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末魂穿袁绍 » 第十三章 鸿都门榜

第十三章 鸿都门榜

    这几日,袁绍命人从金市物色了几个老实铜匠、雕刻能手。得益于袁绍美好的品德,而不是司隶校尉的权柄,工匠们欣然来到了袁绍的庄子签订了长期的劳务契约、保密契约,包吃包住,待遇从优。

    工匠们认真听取了活字印刷术的理念,对袁绍的奇思妙想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在看到每人一大包裹的安家费之后,工匠们异口同声的表示,这事不难,加班加点十几天,搞一套出来问题不大。

    袁绍自是从庄子里划出了一个院子,分给工匠们当做办公场所,又命几个家丁充当保安。安排妥当之后,袁绍决定去集市溜达溜达,看看能不能搞点便宜纸张,主要是最近买地买房花了好多五铢钱,得省着点了。

    灵帝时期,书法已经很兴盛了,而且充满了创造力,其实这得益于纸张的普及。没有纸,书法无从谈起。蔡邕“飞白体”自是不用多说。还有梁鹄的“八分书”,八分书是一种楷书隶书相结合字体,前面说过,这哥们拥有粉丝曹操。

    更有张芝的“章草”,草圣张芝张伯英,看过张芝的《冠军贴》之后,你会觉的草书并不是现代那些狗屁书法家的鬼画符谁也看不懂,而是充满了美感,《冠军贴》在草书史上的地位就好比《兰亭序》在行书史上的地位。张芝还有个弟弟张昶,草书界“亚圣”。这还不算完,张芝还有个好爹张奂,“凉州三明”之一,干仗能手,打的羌胡哭爹喊娘,跟皇甫嵩他叔皇甫规齐名的存在。

    书法,需要纸、笔、墨,可以说没有好的纸、笔,墨,也就没有书法。当时,左伯纸、张芝笔、韦诞墨,是最好的。韦诞也是书法大家,后来在魏国做官,魏明帝赐予笔墨纸张,让其为宫殿题字,韦诞说:“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意思是说,陛下,你给的这些破纸烂笔,写不出好字,如果找来张芝笔、左伯纸,再加上我韦诞的墨水,那才能写出一字近丈这种大字的气势,也能在方寸大的纸上写出很多好看的小字。

    左伯纸,就是左伯左子邑造的纸,是青州东莱人,青州那地方养蚕业发达,桑树多,左伯纸就是用麻料和桑皮等制作,灵帝时期,风靡书法界。不过黄巾起义后,产量就开始越来越不行了,到后来,魏国都开始用起竹简来了。左伯纸,也是现代山东造纸业的源头。

    可以说,灵帝时期,文化行业很兴盛的。文化兴盛,书法兴盛,就需要很多纸,就会促进造纸业的发展,这个时候,造纸业正处于一个飞速上升的阶段。但很不凑巧,黄巾之乱打断了这一进程。

    对于袁绍上班期间,逛街买纸这事,是没人敢管的。袁绍可不知道什么张芝笔、左伯纸。本着便宜好用的目的从街头问道街尾,货比三家,最后还是选了左伯纸,因为其他汉麻纸摸起来手感不太好,印书的话,八成不够高大尚。

    左伯纸专卖店掌柜说这是最后一批左伯纸了,因为黄巾的原因,要断货了。价格也贵了很多,起码比其他汉麻纸贵了一倍多。但是袁绍义正言辞的说你这是哄抬物价、扰乱帝都商业的平稳发展,信不信逮你进去蹲几年。最终,店家看在袁绍全包了的份上,原价卖了。

    袁绍命家丁,全搬到马车上,这么多纸,印上几百本兵法,不成问题,毕竟三本兵书合起来也没几个字。纸有了,工匠有了,现在就是找个书法家,必须写的一手好字,然后让工匠临摹雕刻。袁绍不觉的自己能请动蔡邕给自己写字,而且是基本所有常用汉字,劳动量也有点大,那老头怕是不肯屈尊。当然,也不认识张芝张昶兄弟俩,更不知道人家在不在洛阳。

    想了想,还是去鸿都门学,找张有钱吧,毕竟那里经常办书画展,随便找个差不多的老实人就行。

    吩咐家丁拉着一车纸先回庄之后,袁绍单人单骑来到了鸿都学院。与往常静谧冷清的情景不同,这里人头攒动,都在看鸿都大门上的皇榜。旁边还有几条长桌,几个太监、老妈子坐在那里,为大家解释皇榜上的内容。袁绍走上前来,但见:

    “司空,1000万钱。”

    “河南尹,500万钱。”

    “弘农郡守,500万钱。”

    “温县县令,200万钱。”

    。。。。。

    如此一张大榜,密密麻麻,卖官!而且,服务员还给大家解释,说是,为了支援前线,陛下仁慈,体恤爱民,不忍再加税,特下诏,号召广大有志之士入朝为官,为国效力,不过得交钱。

    “赵公公,这河南尹,我徐灌买了!”

    “程妈妈,这弘农郡守,俺要了!”

    。。。。。

    竟然真有人买,看着热闹非凡的交易场景,袁绍自是震惊不已,谁能想到这不是买菜卖菜,而是卖官呢。当然这种事,自古至今,从未消失过,君不闻,有人花几十万只为了个编制吗?

    “司空,一千万,我出了!”一个富商,颇为豪气。

    “对不起,内定了,张温张家已经买了!”

    额,还内定?还挺卷啊。刘宏真是做的一手好买卖。袁绍无语摇头,挤过人群,进了学院,还是找张有钱办正事要紧。

    “有钱兄弟,这里,这里,哥找你有事!”袁绍远远的看见张有钱正在小树林里溜达着。

    “哎呀,这不是袁校尉吗?莫不是也想来买个司空当当,位列三公!”张有钱扭头嘲讽。

    淦,你可真不会说话,也不学学人家张有酒,前几天还帮我省了几十万。当下表明来意,张有钱表示,里面正有个座谈会,一帮文化人正在交流感情,定有你要找的人。

    来到会议地点,但见文人墨客一大群,围着一幅幅书画评头论足,很是陶醉。袁绍一眼就看到了曹操那小子。

    “孟德,也这么雅兴吗?快与我介绍一二诸位大贤。”袁绍快步走上前去,拱手向各位大贤见礼。众贤回礼结束,袁绍表明来意,说是要物色一位书法大家给家里孩子写一本字帖学习。

    “本初,我推荐梁鹄先生,他的字最适合了,八分书,工整严瑾,特别适合!”曹操当然推荐自己的偶像。

    一番交流客套之后,袁绍表示愿意出万钱聘请梁先生屈尊袁家几日,梁鹄暗忖这种冤大头可不好找,写几个字就赚万钱,欣然同意,表示不日就去。

    天色将晚,袁绍决定请曹老板吃个饭,交流一下感情,二人鸿都餐厅边吃边聊。

    “本初对黄巾如何看?”曹操随口问。

    “黄巾实力不可小觑,看不明白。”袁绍可不想说黄巾也就那样,很快就会被击溃,那会影响自己买地。

    “本初借兵书,莫非也想去前线建功立业吗?”

    “孟德,瞧你这话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袁绍自是不能落后!就是陛下卖官这事,搞的我很不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话说的好啊。至于卖官,也是没办法的,陛下为了筹集军费,也是不得已,总不能抄家,毕竟谁家有钱大家都心知肚明。种地的哪有什么钱,再加税只能为黄巾输送兵员。”

    “听起来很有道理,冒昧问一句,陛下卖官这事,是不是也跟你商量过?”

    “实不相瞒,陛下卖官,我也是举手赞同的。权宜之计,两害相较取其轻,走一步看一步罢了。”

    “孟德,对黄巾作乱的原因,应该有很深的见解吧,要不给哥讲讲?”

    “也没啥可讲的,冀州那地方,有夫妇交不起口赋,竟然把自己二岁娃娃给活埋了!你想想吧,哎!”

    东汉税赋基本分为三种。

    其一,田赋。有田三十税一,没有田,不用交田赋。

    其二,人头税。3到14岁小孩子要叫口赋23钱,有口就得交钱,20钱孝敬皇帝,3钱归大司农国库。15岁以上到56岁,要交“算赋”,每个人120钱,每年八月算算你成人了没,算个人了就得交军费,也归大司农经管。人头税,不管你有没有地,也不管你多大官,统统得交,商人和奴婢3倍人头税,即360钱。王莽时期,要求主家必须给奴婢交30倍人头税,即3600钱。还有女子15到35不嫁人,五倍罚款600钱。

    其三,劳役、兵役。不想干的交钱抵,没钱就老实去干挖河、打仗,死亡率极高。

    人头税,是最致命的,农户为了凑够人头税,只能卖粮食,狗大户再趁机压价,谷贱伤农。再有个嫁不出去的闺女,那更惨了,600钱要老命了。而且剩女不是少数,因为男人打仗都死了,男少女多,很多良家子女下场可想而知,很多被逼沦为土豪的小妾,小妾那年代就是私人财产,地位低下,又有几个愿意的呢,但是交不起人头税,只能如此,看命了。

    当然家里男人出去打仗,没了劳力,地也种不了多好,产量更低,那更惨。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频繁,人死的多了,人头税收入锐减,只好加税,桓帝每亩加10钱,灵帝刘宏又加10钱。

    越来越多农户破产成为了大庄园主的奴隶,庄园主想方设法隐瞒户口,奴籍都不给你,你就是黑户。有户籍的都是大怨种,没户籍的反而活的更好。庄园主如果老实交人头税也行,那财政也不会太难,可事实上,庄园主最会隐瞒人口和土地。

    相比于洛阳的袁绍曹操们没事还能喝酒吃肉搞书法,底层的农夫们已经被逼的准备零元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