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歌行 » 一百八十七章 廷辩和安抚

一百八十七章 廷辩和安抚

    “朕的确有意文武分制,但王卿所言取消府院并不在考虑范围内,因为设立五军都督府的初衷,不是另设一个枢密院,而是三衙的扩编。”

    赵昉说完一段后停了一下,看看在座的大臣后才继续说道:“至于恢复三省其实没必要,大隋初创这制度,随后的大唐并没有全盘继承,说明三省的确有瑕疵,诸卿莫忘了大隋是在两晋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南北朝制度混乱,刚刚继承的大隋,制定这套制度应该是不成熟的,因此唐朝才会修改制度,以朕的观点来看,大隋创立这制度,还带着安抚世家的需要,但我们大宋已经不存在千年世家了,因此要制定新制度,应该总结秦汉以来,所有制度的优缺点,方能更长治久安。”

    说完总结一句道:“修正制度是必须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务,但不能草率决定,因此此次改变先从五军都督府开始,剩下的大家回去后,各自思量,总结后大家再来商量。”

    大家互看一眼后,同意了这次决定,重新开始商量设立五军都督府的细节问题。

    当天这消息就传了出去,这次不是泄密,而是赵昉和大臣们合计后,并没有马上定下所有,放出去让朝臣们提建议。

    当晚政事堂就收到上百份奏章,其中提出建议的仅有三份,其余的都是抨击新政的。

    赵昉并没有反应,而是压下奏章选择观望,接下来几天更多了,渐渐的提建议的人也多了。

    直到下一次朝会时,赵昉才回应道:“朕让你们提建议,不是让你们反对的,自庆历三年到如今,十几年的修正制度,难道诸卿还没明白,大宋必须变法,而且不是一次性的变革,而是要循序渐进的不断变革,这次就算了,下回还有人若不问青红皂白,一看到新政就反对,那朕就请你回家,朝廷要的是干实事的官员,不是要只会动嘴皮的官员。”

    右正言吴质当场抗辩道:“臣不同意陛下所言,何谓不许反对,言者无罪,岂有问罪言官的道理!”

    赵昉摆摆手让他退下,郑重说道:“朕不是要禁言,禁止的是为反对而反对的言论,卿要反对就拿出反对的理由,要言之有物的理由,不是泼妇骂街那种,无理由的谩骂。”

    知谏院余靖出列道:“陛下此言差矣!言官干的实事就是动嘴皮,陛下难道要言官去调查新政实施后不妥才有发言权吗?”

    赵昉不禁头疼起来,古代的言官规定了风闻奏事,还就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只要他们看不爽就可以骂你。

    自己真要改了这恐怕真不行,这不是言论自由的事,而是更深层次的预防君主是昏君而设立的事。

    历朝历代的皇帝难道不知道风闻奏事其实就是扯淡吗,世上哪有不经调查就可以随便发言的事。

    可为什么还要规定这,并且是昭告天下的让言官随便发言,这不仅是皇帝标榜明君的事。

    这是要让王朝留下一股清流,告诫子孙后代,凡是打击报复言官的皇帝都是昏君暴君。

    让一代代的帝皇保留底线,更是让士大夫保住道德底线,因为连皇帝都能被人喷了,其他人干坏事难道还能例外吗。

    真要成了一言堂,那绝对是弊大于利的,因为没有人是不犯错的,犯错却无人可以抨击,那只能越错越多,最后亡国灭种。

    无奈的赵昉只好说道:“朕不曾禁止言官论事,而是其他官员不经调查的反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朕让大家提的是建议,不是其他的,诸卿只要提出意见就可以,觉的不妥的可以提出理由,可你们看这一堆的反对奏章,没有一份是言之有物的,这不是在浪费朝廷人力物力吗?”

    余靖这才退下,这老头当然不会反对这次改革,当初他也是在场的,之所以今天抗辩,那是赵昉自己说的话涉及到言官了。

    作为如今言官的老大,他要不说话那就是渎职了,还让手下的言官如何服从自己。朝会结束后,各部大臣回到自己岗位,再次开始新一轮的争论,特别是兵部现在乱套了。

    新政要撤销兵部,这些人人心惶惶的,对今后充满不确定。

    “诸位都坐吧,陛下让我来跟大家谈谈,诸位无需担心职位变动,改制并不是让你们降职,而是换个位置,干的还是你们擅长的事。”

    王拱辰端着玻璃茶壶来到兵部,满脸和蔼的招呼大家,让大家安静了许多。

    纷纷看向他,有人问道:“兵部拆解,那同僚们不是各自去不同的衙门……真不是精简职位吗?”

    王拱辰笑道:“你们只看到撤销一个部门,难道不知道套增加两个都督府吗?怎么可能会精简人员,应该是扩编人员才是呀。”

    “可五军都督府是武官系统,咱们兵部是文臣呀?”

    这才是兵部官员纠结的地方,兵部隶属于尚书省,大宋没有尚书省职能,但系统还在。

    宰相被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三省的主官名称集中于一人,因此更确切的说,宋代的兵部隶属于政事堂。

    但这次变革后,这些官员要归属于枢密院管辖,这才是他们不愿意的地方。

    王拱辰自然明白这些,笑呵呵的说:“诸位眼光不能长一点吗?五军都督府的确是武官系统,但诸位是文官,以文官身份进入武官系统,其实你们是赚多了,难道不是这样吗?”

    “赚多了?”

    大家面面相觑,不明白这话的意思,兵部尚书陈升之目光一闪道:“君贶是说俸禄提高赚了吧?也是,武官俸禄高于文官,这是眼下还没更改的祖制。”

    众人不禁恍然,还真是,宋代武官在身份上低于文官,但同级别的俸禄却高于文官。

    这是赵匡胤当年杯酒释兵权后安抚武将的手段之一,枢密使的俸禄是参知政事的一倍,三衙主官俸禄等同于参知政事。

    这一点跟同样重文轻武的明朝相比,赵宋显然厚道很多,地位上贬低武将,却在经济上补偿他们。

    而且宋代的武将,三衙那些高官同样是可以参政议政的,不像明朝的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基本上被排斥在朝堂之外。

    宋史记载,王曾在当宰相时,殿前司都指挥使暴雨时进来,王曾没有让座给他被御史弹劾目中无人。

    说明宋代的武将高官,在朝堂上地位并不低,只是不让你掌权而已,其他该给的待遇还是不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