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歌行 » 二百四十八章 文治武功

二百四十八章 文治武功

    由于赵昉曾赐封过唃厮啰为西平郡王,因此索性就赐封四大郡王,东安郡王钱家,南宁郡王柴家,北靖郡王曹家。

    其中只有曹家是大宋的开国武勋,除了曹彬父子皆是大宋柱国良将外,曹太后的存在也是一个因素。

    那是赵昉的嫡母,大臣们也不好置喙,反倒是赵昉亲娘的俞家,大舅父俞佐被赐封为宁国公。

    皇后孟馨的父亲被赐封为荣国公,谁也不知道四王八公这称号,是赵昉怎么想出来的。

    播州杨家为镇国公,福建陈家为理国公,南唐李煜的后人被赐封为缮国公,潘美的后人为治国公,高滔滔的父亲为齐国公。

    最后一个修国公是狄青,为此大臣们争议不断,认为狄青之功大不国开国名将。

    原本潘家赐封国公就颇有争议,毕竟潘美在赵匡胤时代不算名气最大那几个,但曹彬被封王,一直跟曹彬并列的潘美,这才被放过,不再争议。

    曹潘二人在开国大将中算是小字辈,李继隆才是开国大将中排名第一,后面的慕容延钊、王审琦,高怀德,排名其实都比石守信高。

    曹潘比起石守信官职差远了,只是二人在开国后续的统一战争中大放异彩,这才跟开国那些大将齐名的。

    这里面也有那些大将渐渐被边缘化的原因,毕竟赵匡胤忌惮他们,他们领兵作战的机会就少了。

    曹彬和潘美正是补上这空缺,一直作为主帅出征,否则还真轮不到他们做主,毕竟那些人都是在后周时代就是一方节度使的存在。

    赵昉坚持认为狄青够得上公爵,灭夏大战他是主帅,这是继大宋开国之后最大的胜利,就算是为了鼓舞士气,都不能亏待狄青。

    最终他说服众臣,剩下的开国大将后人,按功勋给予侯爵之后的爵位,虽有些不妥,但这些人也能接受。

    一来开国已经百年,祖宗们都死了,这等于是皇帝加恩他们后人,再有不满就是人心不足了。

    李继隆、王审琦、慕容延钊、高怀德、石守信、韩令坤、李继勋、韩重赟八人的后代被赐封为侯爵。

    杨继业的功勋和官职比他们差远了,但杨文广作为灭夏的副帅,因功加上祖宗功勋赐封侯爵,这倒是无人反对。

    麟州杨家虽然转为文臣,但杨畋在军事方面的建树功不可没,因此也被赐封为武勋侯爵。

    折继祖赐封侯爵可算众望所归,王德用和曹利用虽死,但其功勋不能忘记,因此赐封他两的后人为侯爵。

    武勋十二侯赐封完毕,关顾到开国和后续战争中的武勋功臣,这让军中大为振奋。

    剩下的开国武勋后人被赐封伯爵,其后对辽国征战的武勋,按照功勋大小赐封为子爵男爵不等。

    种家才是大赢家,其中种师道的长子种祜为伯爵,种谔为子爵,种谊为男爵,兄弟三人同一天封爵可算是盛况了。

    姚兕为伯爵,姚麟为子爵,二姚兄弟继其后封爵,也是皆大欢喜,而折家也有另外两人被赐封子爵。

    这是赵昉对西军的肯定,更是对西军将门的酬功,刘季孙没封爵,但他的长兄刘宜孙被赐封为子爵,也算没亏待刘家了。

    毕竟刘平当初被俘了,这在宋人看来是污点,冲淡了不少他以前的功绩。

    接下来的文臣封爵就简单了,反正不能继承,以前的那些都去世,死后也都有封赏,不需要再多加一次了。主要是针对现存的文臣,韩琦、富弼原本赐封公爵的,但两人上书推辞,直言文臣公爵爵位留待致仕再赐封,以免财政消耗过大。

    赵昉于是召集众臣商议,最后达成一致,此次文臣爵位从侯爵开始赐封,毕竟流爵虽说不能继承,但封爵之人在世时俸禄还是要给的。

    公爵的俸禄比侯爵多了不少,赐封给致仕官员就不需要给予太长时间,毕竟能高寿的人不多。

    因此内阁五大臣和枢密院三大臣被赐封为侯爵,其中俞佐还不用再封,因为他已经赐封了武臣爵位。

    此次封爵最大的亮点是,武勋爵位者可以参加科举,不用放弃武勋身份就可以以文科进士的身份担任文官。

    这是因为爵位不是官职,武勋要想担任实职就必须参加科举,也因此朝廷严格完善了武科举的考试。

    武科同样三年一试,赵昉更是完善了秀才、举人和进士的三重考试,改变了宋代举人只是资格,不是身份的问题。

    因为改为行省制度,科举自然要随之改变,为了照顾北方学子,赵昉还启动南北试卷分开,解决了北方学子文科考试考不过南方人的问题。

    明朝这问题的尖锐,让朱元璋下旨杀人,强行改变科举南北卷,被人诟病不少。

    明明人家考官没有作弊的,却因为北方学子闹事,把人家给杀了平息事件,这冤死了那一任的主考官。

    宋代其实也存在北方人考不过南方人,大宋文考最厉害的是江西和福建,两省几乎瓜分了三分之二的进士名额。

    这时候的江浙地区还没崛起,虽然经济比福建发达,但读书真不如福建人。

    现在又有一位福建神童出现了,正是蔡确的从子,后世大名鼎鼎的蔡京,如今就在蔡确那读书,已经名扬汴京城了。

    别以为蔡京是大奸臣人家就没文化,蔡京的学识在他同时代人中属于顶尖的存在。

    蔡京二十三岁中进士,出使辽国不卑不亢,圆满完成任务回国,他的贪婪、无耻是真的,但他的政绩也是真的。

    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完善的救济制度是蔡京,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三种制度,让贫穷百姓老有所养,少有所育,鳏寡孤独由政府负担。

    这一项制度不仅是空前的,甚至元明清三朝都无法做到,但他做到了。

    再一个是教育问题,北宋前后三次兴起教育运动,蔡京做的是最成功的的,也是最有成效的。

    县学、州学和太学三级教育在他手上被完善成制度,而且这家伙还不仅兴儒学,同时建立了医学、算学、书法、绘画等专科学校。

    而且他还废除科举,改由从学校中取士,学子们不用去参加各级科举,只要在自己的学校中考出好成绩就行。

    这简直就是后世的大学教育,只是随着他下台,这教育制度被废除了,恢复了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