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歌行 » 一百二十一章 烧制玻璃

一百二十一章 烧制玻璃

    半个月后,显微镜制作成功,医官苏颂惊讶道:“此物竟能观察入微,若是眺望远处何如?”

    赵祯此次给了赵昉安排三名医官,分别是擅长《伤寒论》的韩祗和,擅长儿科的苏颂,和太医令孙用和次子孙兆。

    苏颂是泉州人,应该是家乡的大海让他对望远有执念,看到这后马上联想起来。

    赵昉一听愣住了,望远镜可比显微镜简单多了,可他就是没去在意这些,今天被提到了才想起来。

    “我是不是很憨呀!为什么这么多年了,一直都是后知后觉的。”

    赵昉这才发现,自己重生以来,好像都是赶鸭子上架一般,并没有主动去提早谋划过。

    西夏自立也是,虽然他的确提前干预了一点,可那也是开战之后才进行的。

    那时候他是很小,不适合表现太过,可有些事他是可以提前做的,比如白糖加入火药,完全可以制作爆竹为借口弄出来呀。

    再比如这望远镜,宋朝早就有近视眼镜了,皇宫中还不少,自己糟蹋一两个就可以做出来的,可偏偏就是没去想。

    提炼食盐也是,抓一把食盐融化很难吗?再扔几块木炭进去,就可以提纯出精盐来,可自己也是拖到长大后才做的。

    想到这他不禁苦笑起来,拿起两块水晶镜片,安装之后递给苏颂道:“你看看是这个吗?”

    苏颂其实也是顺嘴一提,没想过这么简单,狐疑的接过来一看,登时眼珠子瞪圆了。

    “太子殿下这?”

    赵昉摇摇头,拿过来递给王中正道:“送进宫中让父皇看看,可以的话让工部仿造一些,送到狄将军那,战场上有用。”

    赵祯接到望远镜后傻眼的看着王中正:“你是说大哥就随手几下,就做好这东西了?”

    “是啊陛下,太子殿下太厉害了,有了这望远镜,今后打仗咱们可占大便宜了。”

    几位大臣轮番看了后,庞籍脸色一沉道:“陛下,此事要保密,交给工部必须是特定的几个人制作,此物要是落在辽国、西夏人手里,对咱们可不利。”

    众人皆以为然,辽国和西夏骑兵出色,本来速度就快,加上还看的远后,对宋军造成的危害更大。

    很快事情就安排下去,赵昉那边这回醒悟了,把牛痘之事仔细交代后,他就回去准备创新去了。

    “马跃,去找个建窑的能手来,要经得起高温的窑。”

    现在赵昉身边从小一起的那些人都不在了,马跃和孙敬成了办事人员,这哥两也乐此不疲,一听到叫唤赶忙去办去了。

    几天后太子府偏僻的一角,一座砖窑拔地而起,大宋已经有了水泥,自然高温窑也具备了一定水平。

    一车的石英砂运进太子府,大家都不知道他要干嘛,赵昉这回亲自动手烧制玻璃。

    玻璃的原材料其实只需要石英砂和生石灰,但古代的炉温达不到融化石英的温度,因此需要加入纯碱降低石英的熔点。

    沙子也可以制作玻璃,但沙子含铁量太大,制作成的玻璃达不到透明度清晰,要经过不断的淘洗后才能用,石英砂是最方便的。

    可纯碱在中原的确没有,这东西同样是矿物质,但中原没有这矿产,聪明的古人用碳酸钾代替。

    所谓碳酸钾很简单,就是草木灰泡水过滤后的结晶体。几天后万事俱备,赵昉开始开炉了,妻妾们每天跑过来看他忙碌,问他做什么他也不说。

    现在开炉了,一个个全来围观,可赵昉却失败了,毕竟是文科生,动手能力太差了。

    可他不气馁,总结经验后继续开干,一连几次的失败,大家也没兴趣看他了,换上几个工人陪着他继续。

    “殿下烧制这琉璃,应该是降温是太快了,才会碎裂不成型的。”

    经验丰富的窑工张大牛,小心的说道。

    赵昉这才醒悟,自己忘了一道最重要的工序,那就是塑性过程中还需要用火烧,不让玻璃溶液迅速降温。

    玻璃硬度超过生铁,但却很容易碎,那是因为在高温下产生化学反应后,会留下热应力,降低了玻璃的强渡和稳定性。

    因此在塑性时要保持住温度,让它缓慢的降温,否则炉中温度那么高,取出来后温差太大了,迅速的降温让热应力扩大,马上就会碎裂。

    这一套的退火工艺,其实在铸造铁器刀剑时同样需要,只是他是个棒槌,根本没动过手不知道罢了。

    现在被提醒后,马上准备起来,继续开炉后终于成功的制造出第一块玻璃,只是还是不理想,虽然是透明的,却带着点青绿色。

    虽然不理想,但透光度比琉璃强,硬度比琉璃高,杂质也比琉璃少,已经跟西方的玻璃没两样了。

    东西方在制造玻璃的时间基本上没有相差多少,但东方的琉璃的确不如西方的纯净。

    这不是工艺造成的,是原材料的差别造成的,中国人是在炼丹时发现琉璃制造方法。

    而炼丹时需要的材料更多更杂,因此杂质也就更多。

    西方人是在野外烧烤做饭时发现这方法的,当时只有石英砂和小苏打,因此杂质少。

    “算了,就这样凑合着用吧。”

    想不出办法去除青绿色,赵昉只能无奈的就这样了,好在这种青绿色只是淡淡的,对于透光度的影响不是很大。

    其实一直到新中国前期,还有大量的玻璃是这样的,并没有去除这颜色,要去除这颜色需要在烧制过程中加入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也有矿物原材料,但这东西毒性很大,在古代其实是不适合添加的,没有防毒面具,会对工人的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赵昉当然不知道这配方,而且他也不想研究这个,制造玻璃的初衷是水晶太贵了,而且稀少,要制作望远镜代价太高了。

    有了玻璃就不同了,这东西的原材料太便宜了,大头其实是人工费和燃烧的材料费用。

    “按照这方法你们烧制吧,记住保密,否则会牵连家人的。”

    叮嘱了一声赵昉拿着玻璃去了工部,要磨制还是要找别人,他才懒得再动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