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歌行 » 一百一十三章 狄青狄汉臣

一百一十三章 狄青狄汉臣

    占城国是原来的象林邑县,简称林邑,秦汉时期属于日南郡管辖,东汉末年林邑县功曹区连杀了县造反,建立林邑国。

    因为林邑属于占族人占绝大多少,区连就是占族人,信奉印度的婆罗门教,后改称占城国。

    还别说,占城国虽小却绵延千年,从东汉末年自立后,一直到清朝康熙年间,占城国才真正灭亡,被越南吞并。

    千年之中兴衰迭代,一直跟中原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到宋仁宗时代,正是占城国第八王朝到第九王朝时期。

    宋仁宗庆历四年,占城国第八王朝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第九王朝,第九王朝经历三代帝皇,现在是第二代时期。

    占城稻属于早熟籼稻,跟中原种植的粳稻不同,籼稻颗粒更小,亩产虽然略逊于粳稻,但胜在不挑土地。

    原本大宋种植的水稻只有粳稻和粳糯,口感虽然极好但需要土地肥沃,雨水充足才能种植。

    而且一年只能种一季,连广东福建都不例外,籼稻却可以在温暖的南方种植两季,占城稻就是籼稻,而且是改良过的籼稻,

    它的到来,让贫瘠的土地、稍微干旱的土地都能种植。

    这大大的扩大的种植面积,也是宋太宗为何要普及占城稻的原因。

    后人习惯性的认为,占城稻是宋代传入中国的,其实不然。

    应该在唐末或五代时期就传入中国才对,最早从史书中看到记录的就是宋太宗下令普及的命令。

    但这命令是下给福建路的,要福建路提供三万斛占城稻种子,用于普及江淮和两浙路种植。

    可见福建已经普及了,才能提供三万斛种子,否则让福建人去变,也变不出来这么多,又不是三十斤。

    一斛等于十斗,后来改成五斗,按一斗米三十斤算,就是一百五或三百斤。

    就算一百五十斤吧,三万斛是四百五十万斤稻谷,福建能够一次性的上缴出来,可见早已普及而且技术成熟了。

    为何是福建最早种植而不是距离更近的广东,这应该是占城国到两广的道路,被混乱的交趾拦住。

    虽说交趾一直到南汉才自立,但当地的土著一直很乱,而且跟占族不和,因此海运出色的福建,就成为首选吧。

    加上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地贫瘠,也需要寻找高产的粮食,海外贸易时就会有意识的在当地找粮食种子。

    后来的番薯同样是福建人带回来的,这应该是福建人骨子里对粮食的渴望造成的。

    说白了就是太穷了,家乡的山水养不活那么多人,也才有福建人自古就往海外讨生活的习惯。

    “诸卿既然决定要打,那派谁去?调遣哪里的军队呢?”

    赵祯一看劝不住了,也只好妥协,但这是国之大事,必须谋划清楚。

    庞籍笑道:“臣推荐一人吧,彰化军节度使、延州知府狄青狄汉臣可为主帅。”

    历史在这并没有改变,其实也不是没改变,而是狄青的战功,在宋夏战争结束前,就已经足够显赫了。

    狄青的确是充军入伍的,但他充军的地方并不是西北,而是汴京城的禁军,他进入的是禁军御马直担任骑兵。

    那时候他才十几岁,到宝元初年李元昊造反时,他已经是三班差使,被派往西军担任延州指挥使。也就是说宋夏战争开始时他不是小兵,已经是大宋的武官了,历史虽在这改变,但也还是打了两年多。

    对于一位名传千古的名将而言,两年的战争足够他积累功勋了。

    而且他在西北连续遇到赏识他的上司,从宝元初年一到西北就遇到尹洙。

    尹洙时任泾源路、秦凤路两路经略安抚司判官,见他初来乍到跟他介绍军情时聊天,发现他的才能大为欣喜。

    很快到了康定元年,范仲淹和韩琦到西北,作为二人好友的尹洙立即把狄青介绍给二人,两人也一致认为狄青是良将。

    这才有范仲淹让他读书之事,而后庞籍主持西北,狄青照样被他赏识。

    当然狄青的战略眼光极好,这是他的能力,由他勘定建造的数座军寨,全部建在让西夏难受的关节点上,遏制住西夏的进攻路线。

    三川口之战后狄青就已经升职为泾州都监,西上阁门副使,这已经是中级武官的巅峰了。

    到好水川之战结束,狄青被升为秦州刺史、泾源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一跃成为高级武官。

    随后西夏称臣,宋夏之间没再发生大战,但双方依然提防着对方,边境小打小闹还是常有的事。

    就像宋辽之间早就和平了,但总有小摩擦时常发生,这是游牧民族的特性,君主一般不管底下小部落是否越境。

    西夏同样是部落联盟,因此这种事杜绝不了,狄青也因功稳步升迁,到庆历八年已经升为保大、安远两军节度观察留后,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了。

    当然这比历史上迟了四年,但并没有改变他升职的历程,而且历史在这里重复了。

    去年开始的军改,让武将进入枢密院成为可能,几个月前就有人举荐他担任枢密副使,只是没被朝堂通过。

    现在庞籍推荐他当主帅,其实也是必然的,毕竟庞籍对他很了解,加上军改之后武将直接当统帅也应该提上日程了。

    西南用兵不会多,正好试试新军的教导员制度,对武将的制衡是否在战时可行,更是一个好机会。

    果然这人选提出来后,大臣们只是迟疑了一下,马上就附议,在座的都是国之栋梁,岂会不知道这用意。

    赵昉一听是狄青也笑了,而且赵祯也很早就知道狄青的战功,曾经要召见他,只是因为他一直在西北没时间回来,这才作罢。

    但还是让人画了一副他的画像,送回汴京城让自己看看。

    狄青长的很帅,这也是北宋加分的选项,宋代当官的人长的丑可不是好事,连升职都会被嫌弃。

    而且这还不是宋代独有的,唐代就是这样,不然也不会有钟馗的传说,这位不就是长的丑被夺去功名,不忿自杀的吗。

    古人对当官之人要长相好看其实有一定的道理,从面相来说,歪瓜裂枣之人大概率奸猾,虽然不是绝对但有一些道理。

    狄青长的很帅,应该说是俊俏才对,所以他打仗时都要戴上面具,跟兰陵王一样,遮住俊秀的外表,免得好看震慑不住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