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潍水风云 » 第十一回 蒯彻闲游临淄城 暗赞齐国底蕴厚

第十一回 蒯彻闲游临淄城 暗赞齐国底蕴厚

    且说汉军攻占齐都临淄后,韩信让蒯彻在临淄留守,负责管理临淄城的事务,稳定齐国民心,为韩信东征田广提供粮草和稳固的后方。

    蒯彻自从接受了任务,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把韩信留下的五千汉军由将军张悦带领,部署在临淄城四周,以防齐军的偷袭;贴出告示,把韩信制定的“定齐三令”告知城中百姓,以安民心;派出士兵守卫齐王大殿,防止大殿遭到破坏;安排文书和随从查点好府库物资,把一部分粮食分给城中贫苦百姓,又把筹集起来的粮草、兵器、弓箭等装上马车,由张悦押往作战前线;看城中许多百姓的房屋毁于战争,又寻找工匠,出银两把损毁的房屋修理好……如此忙碌十多天,临淄城的秩序便恢复到战前状态。看着渐渐稳定下来的临淄城,他手捋胡须,略显疲惫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一日,蒯彻吃完早饭,与一个随从走出官舍。他们沿官道一路向西,来到临淄城西门的城墙上,俯视西城门外。在初冬暖阳的照射下,西城门外一览无余,一层薄薄的淡红色烟雾弥漫在原野和农舍的上空,在战争刚刚结束的日子,透出了别样宁静的生活气息。

    突兀在原野上的是一处类似宫殿的建筑,虽有些破旧,却依然巍峨高耸,气势恢宏。蒯彻记起这就是田氏第三位国君田午为聚集天下英才而建造的稷下学宫。他透过薄薄的烟雾凝视着稷下学宫,思绪断断续续向过往延伸,不同时期的人物开始不断地在脑海中跳跃闪现,各个时间片段逐渐连接在一起,场景也由模糊到鲜明清晰,最终都在眼前活跃起来。从战国时期起,有名的儒家、墨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道家、兵家等各家代表人物,开始在这里互相争论、宣传自家学说、论述时局、阐述政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教育、道德、礼仪、天文、地理、医学、农业等等,不一而足。孟轲、商鞅、韩非、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季真、尹文、荀况等各派学者,学识渊博,思想激进,旁征博引,穷尽事理,各种思想,各种学说,都在这里交流、碰撞,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齐国也因此而广罗人才,在诸侯争霸中建立起优势地位。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消灭齐王田建后统一六国,采取文化专制政策,稷下学宫才逐渐消亡……

    正当他沉浸在稷下学宫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云烟中时,随从冻得有些哆嗦,“先生,这里太冷,咱们到别处走走吧。”

    蒯彻一个激灵,忙把思绪拉回到了现实之中,不禁暗暗叹息,稷下学宫如今只剩下破旧的躯壳,已毫无灵魂,什么时候能够恢复才好。

    蒯彻和随从下西城墙,沿官道缓行至北城门,又继续向东城门、南城门转去。

    他一边走,一边看官道两侧的风土人情。到临淄十余天来,因忙于政务,还是第一次像这样随意行走。看着街道两侧房舍里冒出的袅袅炊烟,看着门前房后悠闲自在的牛羊鸡鸭,听着庭院里女人轻唤公婆、幼子的声音和家养的猪、狗争抢食物的轻吼之声,内心感到无比宁静,脸上不禁挂满笑意。这样闲适安逸的生活,正是他心中的理想。

    行走间,已进入沿官道而设的集市区,早起的人们已摆好了货物。这里物品丰富,分区售卖,有肉类、纺织类、渔盐类、冶金类、粮食类等区域,既可以用钱币购买,也可以以物易物,交易方式灵活方便。蒯彻边走边看,仿佛走进了齐国八百年的历史空间。姜尚帮助周武王灭商后,因首功被封于齐,公元前1045年,姜尚建立齐国(史称姜齐),定都临淄。他勤于政事,把“大农、大工、大商”作为国家发展的三宝,煮盐垦田,修筑道路,种植作物,贸易通商,开始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齐国已是疆域濒临大海、物阜民丰、兵强马壮的大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此后各王,无不开疆拓土,发展经济和文化。公元前386年,齐相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史称“田氏代齐”,自此,进入田氏齐国时代。至公元前286年,齐湣王田地灭宋国,南侵楚国,西侵三晋,国势达到巅峰。直至公元前221年,齐国方被秦国消灭,前后传国八百余载。齐国地处黄河下游,广布土层深厚的平原,有潍水、济水、弥河等水资源丰富的河流,有利于种植黍、粟、稻、菽等粮食作物;还有山区、丘陵、海滩,发展了饲养桑蚕、丝麻纺织、渔业盐业,形成了农业、畜牧业、渔盐业并行的局面。同时,从姜齐到田齐,陶工、木工、铜工、纺织工、皮革工、营造工、兵器工、骨玉雕刻工、造船工、冶炼工、煮盐工等手工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为齐国的强盛打下了基础……

    “先生,这里有处学馆,何不进去看看?”随从指着村头三间土房,问正沉浸在齐国历史中的蒯彻。

    蒯彻回过神来,冲随从微笑点头,便走进学馆。学馆正中的房间内有一个老先生正在信步巡堂,十多个十岁左右的男童、女童正在读书。学童们抑扬顿挫、摇头晃脑的样子,令蒯彻想起了自己年幼读书的情景,禁不住脸露笑意。

    老先生看来了客人,便把蒯彻和随从让进了东厢房。

    蒯彻坐下,面带赞许之色,“战争刚结束,先生便认真教书,真是难得。”

    老先生听蒯彻不是本地口音,料定是刚攻占临淄的汉军,顿时一股嫌恶涌上心头。可又想起汉军对城中百姓又是放粮又是修房,比齐王对待百姓更好,眼前的这个先生也是彬彬有礼,心中又有了好感。他用手捋着花白的胡须,咧嘴笑了笑,“这是我们齐国的传统,哪有不教书、不学习的道理。”他对“齐国”二字用了重音,满满的自豪感。

    “敢问老先生,都教些什么知识?”蒯彻朝老者拱了拱手,满脸恭敬。

    老先生也向蒯彻拱手还礼。“我才疏学浅,只是尽我所能,教些儒家、法家、周礼、农时等常识而已。”

    “哦?现在还有人学习周礼?”蒯彻立刻流露出诧异的神情。

    “自周礼在鲁国兴盛之后,便慢慢地传向了齐国。后来楚国灭了鲁国,周礼便在齐国发扬光大。虽然秦始皇焚书坑儒,排除异见,可周礼在齐国民间一直存在。”老先生用淡然的表情娓娓道来,不喜不卑。在他看来,这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生而为人,又怎能不学礼呢。

    蒯彻站起来,拱手道:“齐国真乃文化圣地也。敢问齐国像你这样的学馆多吗?”

    “官办的学馆和像我这样的私办学馆仅临淄城内就有百多家,全国的学馆就更不计其数了。”老先生说着,叹了口气,“数量虽多,规模却比以前的稷下学宫差远了,氛围、学识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语气落寞,神色黯然,无比怀念稷下学宫那个神圣殿堂。

    蒯彻肃然起敬。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齐地必将无比兴盛。

    告辞老先生,从学馆出来,已近中午时分。沿途的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商贩的吆喝声随处传来。两人走到南门处的铁市和牲口市又看了一阵,便掉头回官舍。

    在回去的路上,蒯彻心中感慨不已。齐国东有大海,北有黄河,西、南方向有山脉,四面都有天然屏障,堪称“四塞之国”,进可攻,退可守,物产丰富,文化发达,难怪齐国是六国之中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突然,他的心中猛然一动,如果有一个贤能之人治理齐国,足可与刘邦、项羽争霸天下。想到这里,他吓了一跳,惊出一身冷汗,怎能有如此大逆不道的想法!若被汉王知道,脑袋就保不住了。他决定先把这个想法埋藏在心底,说不定待时机成熟,他真能辅佐那个大贤之人成就一番功业……

    蒯彻和随从一路再也无话,急匆匆进了官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