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革了他大明 » 第三十七章 解决问题要先立宪(求推荐票)

第三十七章 解决问题要先立宪(求推荐票)

    高霖端着一碗汤面蹲在遮阴的树下嘶溜嘶溜的吃着,说实话他不喜欢吃这种汤汤水水的食物,但是现在条件有限,只得将就了。

    可一胖的朱棣确实让他大开眼界,只见这家伙飞快的吃完了一碗后竟还要去拿。

    “哎,我说你醒了啊。”高霖一把拉住朱棣。

    朱棣很是不解,反问道:“为啥啊,我还没吃饱呢。”

    高霖用筷子指了指周边的军匠说:“你平日又不缺油水,再说你下午又不干活。你可知这些人平日多少时日才能吃上这一回细粮?”

    “高大人说的对,俺上次吃到这白面还是上回俺家大郎娶亲,我去找人换了那么一点。”蒋三在一旁帮腔道,说完他还贪婪的舔了一下嘴唇。

    “怎么会这样呢。”朱棣一下没有了食欲,坐在一旁喃喃自语了起来。他有些想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朝中大臣都说现在是圣主临朝,国泰民安。可是为什么竟然连一碗白面都吃不上呢?

    “高兄。”朱棣艰难的张开口:“这就是你说的剥削么?”

    “应该是剥削的一种表现罢了。”高霖嘟囔道。

    朱棣这时又开口询问道:“那我们这次来建这个水锥工厂,是不是为了提高生产力?”

    高霖看着未来的永乐大帝,真是孺子可教啊。于是他点了点头道:

    “是的,像水锥工厂我们利用了水力,水力要比人力或者畜力的强度大,持久力长。但是水力机械也有缺点,就是受到地貌的限制。不过即使如此,当有一天水力工厂能够遍布我国的大江大河之时,你想象一下我们到时候生产农具的速度,生产武器的速度。我管这种能够提高生产力的学问成为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第一生产力。”

    说完这些,高霖又补充道:“秦国之所以能灭六国,就是因为他们铁器是当时七雄之中最好的。铁制作的农具让秦国的百姓能够耕种更加多土地,铁制作的武器让秦国的将士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这些最加上商君为秦国制定的“壹山泽”的国家物质垄断主义的指导思想,六国何愁不灭呢?”

    朱棣好奇的问道:“那我朝能否用这秦朝之法来治国呢?”

    高霖细细的思量了一下,然后摇头道:“自然不行的,秦之所以二世而亡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解决不了。就是这壹山泽的治国思想无法用于六国之地,也可以说是六国的贵族余孽抵制这种这思想。到了汉朝这些旧的六国的贵族与新兴贵族慢慢的经过经营形成了士族门阀,繁衍到现在就是标榜自己诗书礼仪传家的名门望族。”

    “我之前说过,皇帝与大臣的利益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话语权这方面。如果皇帝强势,那么大臣的话语权必然就少,他们无法通过自己的意见对国家政策制定和运行起到自己的影响力。”

    “那如果是像我父皇或者李世民这样的明君呢,他们也会追求话语权么?”朱棣不禁问道。

    “会,大臣在入仕之前在学术场域中掌握儒家治国理念的同时,也生成了话语权平等的信仰。所以一旦他们进入朝廷,对于品级高的大臣来说,具有与皇帝共治天下的精神信仰和政治追究就成为了他们目标。而品级较低的,由于科道言官具有弹劾大臣、监督朝政的权利,他们也会追求同等的政治诉求,并且认为这种追究是绝对公平的。”

    说到这里高霖开始严肃起来:“一旦这种政治诉求成功,朝堂的话语权被大臣全部掌握。那么政治平衡就被打破了,皇帝失去了话语权就等于失去了对皇权掌握。”

    “所以皇帝在失去话语权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太监来制衡大臣?我说的可对?”朱棣一点就透的插嘴道。

    “是的,宦官名义上属于皇帝的奴隶,他们没有生育力,个人荣辱只能依附于皇帝一人。但是当太监掌握话语权的时候,晚唐的局面就会重演,皇帝会成为太监的玩物,是废是立皆在太监的掌握之中。”

    朱棣一时焦急起来,如若按照高霖所说的情况,话语权只能把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可每个朝代都有昏君,或者平庸之辈。一旦他们在朝政上斗不过臣子的话,那么这种情况是必然出现的。

    朱棣面色严肃起来:“按高兄这么说,这皇帝与大臣之间、或是宦官在话语权的平衡上,就无解了么?”

    高霖微微一笑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建立一部宪法,然后依法治国。”

    “宪法?我朝不是有《明律》么?为什么还要制定?”

    高霖忽然想到在这个时期“宪”和“法”是一个意思,都是指的法律的意思。

    比如《尚书》:鉴于先王成宪。《论语.国语》:赏善罚奸,国之宪法。《管子.七法》:在一体之治,古能出号令,明宪法矣。

    所以刚刚朱棣才领会错意思。

    “我说的宪法跟你所理解的法律并不一样,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它凭借国家权力来强制执行,以保证统治秩序的稳定。在《明律》中,或者说是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律法,其实本质上是讲法律只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强硬手段。它强调皇权的至上性,同时也划分了对皇权的限制。”

    高霖接着说道:“而我说的宪法,是作为国家根本法,它的内容在于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是国家的总章程。因而宪法又称为“母法”、“最高法”,普通法律则被称为“子法””

    “那我现在建议父皇去建立一部宪法?”朱棣提议的问道。

    高霖则失望的摇了摇头,表示不认可道:“先不说当今陛下同不同意,就是大臣们肯定是不认可的。因为儒家视周礼为纲吉,又以程朱理学来控制思想道德伦理。所以现在立宪轻则招致群臣反对,重则内外震荡,国家社稷危矣。”

    “那就一直这么拖着么?”朱棣很是失望,有一种无力感袭来。

    高霖则摊开双手,说道:“我早给过你答案了,你好好想想。”

    闻言,朱棣陷入沉思,可是想了半天还是没有找到答案:“想不出来,高兄别在这里打哑谜了。”

    “提高生产力。”高霖掷地有声的给出了答案。

    “啊?这跟提高生产力有什么关系?”朱棣一时不明白高霖的意思了,这弯拐的对他来说有点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又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这句话你要牢牢的记住,通俗的来说就是生产力提高了,社会的经济规模总和就会提高,从而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不管是思想上还是政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