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歌行 » 二百四十六章 爵位制度的重新制定

二百四十六章 爵位制度的重新制定

    “臣有本要奏!”

    几日之后的朝会,韩琦罕见的亲自上前奏道。

    赵昉知道是什么事,昨天就通气过了,微笑着抬手请道:“韩首辅请说。”

    “臣闻……故人君之职惟在奉天,爵赏之颁岂容私意,以天下之财赏天下之功,民之资历有限,名爵之贵无穷……”

    韩琦话音刚落,满堂炸开喧嚣不已,这是要重新赐封爵位,把大宋原本的爵位全部改掉。

    当然这本来没什么,原本就有不少人对朝廷的爵位设置颇有微词,可韩琦这次改的让人不可思议呀。

    大宋的爵位不可继承,可今天他竟然提出勋贵与国同休,这是祖宗封爵,子孙万世都将是贵族啊。

    更可气的是韩琦把爵位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皇族爵位,第二类是文臣爵位,第三类是武臣爵位。

    唯独武臣爵位才是与国同休的,这不是看不起文臣吗,你韩琦自己难道不是文臣。

    当然也有大臣支持,毕竟韩琦也说了,名爵不轻易赏赐,武臣非军功不得封爵,文臣封爵不再看军功。

    这一点让文臣更容易封爵了,虽说都是流爵不得世袭,但爵位毕竟是大臣最荣耀的功勋记录。

    “臣反对!韩琦此本乃是乱政之举……”

    巴拉巴拉的一大堆,赵昉听烦了,一抬手止住钱明逸的奏对:“卿能说出合理的反对理由吗?别就为反对而反对,卿乃名家子弟,这里是朝堂不是菜市场!”

    心中默默的加了一句“你傻呀,你们钱家难道会没爵位不成,也不怕回去被你爹打半死。”

    “对了,钱家的爵位轮不到他这一支,难怪。”

    钱明逸讪讪的退下了,赵昉看一圈众大臣道:“诸位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说,但不得胡搅蛮缠,任何事都要有理有据,这不是御史台风闻奏事,若是说不出反对的理由还请慎言,否则朕将认为汝无才胜任官职。”

    好吧,这话把不少人的后路断了,真要说出一二三来,绝不是现在拍脑门就能说清楚的,还得回去仔细研究后才能组织言语,说出反对意见。

    可反对者这一消停,支持者纷纷大声起来,他们不需要说理由,只要附议就行,自然不需要研究了。

    很神奇的把这事给当场定下了,气的那些反对者愤怒的瞪着韩琦等人,心中怒骂他是奸相,大宋朝又出了个奸相了。

    当天下午韩琦的骂名就传遍汴京城,不少人纷纷咒骂前有丁谓那王八蛋,后有韩琦这不要脸的。

    其实老韩冤呀,勋贵与国同休是赵昉的主意,韩琦其实是不同意的,只是讲道理他讲不过自己这女婿,只好答应了。

    这事在场的可不止他一个,内阁诸位和枢密院三大头,以及五军都督府在京的几位都在。

    这事五军都督府肯定支持,枢密院三位保持中立,皇帝拉偏架帮着五军都督府,内阁自然吵不赢了。

    这次的爵位改制,其实已经酝酿很久了,在赵祯在位时就有人提出改革爵位制度,只是大家觉得不重要给耽搁了。赵昉此次的建议主要针对武勋,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勋贵,勋贵这名称指的可不仅是贵族爵位。

    有爵无勋不算真正的贵族,皇族子弟和文臣的爵位就是无勋职的爵位,只是一种身份的荣耀。

    而勋贵则是勋职和爵位配套的贵族,所以要有军功才能封爵,比如明朝的勋贵,大家看到的只是某国公、某侯爵等,其实不然。

    像明成祖朱棣赐封靖难功臣时的诏书,赐封丘福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最后才是淇国公这爵位。

    前面那一连串的就是勋职,也只有有勋职的贵族才能世袭罔替,不然就是流爵。

    宋代赐封爵位,其实也是有勋职的,但没有明朝这么多名目,只是赵匡胤兄弟这点上不厚道,不让人家世袭。

    勋贵世袭其实是有好处的,他能保证武勋家族的忠诚度,大明灭亡时,投降满清的勋贵很少,大部分勋贵都选择共赴国难,正是跟这制度有关。

    想想就明白,大明朝在他们才能世袭罔替当贵族,大明要是亡了,他们什么也不是了,新的朝代不会给这些人原有的待遇的。

    其他人可以投降,因为他们本来就要用命去博前程,给谁当狗不是狗。

    但勋贵不同,没有人会信任他们对新朝的忠心,毕竟旧王朝养了你们几百年,即便是你要忠心新朝,也会被人看不起。

    就像魏国公一脉在金陵投降满清,可你看徐家还有人在清朝当官吗,早就被多尔衮收拾干净。

    而水太凉的钱谦益则被重用,若不是他后来又首鼠两端,被人发现暗戳戳的的支持反清复明,他的地位不会比洪承畴低多少。

    这就是勋贵的特殊性,利益的捆绑逼得他们只能跟皇帝共存亡,而武勋子弟除非太不堪,基本上还是有用的人才的。

    大明的武勋没用,那是明中期以后,武将被文臣压制的只能当纨绔,若是保持明早期的制度,大明的武勋还是个个如龙的。

    看看明英宗时的土木堡就明白,为了保护英宗这傻叉,勋贵几乎死伤殆尽,其中可歌可泣的就有好几个。

    像忠顺侯吴家,兄弟三人全部战死,而且死的极为壮烈,瓦剌人打到最后,不少人跪在他们兄弟三的遗体前痛哭,因为吴家是蒙古人。

    大明朝被赐封为勋贵的蒙古人多达二十多位,在土木堡和北京保卫战中死了十几个,无一不表现出忠勇的壮烈。

    让瓦剌人都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为何这些同族的勇士,会为了大明跟他们拼命。

    这就是武勋对朝廷的作用,不仅是因为利益捆绑,还因为武者的荣耀,你给与他们足够的尊重,他们还给你足够的忠臣。

    赵昉正是为了这,才费尽口舌跟韩琦等扯皮,终于没白费心思,让这些内阁大臣通过了武勋的勋爵与国同休。

    至于皇族和文臣的流爵,他才不费那力气,内阁会处理的很好的,而且文臣们几乎都不会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