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盘点明太宗,老朱都懵逼了! » 第76章:这四海之大,哪里不能取得!

第76章:这四海之大,哪里不能取得!

    这四海之大,哪里不能取得!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骄傲不已,这就是自己的大汉!

    百辆钢虽然难以普及,但他大汉依旧有不少人精通此道!

    至于炒钢法,如今在他大汉的百姓当中一样广为流传!

    他刘彻的军队能之所以能够不断的出击匈奴,除了有诸多以前的皇帝休养生息积攒下的家底外,与这先进的炼钢技术下产生出的大量优质兵器、装甲也有很大的关联!

    只可惜,神迹刚刚描述的氧化和什么碳锰等,他并不能理解,不知何为氧化?

    随后他又想想起名为杜诗的人才,但自己之前还想并无印象!

    如今此人可能还尚未出名,自己并不知晓,当即挥手派人下去找。

    唐朝,贞观三年。

    对于神迹中夸赞他们唐朝的话语,众人或是脸上大笑,又或是心里暗暗自傲不已。

    长孙无忌先从自豪之心当中醒悟过来,眼下不是开心之际,刚刚神迹当中所描述的碳、钢他们并非不懂。

    莫非是这一行的不传之秘?

    可虽然没有见过,但大多数的情况他们是了解的,按神迹所说,碳是存在于铁当中的!

    那可是燃烧取暖之物!

    为何会在铁中!

    而且,似乎只要将碳少了,铁才会好,这又是何等原理?

    他敏锐地直觉告诉他,似乎让唐朝的技术更进一步的原理就在这上面了,倘若他能钻研明白,他们大唐将完成之前神迹所说的扩张至海外!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灌钢法,随着铁制器具普及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普通老百姓对铁的需求也在增加,于是,灌钢法面世了。】

    【灌钢法也被称为团钢法和生熟法,因此,灌钢法分为生铁和熟铁。】

    【生就是将生铁放在炉口,随着温度升不断升高,生铁开始熔化时,用火钳夹住生铁板不断左右移动、翻动,使其与熟铁极为均匀的混合到一起,最终成为含碳量极低、杂质极少的钢材。】

    【灌钢法的出现是华夏民族冶铁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进步。】

    【操作方法比锻钢法要更为简单,只需要铁匠掌握好身体生铁熟铁的熔化和配比,就能制作出不同含碳量的钢,以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

    【同时,这种方法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产出的钢,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远超以往的方法,因此它也就成为了主要的冶铁之法,之后所有朝代的主要冶铁路线之一。】

    【而这也成为了隋唐大力培养骑兵的关键。】

    明朝,洪武十三年。

    灌钢法大家都早已知晓,他们并没有在意所谓的灌钢法,而是注意到了“灌钢法可以得出不同含碳量的钢!以应对不同需求。”

    太子朱炽高先开了口:“也就是说咱们用的钢刀、铁剑等铁制物品当中,都是含有用来烧火取暖的碳!”

    可为什么会含有碳?

    这些不提也罢。

    按照神迹所说,含碳量不同的钢铁也是不同的,可以应对不同需求,也就是说,它们各有各的妙处!

    作为辈分最小的朱瞻基,看着老爹说完,随后补充道:“按照神迹之前所说炒钢法,将生铁炒成熟体,含碳量降低。”

    “也就是说生铁中含碳量高,经过加热成为熟铁后含碳量就低。也就是说加热可以使碳减少!就像咱们烧完碳后,它就化为灰烬,减少了!可这又有何用?”

    而底下的武将们则长年累月的接触兵甲,并且更为熟悉。

    傅友德开口回答道:“太子殿下,熟铁更容易变形,质地更软一些,但同样的遭遇猛烈打击时并不容易断裂。熟铁虽然很坚硬,可若是当做细长的武器来使用,反而容易在和对方拼武器时断裂。”

    这样一来,这大殿里的众人纷纷明白了。

    也就是说碳这个东西含量越高,那么就越坚硬,同时也更容易在外力作用下断裂。

    而含量越低,则越有韧性,越不容易断裂,可随之的也较为软。

    就在大家若有所思的时候。

    神迹依旧继续着。

    【在隋唐时期,灌钢法进一步扩大了规模。为唐朝大量优质铠甲兵器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同始,在铁器的制做方面,唐朝已然开始了大量采用锻制,促进了铁器的多样化和结构的复杂化,不仅提高了铁铠甲的美观性、质量、还提升了它的实用性。】

    【唐朝的制式铠甲与南北朝的铠甲极为相似,然而唐朝的铠甲甲片更大、层层叠叠】

    【覆盖范围远超南北朝时期的铠甲,铠甲覆盖范围可以从脖子一直到脚踝,几乎占据了身体的九成部分,这也让唐朝骑兵的防护能力几乎是历朝历代中最为强悍的存在。】

    【同时,唐朝骑兵的武器也得益于锻铁技术的发展,从而更加锋利、轻便,杀伤力更高!】

    汉朝,建安年间。

    曹操看着唐军的一套又一套不同制式的铠甲,看不到尽头的优质兵器,眼睛都快冒出了红光!

    他多缺兵器啊!

    还有这看起来就极为不凡的兵甲!

    如今他的战马仅仅只是披着一些皮甲,骑兵们更是仅有一些铁制铠甲,而且也没能覆盖全身!

    装备不给力,也就导致了每一次打仗都要损伤几十头战马!

    每一次都让他心痛不已!

    倘若他能有大唐那样的重骑兵,这四海之大,哪里不能取得!

    【在李世民手下的骑兵之所以能有那么大的作用,除了装备精良、将领优秀自身极为出彩外,还有着他们极为优秀的作战方法。】

    【唐军的骑兵并非只会无脑的往前冲,恰恰相反,在李世民的带领下】

    【唐朝的这支骑兵虽然装甲沉重,但不仅没有盲目冲锋,反而讲究灵活多变,大多与步兵相互配合,步兵吸引助主力,骑兵侧面进场,冲散敌阵,从而让对方溃散,一举获胜。】

    【最可贵的是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唐军始终保持着一颗谦虚之心,懂得时刻反省并寻找自己的问题。】

    【在多次征战后,唐军愈发的意识到了骑兵的机动性是多么的关键,因此大多时候他们的战马并不进行装备,而是人披甲马不换,形成简易版的重骑兵。】

    【既保证了骑兵的灵活性,又保证了其强大的冲锋陷阵能力,而这种风格也被唐朝所传承下去,乃至后世。】

    【因此,李世民时期的大唐,诸多加入军队的百姓以能够成为骑兵为荣,而骑兵又以加入李世民所在的编制为荣誉,一旦进入街坊邻居无不送上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