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歌行 » 一百三十四章 西夏又搞事了

一百三十四章 西夏又搞事了

    交州的回归,带给大宋的不仅是粮食,还有大量的木材存量,陆路难走可那里靠海呀。

    赵昉已经准备在交州建立造船基地,只是要等到海船工艺提高后才能实行。

    眼下就砍伐能用的木材储备着,这也是原本应该做的,造船的木材要经过好几年的阴干才能用。

    “殿下,西北急报,西夏军越过屈野川,抢占我五十里地,河西三州互相推诿,范相公赶去丰州了。”

    嘉佑二年五月,王中正拿着皇城司军情来找赵昉,赵昉一听怒道:“范相公快七十了,还前去丰州,折家、杨家究竟在干什么!”

    河西三州指的是屈野河西面,大宋在河西设置了三个州,府州、麟州和丰州。

    这三州中府州是折家的大本营,麟州是杨家的大本营,因此互相间对屈野川的归宿掰扯不清。

    屈野河就是后世的乌兰木伦河,属于黄河支流,在陕西神木到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

    因其土地肥沃,西夏和宋朝都不愿放弃,庆历议和时李元昊退缩,此地成为宋朝的疆域。

    可问题是河西三州是军州,折家和杨家是世代世袭的将门,都不愿把这块肥沃的土地给对方。

    这块地位于三州中间,三州都说属于自己,一直以来掰扯不清,因为谁拿去了就能增加自己的粮食产量和税赋。

    这事闹到朝堂也无法决断,偏向谁都不好,毕竟折家和杨家是太祖钦定的藩镇模式。

    而且折家还是党项人,还有杨家,别以为杨家就天波府杨继业,真正的将门杨家是指麟州杨继业弟弟这一支。

    杨继业归宋后去了汴京,他这一脉退出麟州本家的世袭,北宋后期杨家没了声音,是因为麟州杨家从真宗开始,改为从文。

    仁宗朝杨家还在麟州,一直到十年前杨家才真正退出麟州军界,剩下旁支在那,不再世袭麟州知府的官职。

    此时的麟州虽然杨家不再当知府,但还是地方豪强,跟折家既是经常联姻,又互相争夺利益,打是不会但也不会相让。

    最终的处理意见是,这块飞地三州都不管,谁种的地收获归谁,等于在行政上三不管,利益上你们自己去分。

    而西夏那边自从李元昊死后,没藏家族控制力西夏,大权在握的国丈没藏讹庞,经过几年的清除异己,逐渐稳住朝政。

    几年前就开始把目光投向河西之地,庆历和议是李元昊签的,没藏讹庞想耍赖,但鉴于压力太大,一直忍着不敢动手。

    历史上他是两年前动手的,因为赵昉的原因,西夏多乱了几年,拖到现在也还是动手了。

    这是没藏讹庞的国策,不可能一直忍着的,对于他的动手赵昉不意外,生气的只是范仲淹亲自赶去。

    老范虽然比历史上多活了十几年,可现在已经六十八岁了,而且这老头身体也不是很好的。

    本来今年他跟韩琦都要调回来,轮换文彦博、富弼等人的,职位都已经定好了。

    范仲淹代替文彦博为宰相、同平章中书门下事,韩琦为枢密使,庞籍转任参知政事,狄青为知枢密院事。

    现在只有狄青一人回朝了,范韩二人还在交接工作,没想到西北发生了这事,还把老范拖延了。

    “走吧,进宫处理这事去。”赵昉满脸不爽的叫人来更衣,并对王中正说道:“去叫杨畋去崇政殿,孤在那等他。”

    王中正应声而去,明白自家主子真生气了,不然不会直呼其名的。

    杨畋正是麟州杨家当代家主,杨文广的族弟,麟州杨重勋的曾孙,麟州杨家将第四代。

    明道二年进士及第,字武叔,母亲是慕容家的,赵昉爱妾慕容霜华的姑祖母。

    杨家跟慕容家联姻其实不少,杨文广的妻子也是慕容氏,这上文说过,正是历史上穆桂英的原型。

    麟州杨家正是在杨畋开始,逐渐退出军中,其父杨琪还是麟州知府,兵马监押、供备库副使。

    杨琪死于八年前,七岁就恩荫入仕,也正是他注重子女从文教育,一生跟文官亲近,他的墓志铭都是欧阳修写的。

    可见他已经完全倒向文官集团了,而且他最被人称道的是一生举荐两百多人为官,仅有三人后来犯错。

    当然他年少丧父,应该是他不愿再从军的重要原因,恐怕杨家的绝艺,他都没学过。

    父祖两代都是三十多岁就去世,还不是因为常年征战的原因,而他活到七十三岁。

    至于杨家为何是弟弟继承,而不是作为兄长的杨继业这一支,这要说到杨继业当初可是过继给刘家了。

    北汉刘家是杨继业服务的对象,一直到他归宋才改回本家姓氏,而他弟弟则早就跟随赵匡胤了。

    兄弟两甚至在战场对峙过,各为其主,杨重勋也不是软脚虾,多次阻击契丹增援北汉,宋太祖当然信任他,让他接管麟州杨家。

    他的儿子杨光扆,跟折御卿一起多次击败契丹人南下,功勋并不比杨延昭少,只是两代人都英年早逝,因此后人忽略了麟州杨家。

    当然杨延昭出名,还有后世杨家将演义等小说的演绎,让后人主动忘了杨家将真正的一脉在麟州,而不是所谓的天波府。

    “爹爹,范相公年纪大了,儿臣建议河西三州另派别人去主持。”

    来到崇政殿,赵昉见完礼就直接开口道。

    赵祯望着他道:“是守忠告诉你的吧,我就知道这事瞒不住你,正在跟相公们商议呢。”

    两府大臣也不说王中正擅自泄露消息,都知道那是太子的心腹,不告诉才是怪事。

    庞籍问道:“殿下可有人选?刚才诸位大臣商议,让臣去主持,殿下觉的如何?”

    赵昉白了他一眼道:“庞相自己不知道自己吗,你比范相还大两岁,虽然身体比他好,但也要考虑到培养继承人呀,总不能凡事都要老头子出面吧,那以后你们不在了,大宋靠谁去?”

    庞籍今年七十岁,本来就决定好了,今年转到参知政事再干几年就致仕,主要就是为了把关培养接班人的。

    被赵昉说的笑了,点点头道:“那殿下推荐人选让臣等商议一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