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歌行 » 二百九十七章 祖宗的愿望实现了

二百九十七章 祖宗的愿望实现了

    宋辽大战仅仅打了半个月就告终,耶律阿琏无奈的放弃析津府以及大同西面大片土地,燕云十六州基本被收回。

    这一战起的仓促,结束的也快,但这一战宋军一颗将星冉冉升起,这就是折继祖的侄孙折可适。

    这位是折继闵的次子折克行之子,折可适应该是折家最出色的将才,智勇双全,十六岁就上战场,如今也二十七岁了。

    这一战他率部三千骑兵,直插辽军腹部,在最适当的时间点发起进攻,差点把辽军中军给端了。

    而且这一战他是跟辽军的皮室军拼骑战,远处观阵的宋军主帅郭逵差点吓出一身冷汗。

    结果大胜后,郭逵亲自扶他下马,并赞叹道:“真将种也!不愧是折太尉之孙。”

    他说的折太尉不是折继祖,而是折可适的亲祖父折继闵,当年折继闵对抗西夏,威震西北,郭逵可是在他手下征战过。

    原本是海军都督的郭逵,这次被赵昉抓壮丁来析津府坐镇,并且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他处理。

    赵昉可不会浪费这位北宋名将,这位历史上跟狄青齐名的名将,如今是宋军的定海神针,狄青早就致仕回家抱孙子去了。

    郭逵比狄青年轻,而且他跟狄青不同的是,狄青只在西北跟西夏作战,他却是跟西夏、辽国都打过。

    庞籍当年镇守河北时,甚至把最重要的军事要地交给他全权处理,那时候的郭逵才二十多岁。

    后人因为狄青的悲情只记住了他,忘了他晚一些的郭逵,其实军事能力一点不逊色于他。

    当然狄青当到枢密使,这点是郭逵无法比拟的,但这其实不是他战功不够,而是命运使然。

    历史上他是范仲淹爱将,老范对待他像亲儿子一样,庆历新政失败他也被牵连,几次降职,沉浮宦海。

    这也是赵昉当年为何把最看重的海军交给他的原因,果然没让赵昉失望,这一次又大胜辽国,完成了太祖太宗以来的夙愿。

    半个月后,赵昉封赏耶律浚为赵王,亲王爵位,突破了异性王只能是郡王的规矩。

    耶律弘本被册封为郡王,并在汴京为他两建造王府,并把耶律浚的妹妹纳入宫中,直接册封为九嫔之一。

    熙宁十七年五月,大宋海军第七、第八两个舰队南下南洋,在马来群岛建立海军基地,后世的新加坡成了海军基地。

    赵昉的大布局正是开启,他没想要征服欧洲,也没想要统治全世界,他要的是关起南洋的大门,把整个东亚成为大宋的后花园就够了。

    而且不是要用武力征服整个东亚,那不现实,用的是文化侵蚀的办法,稳扎稳打的花上几代人去同化他们。

    对此朝堂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辽国的战败让大宋上下心气高涨,不少人有吞并八荒的野心,他必须给大家降温。

    章惇就是其中之一,这家伙打倭国、灭高丽,本来就是野心勃勃的人,现在大宋的强大更是让他忘乎所以。

    但赵昉坚决不同意吞并东南亚,即便是出兵西域之外也不同意,而是瞄上生女真,派人去让他们臣服。

    至于南方,他认为越南北部拿到手后,最多再把缅甸中部以北拿下就够了,他要的只是通往印度洋的港口。

    不是她志向不够大,而是历史教训的他记的很清楚,只是这事还没发生,他无法用这举例罢了。那就是蒙古帝国的版图,从成吉思汗到蒙哥汗,五十年时间内占领了绝大部分的亚洲,欧洲的三分之一。

    可那又怎么样,从忽必烈称帝那时起,其实元朝已经失去对四大汗国的控制权了。

    而后仅仅几十年时间,四大汗国的蒙古人竟然被别人同化了,要不是忽必烈留在中原的人还在,恐怕早就没有蒙古人了。

    这就是步子迈的太大扯到蛋了,人家罗马人用了四百年才完成的大帝国,蒙古人用了五十年。

    厉害是厉害,可你没办法统治他们,反而被他们吞了。

    罗马帝国同样崩溃,但你看看欧洲,谁都拿着罗马的名头来自称正统,一直到一战爆发,欧洲人还是以罗马后裔自居为正统。

    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为什么被欧洲各国认同,正是他们自称是罗马帝国的后代。

    德意志人也来插一手,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就连沙俄也自称是东罗马的继承者。

    反观蒙古帝国,没人愿意承认是它的继承者,就算沙俄皇族明显是蒙古人混血,也不承认自己是蒙古帝国的继承者。

    赵昉正是深知这一点,才决定不继续扩张的,守住中国汉唐固有的疆域,再加上吐蕃和西亚部分战略要地就足够了。

    至于以后要不要再扩张,那就看他儿孙的才能了,缓一缓消化完成再扩张,才是最稳妥的。

    两年后,女真完颜部臣服大宋,标志着生女真所有部落成为大宋的一份子。

    为此赵昉下了一道命令,让女真各部送少年男女若干来中原接受教育,并同时向新建的黑水省派出士子,建立学校。

    五年后倭国发生战乱,武士阶层崛起,倭国国主向大宋求救,赵昉顺水推舟的命令济州省和高丽省出兵。

    一战平定倭国后,在倭国国主的请求上宋军驻军倭国,并派大臣监察倭国,开始了架空倭国国主,吸纳和族贵族全面汉化的进程。

    赵昉下令,凡是要加入大宋的倭国贵族,必须改为汉姓,并在倭国全面推行汉姓。

    这时代的倭国百姓是没有姓氏的,大宋朝的皇帝愿意给他们姓氏,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几乎没人反对的顺利进行。

    只是赵昉加了一条规定,让部分人有点纠结,但没多久也释然了。

    那就是赵昉说了,赐予姓氏后各家要建立家谱,就从赐姓这一代开始记录,以前的就不用记录了。

    这是绝户计,让他们忘了祖宗,只从这一代开始,那你就是宋人了。

    对于贵族改汉姓他倒是宽容了,没有强加这一点,说白了贵族能量大,在无法杀戮灭绝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拉拢。