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离京三年,吓坏了朱厚熜 » 027 乱

027 乱

    等将他们送走后,朱载晋才打开那个包裹,看到里面有几十条番薯根茎被泥巴包裹着。

    虽然长相不好看,叶子发蔫了,但确实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番薯。

    “王爷,这东西真有这么神奇?”左延看着这丑不拉几的东西,忍不住问道。

    “那是自然!”

    朱拓笑道:

    “这东西虽然平平无奇,但是可以做粮食、做面、做菜,更重要的是,这玩意亩产十石,见过这么高产的粮食没?”

    “亩产十石?”

    左延当即虎躯一震,脑瓜子嗡嗡嗡作响。

    亩产十石……

    一石也就是后世的一百二十斤,而十石就是一千二百斤。

    虽然听着并不是很多,但在这个时期,粟米、小麦每亩地也就产一百多斤。

    现在有一种作物能够亩产一千多斤,整整翻了十倍啊。

    左延当即不淡定了。

    “不仅如此啊,这玩意还适合贫瘠的土地,也不用精心打理。它的叶子,也能做成蔬菜。它的果实,晒干后能储存三年。”

    左延又仔细看了看,青黄色根茎,蔫了吧唧的,怎么看都是平平无奇的样子。

    就这,亩产十石?

    储存三年?

    左延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很明显,他对此持怀疑态度。

    “王爷,你是不是被人骗了?”

    “放屁,本王英明神武、无所不知,向来只有本王骗别人的份,骗本王的人还没生出来呢!”

    朱拓当即就急了。

    左延又问道:

    “那王爷又怎么知道这东西如此神奇的?”

    “呃,本王从小就博览群书,这玩意从书上看到的。”

    “那书呢?”

    “被本王烧了。”

    左延嘴角一抽,又拿着那根茎琢磨了好一会儿,问道:

    “王爷,这玩意……番薯种多久一熟?”

    “慢则四月,快则两月。”

    “什么?两个月?”

    左延差点惊掉下巴,这玩意熟的这么快,早熟啊!

    “这玩意得看品种,有的早熟,有的晚熟,还有的结出来黄果实,还有的结出来白果实,不能一概而论,还有,这也和地质有关。”

    想到这里,朱载晋突然觉得,得找点熟悉农业的人才,再划出一块试验田,专门搞农作物实验,最好能多搞出来几种品种。

    临川人才还是太少了啊!

    “左延,去城外找块地,把这些番薯苗种上。”朱载晋立刻吩咐道。

    “王爷,如今已经是深秋了,这玩意种上后能过冬吗?”

    左延不自信的问道。

    “不能。”

    “那王爷为何把这番薯种上?”

    朱拓摸了摸下巴,苦口婆心的问道:

    “左延啊,你觉得本王好不容易造出来镜子,是干什么用的?”

    “照镜子,爱美?”

    “放屁,在你眼中,本王就是这种庸俗之人?”

    “那就是为了坑外来的客商?”

    左延又道。

    朱载晋斜撇了他一眼,恨铁不成钢的说道:

    “左延啊,本王一直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哪像你这么猥琐,只想着用镜子坑外面的客商。”

    “我告诉你啊,这镜子还有个大用处,就是在冬天也能培育蔬菜瓜果!”

    “真的假的?”

    左延疑惑,他记得大王在研究镜子的时候,就是为了照镜子好看啊,后来顺便坑外地没见识的客商。

    当时他还劝过朱载晋,不能搞这么华而不实的东西,结果被大王给训斥了。

    “当然是真的,本王一向深谋远虑,岂是你这种凡夫俗子能懂的?本王告诉你啊,用这镜子搭成一个棚子,通过阳光折射,棚子里的温度能迅速上升,就算在寒冷的冬季,里面也是像夏天一样暖和。”

    然后爱吹牛逼的朱载晋开始胡扯,什么光合作用啊,什么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啊……

    对此,左延早就见怪不怪,附和道:“对对对,大王说得对。”

    “王爷之聪慧,堪比尧舜禹!”

    一旁的侍卫实在看不下去这一对贤王与贤臣,提醒道:

    “王爷,城南有一处温泉,温泉附近有十亩地,土质疏松肥沃,最适合种植庄稼。”

    “好,左延,拿着这些番薯,咱们去城南一趟。”

    朱载晋当即吩咐道。

    在城门处,有一行农民,约十七八个人,正远远的看着朱载晋等人。

    “你们在看什么?”

    那城门处的士卒注意到这行人,猛地举起长矛,直直的对着这些人。

    那农人中有个领头的,急忙用蹩脚的汉语说道:

    “我等是南面过来的百姓,想在临川定居,见这位大人身份高贵,多看了几眼。”

    那士卒严肃的提醒道:

    “你要是想定居,就去官府领符牌!那位大人不是你能招惹的,速速离开!”

    “是,是。”

    那一行人谦卑的弯下腰道谢。

    经过临川几次人口迁徙,现在在临川这地方,基本什么口音都能听到。

    再加上朱载晋来到临川后,废除了很多严苛的律法,也不限制百姓的自由,对于那些想来临川居住的百姓提供便利,所以临川的人口在急剧增加。

    但是增加人口的同时,人口也变得混乱,什么民族都能碰到。

    等朱载晋率队离开后,那一行农人低着头,背着木柴,远远的跟在朱载晋身后。

    领头者的双眼紧紧盯着那骑在马上的朱载晋,眯着双眼,他的步伐越来越快,完全不像是个农人。

    马车的速度越来越快,他实在是无法追赶,只能说道:

    “你们几个人散开,不要引起别人注意,分布在各个路口,如果看到他,便及时通知。”

    “大哥,他们有侍卫。”

    “有侍卫又如何?那竖子杀了我家主君,君辱臣死,今天他好不容易出城了,给咱们创造了机会,所以一定要杀了他,为主君复仇!”

    “是!”

    众人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