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歌行 » 一百零四章 晒盐法

一百零四章 晒盐法

    赵昉很无奈,明知道赵盼儿是故意的,但他还是不敢冒险,万一伤口真的崩裂了,自己不得心疼死呀。

    “唉!看来这次游历到此为止了。”

    饶是他任性也清楚,这事一发生朝中一定炸锅,更让他无奈的是宫中,自己两个娘肯定会发飙。

    本来逃跑出来,他就做好了回去被揍的思想准备,这下好了,这一顿绝对免不了,还要面对哭的稀里哗啦的老娘。

    “算了,进城吧,再在这你们一定也担心。”

    既然已经免不了暴露,那野营也就没必要了,大家伙一听这话高兴坏了,长夜漫漫谁知道后面还会不会有意外,至少城里的安全系数要比城外更高。

    马上有人就飞奔城门去叫开门,并直奔县衙通知,这可把长社县令吓的脸都绿了。

    连夜派人去许昌通知知州大人,长社属于许州管辖,但其实离开封更近,后世更是被划入开封行政范围。

    但县令自然不敢派人去开封府报告,只有先通知知州,由他上报才合乎规矩。

    被迎进县城的赵昉被安置在县衙后宅,县令连夜把自家家眷全部赶出后宅,天亮后赵昉原本还想叫他换个地方住的。

    毕竟占了人家的住处不妥,可县令坚持和王中正劝道:“大王还是别再动了,在这住不了两天的,官家派的人应该明天就会到了。”

    这话让赵昉想想也是,一百多里的距离,普通的商队要走几天,可这次赵祯肯定下令骑兵出动急行军的。

    “算了,那就这样吧,可惜了本王的江湖之旅啊。”

    无限感叹的赵昉,被人偷偷白眼,要不是他多事,哪有这麻烦事,身为储君一点没有自觉性,这不是要人命吗。

    当晚一夜后,天刚刚蒙蒙亮汴京的军队就到了,来的是龙卫军,赵祯果然派出骑兵来让他回去。

    说是护送其实就是押送啦,将士们轮番盯着他,就差在脸上写上“你就是坏人”的字了。

    “看来得找事让大家做,不然这一回去那些人闲的肯定找我麻烦。”

    暗戳戳的寻思后,赵昉下令队伍速度慢些,正好赵盼儿的伤口让他有借口。

    龙卫军来时花了一天多时间,回去花了整整七天,这一路慢腾腾的将士们也不干催呀。

    赵昉利用这时间,在马车中洋洋洒洒写了数万字,队伍也到了新蔡门,龙卫军上下顿时松了口气。

    大庆殿,这个群臣汇聚的大殿就是宋代的金銮殿,赵祯高坐龙椅面沉如水的看着赵昉进来。

    等他见礼后才开口道:“魏王汝可知罪!身为亲王私自离京,汝将国法置于何地?”

    赵昉这会儿也庄重的行礼道:“臣知罪!但臣游历天下是为了国计民生,考察天下为我大宋开源财富。”

    赵祯气笑了:“好一张利口,那朕问你,你考察出成绩了吗?”

    众臣都看着他父子两做戏,心知赵祯舍不得惩罚儿子,又担心群臣劝谏先声夺人罢了。

    而赵昉这回答也让大家偷笑,这回被皇帝将一军了,看你如何狡辩。可赵昉却不慌不忙的伸手入怀,掏出一大卷纸来,高高举起道:“臣考察天下食盐,发现杂质太多,而且价格昂贵,好的食盐只有井盐,然井盐产量太少,百姓根本吃不起,真正消耗大的只有海盐,但淋卤煎盐不仅耗费大量人工,而且浪费大量木材……今臣发明一种晒盐法,不仅效果极佳,而且能增加数倍乃至数十倍产量……”

    “轰”的一声朝堂炸开,原本看热闹的大臣激动的纷纷大叫,很少人怀疑赵昉空口说白话,大部分人相信他的话是真的。

    赵祯这下也坐不住了,盐铁专卖乃朝廷国策,不仅是财税的问题,更是战略物资的大事。

    人体是不能缺少盐分的,没吃盐是会死人的,后世人们感受不到,那是因为后世食盐产量足够。

    只有那些拉稀脱水的人才能感受到,因为医生给你输液就是用生理盐水。

    晒盐法一直到明朝才开始出现,但并不普及,因为晒盐要靠天,要是雨天太多就影响了产量。

    这也是为何古代煮盐法一直用了几千年的原因,中国人很早就知道海水能够制盐,但除了煮盐没别的办法。

    当然煮盐并不是直接煮海水,海水含盐量太低了了,而是用海水淋土,不断的浇淋,留下含盐量多的卤水来煮。

    这就是淋卤煎盐法,但这样的工艺杂质太多了,赵昉知道晒盐法,那是因为他上辈子是福建人。

    海边长大的的,县城有一个乡镇叫盐田,原本就是以前晒盐的盐场,建国后废弃改为乡镇。

    那些在当地生活的人,祖祖辈辈都是盐场的晒盐工,老一辈口耳相传的如何晒盐,如何精炼他小时候听了一耳朵。

    以前不拿出来一来是年纪小,二来这是一项大变革,关系到方方面面,不是你一句话就能让大家接受的。

    现在不一样了,庆历新政实行这些年,大宋上下都已经接受出现新的事务,加上他的才能在这几年展现,大家也不会质疑他了。

    拿到他写的详细材料,如何开田、如何引水,几道工序等等细则,赵祯看的眉飞色舞,可把群臣急坏了。

    终于等他看完递给宰相,晏殊一点不客气的一把抓过去,几颗脑袋立刻聚在他身后,伸长脖子看着。

    “层层加卤……浓度达到后关闭引水渠……日晒风干就能出盐……”

    “后面!快看后面,晏相你也太慢了。”

    被人催促的晏殊这会儿也不生气,丝毫没觉得人家不礼貌,终于看完了,抬头两眼发光的看向赵昉。

    “此法可行乎?”

    赵昉看着他眼巴巴的模样,郑重的点头道:“可行!”

    得到他肯定的晏殊,马上转身对着赵祯拱手道:“臣请陛下下旨,请从京东东路开始围田,若是可行马上扩展到两浙路、福建路、广南路,如此我大宋再不缺盐!”

    赵祯点头示意道:“可!”

    群臣顿时欢呼起来,京东东路是后世的山东,看得出晏殊很有计较,既然是晒盐,那么山东肯定比福建浙江更好,因为山东日照更充足,雨水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