭衍劝他不用再效仿之前的文帝每天都上朝,五日一上朝就行了。炀帝一听,这是个忠臣啊!跟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更加肆无忌惮的游玩,把天下的名山大川都旅游了一个遍,顺便再找找风景秀丽的地方来修建行宫。有次车驾返回的路上下起了大雪,加上山道狭窄,文武官员大家都饥寒交迫,士兵冻死的有一大半。后宫的妃子公主都狼狈不堪,只得和士兵一起杂居睡在山里。炀帝自己却暖暖和和的做着大梦。

    当年文帝的左膀右臂——苏威和高颎都苦苦劝谏炀帝不要再这样下去,炀帝假装听不见。高颎退下后说道:“当年周朝的宣帝就是喜欢吃喝玩乐而亡国,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现在朝廷纲纪如此混乱,不知道皇上什么时候才能醒悟?另外朝廷对突厥的启民可汗过于优待,这个奴虏非常了解我们隋朝的虚实、山川地势,很可能会成为后患的。”贺若弼也私下议论宴请突厥太过频繁。结果他们的话都被告了密,炀帝认为是在毁谤朝廷毁谤他。于是下令将高颎、贺若弼全部诛杀,儿子流放,妻子女儿没入官府为婢。

    不知道高颎临死前还会不会想起炀帝当年那句:“高公你好样的,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你。”但总之,这就是他悲惨的一生。一个为大隋尽心尽力,以天下为己任的人,落了个被皇后陷害,被文帝猜忌,最后被炀帝处死的下场。而贺若弼呢,死的时候不知道舌头还会不会痛,能不能想起他父亲临终前的叮嘱。

    前太子杨昭死后,齐王杨暕(jiǎn)依照顺序成为了新太子。而后他也变得骄傲放纵,亲近小人,常派手下出宫搜寻美女,后来竟搜到了自己父亲头上。乐平公主曾上奏炀帝,说有个姓柳的女子很是美丽,结果这女子转眼就出现在了杨暕府上——从审美来看,他们确实是亲父子!炀帝知道后大为恼火。而杨暕带着柳姓美女日夜笙歌,到最后也没舍得献给父亲。还有一次他陪炀帝打猎,张弓搭箭“唰唰唰”,射猎了好多麋鹿。结果他满载而归,炀帝一点没有,顿时很没面子。看着嬉皮笑脸的杨暕,炀帝突然觉得:这哪是我的儿子?看他当太子的样子,倒像是我大哥杨勇的儿子。

    后来御史为了迎合炀帝,一起弹劾了杨暕,揭发了他许多丑闻。包括和姐姐私通;设巫蛊诅咒已故太子的儿子,好让自己能稳坐太子之位等。从此,杨暕的恩宠越来越弱,父子之间的猜忌也越来越深。

    此时的炀帝什么都有了,但还有个执念一直没实现——高丽。当年那个还不是太子的他,亲眼看着隋朝军队大败而归,看着父亲文帝被高丽王写信嘲讽。高丽本来就是商纣王的叔叔箕子的封地,在汉朝、晋朝时都是中国的郡县,现在却不愿意臣服,看来是时候了!

    611年,炀帝下令御驾亲征高丽。诏令幽州总管大造舟舰,船工夜以继日的泡在水中,腰部以下都生出了蛆。又下令河南、淮南、江南修造战车五万辆。还下令募集天下之兵,全部到河北涿郡集合。7月的涿郡,首尾相连的战船长达一千多里。军队和运送武器的人在路上相互奔走,多达几十万人,造成了拥挤堵塞,日夜不停。饿死累死的人倒在路边没人埋,臭气熏天,天下骚动。又征调农夫运送粮草,导致农民失去了耕作时机,田地多半荒废,后来发生了灾荒。百姓没东西吃,加上官府又不断抓他们去从军,很多人只能相互聚集成为寇贼。

    这个时候,有两个未来的枭雄开始崭露头角,一个叫王世充,一个叫窦建德。王世充本来姓支,西域胡人。后来随母改嫁到王家,用了王姓。他性格诡诈口才又好,特别爱读史书和兵法,通晓律令,善于揣测人主的想法。炀帝几次临幸江都,他都阿谀谄媚,把炀帝伺候的如沐春风。担任宫殿监工的他,把行宫建造的金碧辉煌,务求奢华,还经常上贡各种珍宝,颇得宠幸。窦建德是山东大汉,少有侠气,胆力过人,在乡里颇有威望。后来赶上炀帝东征高丽,他毅然决然的想投身报国。但之后看到官府居然强行逼迫百姓从军,弄得很多家破人亡。于是他聚集了数百个无赖少年落草为寇,反抗官府,官府知道后把他全家都杀了。窦建德为人真诚,能够和将士同甘共苦,大家都愿意跟着他,不久人数就超过了万人。

    612年,炀帝起兵百万进攻高丽的平壤城。众军会兵一处,靠着辽水摆开阵势,高丽的军队截断水流,不让隋军渡河。左将军麦铁杖说:“男子汉大丈夫,性命自有所在,宁可夭折在冲锋的路上,也不能老死在儿女的怀中!”于是率领敢死队冲在最前,可是炀帝督建的浮桥太短,根本到不了对岸。隋军十分骁勇,争相跳进水中与岸上的敌人作战。高丽兵利用岸上的高度进攻,隋军无法登岸,死伤惨重,麦铁杖也舍身殉国。炀帝只得退军,从新造好浮桥,这回打的高丽军大败,死伤一万多人——其实第一次的伤亡本没有必要,发现准备不利就该果断撤军,炀帝的带兵水平可见一般。

    各军乘胜进攻,到达了高丽的门户——辽东城下。炀帝告诫诸将,第一,我们是仁义之师,要建立好名声,但凡城内有人投降,就不可滥杀。第二,凡是进军行止,全部都要上奏由朕裁定,等到回复后才能执行,不得擅自做主。这两个指令都很完美的踩中了兵家大忌。之后进攻辽东城,城池马上就要陷落了,高丽人只得投降。后来发现只要提出投降隋军就不进攻了,这么好用的功能高丽人当然不能放过,一看打不过就说要投降,一边说投降一边还进攻。加上各个将领凡事都要先上书询问才能决定,也不确定是该攻还是不该攻,延误了战机。隋军大乱,如此再三,辽东城久攻不下,炀帝只能先返回六合城指挥。

    大军远征,尤其深入敌方国家,最重要的命门就是粮草。当初,隋军每人的确是配给了一百天的口粮,但有个问题——太重了。士兵相当于每天背着几大袋米在行军,根本无法按时到达目的地,扔了的话又会食不果腹,进退两难。所以越往后隋军越疲劳,越饥饿。而高丽本来就善于守城,打出了几次漂亮的战役:假装败退把隋军引入城,等他们饥饿的到处找食物时,大发伏兵击溃了他们。又派间谍诈降,打探隋军虚实,然后和隋将宇文述交兵时故意输了七次,假装投降说只要隋朝退兵,就带着高丽王前来投降。宇文述因为军中缺粮缺的厉害,又看到早已疲惫不堪的将士,加上炀帝要求的“投降不杀,报告给他”的命令,只得暂时撤退。等隋军撤退,渡河正渡到一半的时候,狡猾的高丽从后面突然袭击,隋军顿时溃败。将领士兵全部溃逃,跑了一天一夜才到达鸭绿江边。全程四百五十里路,剩了两千七百人,丢掉了几万的作战器械。

    炀帝大怒,只得下令撤军,第一次出征高丽以惨败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