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歌行 » 二百三十七章 盛世自然要修书

二百三十七章 盛世自然要修书

    三天后辽国使臣觐见赵昉,奉上国书的同时很是感激大宋的公正。

    耶律仁先作为辽国名臣自然不是无脑,但赵昉此次严厉惩处高遵裕却让他生不出怀疑之心。

    不是赵昉太厉害,而是两国交往百年,他太了解大宋了,除了开头那四五十年,大宋会硬气对待辽国外,后面就都是忍让了。

    赵昉的此次同样是忍让的做法,让他认为是宋人的惯性使然,丝毫不怀疑这是大宋朝在故意示弱。

    这里面也有耶律仁先的性格比较直率有关,若是换成耶律乙辛那奸诈之人,恐怕就会怀疑了。

    谈判进行的很顺利,觐见之后事情回到鸿胪寺,双方就边界问题展开谈判,辽国此次本来就是本着退让的想法的来的。

    双方最终商定,原本属于辽国被西夏占去的河南之地不用归还,但河北被占去的土地归还辽国。

    宋朝也同意了这样划分更便于管理,九曲黄河在宋辽西夏之间有个大湾,正是几字形右边最上端。

    原本那里是宋辽夏三方都占了一点,后来辽国的那一点被西夏吃掉了,变成宋夏共有河南地。

    现在全部归于大宋,辽国其实也是没办法,一来那地方不算大,二来隔着黄河根本守不住。

    一年之中只有冰封期,辽国才能直接过去,否则要走水路麻烦死了,这也是为何强大的辽国,偏偏会被西夏在这打败,丢失土地的原因。

    西夏在这无法击败宋军,还是因为宋军本来就在河南,后援源源不断,随时可以增援。

    因为后方就是大宋重兵镇守的太原府,别说西夏了,就是辽国也不敢攻打太原,那地方是要用人命堆才有可能打下的。

    宋朝开国时那些精兵良将猛不猛,辽国都被多次击败,可打太原却整整花了一年多时间,而且是在太原城中只剩下数千军队的前提下。

    金国开国时那些军队更是被后人誉为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可你看他们打太原时,死了何止一两万。

    还是没打下来,而是太原成了孤城,弹尽粮绝后才被拿下。

    当然,这跟原本的太原城毁了有关,要是还是原来那座太原城,恐怕金国也只能望城兴叹。

    脑残的宋太宗,在打下太原后,把整座城池拆掉,移个位置重新建一座太原城,这也是为何后世的晋祠,在太原城外较远位置的原因。

    因为宋太宗觉的太原城有龙气,晚唐五代时每一个镇守太原的大将,都在这里建国独立,所以把它拆了。

    一座两千年的古城,就这样消失在历史中,那可是周朝时代,周成王桐叶封弟,册封自己弟弟为晋侯时建起来的城池。

    宋太宗一直被后人黑,不是没有理由的,这家伙就是一个脑袋坏掉的君主,典型的因噎废食,不思进取。

    半个月后,辽使已经北归多日,司马光上书历代史籍繁浩,学者难以遍览,应该取其精要,重新编撰一部纪传体史书,便于学习之人通览历史大事件。

    赵昉接到上书后,一看就明白这是要写《资治通鉴》了,只是这时间提早了三年,但这也正常。

    历史上这个时间点北宋可是乱套了,谁也没精力去干这事,因为宋仁宗赵祯,正是死于今年的。在这之前的一两年,已经经常生病,甚至疯疯癫癫的说曹皇后要造反。

    但有了赵昉的大宋,现在赵祯身体健康,每天含饴弄孙可美着呢。

    赵祯其实才五十多岁,没了糟心事哪那么容易死,不用他处理朝政就不会累死累活。

    更不会经常被人怼的心情不好,最重要的是有儿子的存在,让他没了顾虑,而且儿子还是比自己更雄才伟略的接班人。

    这几年喜事连连,开疆拓土,赵祯觉的好日子不断,哪里还会郁闷,自己死后都可以骄傲的去见太祖太宗了。

    “传旨!让司马光主持编修,秘术阁那边每日保证茶水、点心和休息区,不得让编修人员分心和累着。”

    这事赵昉要全力支持,这是好事,更是华夏文化传承的大事,丝毫马虎不得。

    他可不想因为自己穿越,没了这部彪炳千秋的史书,而且司马光这次的上书,让他想起一件更重要的事。

    那就是编撰一部跟永乐大典类似的煌煌巨著,这可不是他好大喜功,同样的保存华夏文明的盛事。

    特别是现在有许多书籍都在,自己早点把这些典籍整理出来,并要刊印多本,免得满清那骚达子篡改删除,消失了多少老祖宗的好东西。

    永乐大典在后世已经找不到了,不然后人还能从那看到华夏典籍的真面目,这得怪朱棣那小气鬼,就印了两本。

    一本在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毁于战火,另一本应该是陪葬朱棣于地下了,就是挖出来恐怕也所剩无几。

    至于《四库全书》不看也罢,那是被满清删改后的,凡是不利于满清统治的全部被删除,这种破玩意儿也叫典籍,那才是笑话。

    当然,赵昉现在暂时压下这想法,先让司马光把《资治通鉴》编写完再说,但可以先开始收集民间的孤本了。

    因此在圣旨下后,马上又再下一道圣旨,命令各地官府接受民间献书,给予报酬后上报朝廷报销费用。

    两道圣旨一下,不仅朝堂惊讶,整个大宋都轰动了。

    韩琦等人忙进宫询问,为何要大张旗鼓的收集书籍,赵昉郑重的开口道:“诸卿皆是饱读诗书之人,可想过究竟有多少书籍毁于战火,消失在民间,若是朝廷不主持,那些先人的智慧如何传给子孙后代。”

    富弼迟疑一下道:“官家所言是有理,可大宋原本都有收集孤本的惯例,秘术阁中珍藏,不就是太祖以来收集而来的吗?”

    赵昉叹息一声说:“卿所言的收集,那都是道家、儒家经典,以及阐述发扬这些经典的书籍,可诸子百家呢,根本没人整理保存啊!难道那些知识不是咱们华夏祖先的智慧结晶吗?”

    “陛下要重开百家争鸣?”

    文彦博惊呼一声,眼珠子都瞪出来了。

    赵昉直接给他一个大白眼道:“想什么呢!董子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已经千年,朕有那么傻,现在再重兴百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