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歌行 » 二百八十六章 一世一元

二百八十六章 一世一元

    金善姬和王芳姬很早就是赵昉的女人,论忠心不比任何人差,章惇灭高丽后不是没有扶持过。

    而是情况特俗不得不谨慎,生怕扶持出尾大不掉来,到那时就白费力了,还吃力不讨好。

    王芳姬是高丽王族出身,只是因为是旁支才被送去辽国当贡女的,娘家家道中落,并没有什么人才,扶持了也是没什么大用。

    金善姬就了不得了,她是因为被高丽王室忌惮、监视,故意羞辱金家把她送给辽国的。

    因为姓金的虽多,她一家却是原新罗国的王族,新罗亡国于935年,正是王氏高丽灭了他们。

    虽说新罗是主动臣服高丽,保留了王族,可直到640年,新罗国都金城地区才废弃新罗国号,改为庆州。

    可见原新罗过的臣民,还有不少怀念故国,这让高丽王室一直对金家不放心。

    毕竟新罗曾一统三国,不像百济那样虽然也曾强势过,却未曾统一过整个半岛。

    章惇同样也深知金善姬家人不好控制,因此虽然扶持却也防着他们。

    但这会没办法了,赵昉亲自下令扶持金家,让章惇只要握紧军队大权,政务上可以多提拔高丽人。

    金家当代家主是金善姬的亲哥哥,自然获利最大,目前他也很识趣的全力支持章惇,并且在金家多人被安排后,马上做出反应。

    与此同时,赵昉接连册封三位高丽女为才人,同时也扶持她们家人,这三女自然是经过挑选的,看的不是长相。

    杜家是宋真宗时期逃难到高丽的,当代家主杜晨已是第三代,早已融入高丽但却还记的祖宗在中国。

    因为感恩高丽,杜晨当初并没有投降,而是死战到底被俘的,因此他的两个妹妹都被送到汴京。

    由于年纪小未被赏赐给大臣,但这回被赵昉找出来,册封大的那个才十一岁的杜若为才人。

    并下旨复查杜家当年的冤案,算是收买人心吧,但的确有用,毕竟杜家才到高丽几十年。

    即便杜晨不愿意,他的叔伯兄弟中也有心怀故国之人,扶持他们算是最好的。

    另一个是崔家的女儿,同样才十岁被册封为才人,崔家据说是出自清河崔,可到底是不是已经无史可查。

    仅有晋书中的一条记录,说是辽东的东夷校尉崔毖对抗鲜卑慕容氏失败后,带领家人和部下逃亡到高句丽。

    但后世朝鲜族的崔氏,本贯并没有清河的堂号,要么是崔毖后人愧对祖宗,不敢再提清河崔的子孙,要么就是崔毖这一支早就消失在高句丽了。

    可无论怎样,崔氏在高丽都是名门望族,人才济济值得拉拢。

    最后一位姓禹,高丽禹姓的始祖也是中国人,而且时间更近,就在宋仁宗赵祯时期,禹玄流落高丽后,在当地娶妻生子。

    如今禹家是禹玄的儿子当家,禹玄在高丽不过是个县级官员,他儿子倒是进士出身,风华正茂。被送到汴京的是禹玄的孙女,来的时候仅仅六岁,现在才七岁北册封为才人。

    赵昉扶持禹家看上的不是他们父子的影响力,完全是因为他们并未忘了是宋人,父子两是第一批主动归附的,自然要厚待。

    禹家那小不点就不是被当成玩物送来的,早早的就跟在赵盼儿身边当小宫女,应该说本来就是被内定的,长大后给赵昉当妃嫔的。

    只是现在提早实现了而已,当然赵昉只是给她名份,没敢对她动手,不然非被赵盼儿打出屎来不可。

    同样崔家女和杜家女赵昉也别碰,又不是没女人干嘛去犯罪呀。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一年过去了,熙宁九年的秋天,朝臣再次上书改年号,可把赵昉气坏了。

    “朕都说了,熙宁的年号挺好的,为何你们死抓着那没成文的规定不放,什么不能超过太祖皇帝九年的年号……”

    赵昉再一次跟大臣们吵起来,按照他的想法,是想学明朝那样,一个皇帝就一个年号就够了。

    可大臣们不肯让步,一直叨叨着他这样干是对太祖不敬,就差指着他鼻子说不孝了。

    气急败坏的赵昉,拍着扶手大声道:“从庆历新政到如今多少年了,祖宗之法改了多少,尔等心中没数吗?现在再提太祖爷,到底是朕不敬太祖,还是你们不敬?说啊!”

    要退休的王尧臣满脸不解的问道:“陛下是觉的年号也要变法吗?可这完全没必要呀。”

    他当然不解,这种事值得争吵吗,根本不需要呀,更改年号对皇帝没影响,对百官也没影响,更对天下百姓没任何影响才对呀。

    赵昉看着这位老宰相,明白他说的有道理,可自己何尝没道理呀。

    只好解释道:“诸卿都知道,年号不仅大宋在用,各个附属国用的也是我大宋的年号,如果一位天子只用一个年号,那对他们来说就简单明了,而且可以用年号直接来称呼天子,比如朕的年号是熙宁,那天下百姓就可以说自家皇上是熙宁皇帝,省的读书少的百姓,不知在位的是谁,只能指着汴京城说赵官家,可我大宋哪一位皇帝不是赵官家?”

    “咦!这作用很好呀。”

    原本对他怒目而视的群臣,好些个听到这话都惊讶起来,的确这个作用没人想到过。

    比如有人不知道当今是谁坐天下,询问别人时,被问之人真不知该如何介绍自家皇帝,只能说当今是赵官家。

    更详细一点就要说到先皇是谁,当今是先皇的第几子等等,麻烦至极。

    如果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的话,那就简单多了,也不会不小心就成了大不敬。

    见到反对者叛变了不少,朝堂上再没有统一反对自己后,赵昉再次开口道:“还有,一个皇帝一个年号,这样还能减少年号重复的问题,诸卿在更改年号时,是不是绞尽脑汁了?这些你们自己其实都知道,能省事为何一定要复杂化呢?”

    这下更多人支持他了,年号重复大宋就曾经有过,还成为笑料,也因此让赵匡胤痛定思痛,明白一定要用文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